引子
翻开历史长卷,在1885年的中法战争中,清政府打败法国并取得了镇南关大捷,这本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然而画风突变,清廷随后却派出李鸿章与法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中法新约》,从而使法国的侵略势力通过越南开始伸入云南和广西,逼使中国西南部门户大开。
清政府与法国在天津签订《中法新约》 不得不说,这是中国军队在战场上取得重大胜利之后签订的一个地地道道的丧权辱国条约, 这是世界外交史上空前绝后的奇闻。
难怪当时的主战派左宗棠事后曾指着李鸿章的鼻子大骂:“对中国而言,十个法国将军,也比不上一个李鸿章坏事”,后面还说:“李鸿章误尽苍生,将落下千古骂名”,弄得李鸿章好不尴尬和狼狈。
历史背景
话说1883年8月,法国攻下越南的首都顺化,并强迫其签订《顺化条约》,意思是让越南脱离清廷的藩属,成为法国的保护国。
这一举动引起清政府的强烈不满,五十岁的慈禧更是大为震怒,她力排众议决定下诏向越南出兵,中法战争正式拉开帷幕。
慈禧太后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战事刚刚开始,清军在越南北部与法国交手便接连失利,广西前线的清军军心涣散,全线瓦解,广西巡抚更是不战而退。
直至后来(1885年2月)清廷任用了年近七旬的老将冯子材亲自督办广西防务,领导镇南关前线的抗法斗争,经过连番苦战并付出沉重代价最后才取得了镇南关大捷,将法军驱离出中国领土。
镇南关大捷 求和原因
虽然是打了大胜仗,但最后清廷仍然与法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在我看来这是慈禧不得已而为之的做法,亦算是一个“丢车保帅”的无奈之举吧。
据史料介绍,中法战争爆发后,朝廷内的主战派和主和派争斗非常激烈。初时慈禧的主战态度还是非常强硬的,她将战事初期清军接连失利的责任全部归罪于军机大臣奕身上(之前是议政王),说其“因循委靡”并免去他的一切职务,其他四位军机大臣也全部被免职。
1884年8月23日,法国军舰向福建水师发动突然袭击,福建水师全军覆没,慈禧继续发诏对法宣战,并将坚持议和的张荫桓等6位总理衙门大臣全部革职。不得不说,此时的慈禧虽已年过半百,但对侵略者的态度一点也不含糊,值得点赞。
1885年2月13日,法国再次增兵越南,集合两个旅团约万余人的兵力向谅山上的清军发动进攻。面对来势汹汹的法军,广西巡抚潘鼎新不战而退,法军不费吹灰之力便占领了战略要地谅山。战报传回,慈禧开始慌了。
中法战争 1885年2月23日,法军继续进攻文渊州,守将杨玉科力战牺牲,清军纷纷后撤,法军乘势侵占了广西门户镇南关,而且还炸毁了关门,并在关前废墟中插上一块木牌,用汉字在上面写着“广西的门户已经不再存在”。
镇南关,今天的友谊关 可以说镇南关的失守,更让慈禧丧失了对战争胜利的信心和决心,此时她已经倾向议和了。甚至后来冯子材领导的镇南关大捷也起不了任何作用,无非是增加她求和的法码罢了。
结后语
慈禧最后做出这个决定我一点儿也不觉得奇怪,因为她知道清廷打不过法国列强,而且法国丝毫没有迹象表明要停止这场战争。
而在镇南关大战后,清军已经精疲力尽,据说刘永福部“所存将士不足五百名,多方招集不足千人,战守两难,进退失据。”而朝廷财政方面,更是拿不出足够的粮饷来应付战争……
镇南关大捷的确发生了,清廷也的确打跑了法军,但就当时的满清政府来说,法国依旧很难对抗。因为法国海军已经把福建水师歼灭,福州船政局也被毁灭,沿海地区根本没有军力与法国海军抗衡。
马尾海战役 各位可能有所不知,这支福建水师是由左宗棠、沈葆桢等人悉心打造的,正式成立于1879年7月4日,是中国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福建水师在当时不管是规模还是实力,都要强于北洋水师和南洋水师,位居国内之首。
福建水师“扬武号” 可是,连清廷赖以为傲的福建水师却连法军舰队第一波攻击都没有承受得住便一触即溃,还有什么事情比这个令慈禧更害怕的呢?
就这一点来说,镇南关大捷也无法改变清廷处于劣势的局面。所以慈禧认为,与其继续作战搞到满盘皆输,不如趁战场上的暂时胜利来获取谈判桌上更多的筹码。
或许继续战争比接受和议的耻辱条件更为有利,继续战争的最好结果可能会拖垮当时国内一片混乱的法国,使中华民族有个更好的前程,但也有可能会让清政府因为持久的战乱而垮台,慈禧没有这个眼光,更没有这个豪赌的胆量。
所以慈禧选择了见好就收,她害怕法国或其他列强的反扑,届时丢失的可能会更多更多,所以她选择了妥协。
说到底还是我们实力不济啊,落后就要挨打,御外必先自强。所以说,我们今天能幸福、自由自在地生活在这个春暖花开的国度,的确需要心存感恩、独立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