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文化局于假猴硐矿工文史馆举行,感受老矿工生命温度,细品猴硐矿业真实滋味,《近矿》特展、《矿时》实境游戏风.光开幕记者会,由新北市文化局局长龚雅雯、新北市议员林裔绮、瑞芳区长施玉祥、瑞芳分局陈忠龙、猴硐矿工退休人员协会理事长周朝南及地方人士共同出席参与,新北市文化局于今年九月至十一月结合矿业文史资料与在地社区矿工耆老亲身经验分享,举办青春山海线—猴硐矿业文化活动,「猴硐矿工文史馆」,是热血的老矿工四处奔走,搜集大量矿工文物、珍贵的摄影记录,他们相信矿业曾经奋力点亮台湾经济。
会中介绍一九六○至一九八○年代位于东北角瑞芳区猴硐的煤矿,是全台最大、品质最佳的矿场。极盛时期,煤炭产量达全台湾的一半,矿工人数高达一千五百多人,因矿业发展聚集而成的生活聚落更近万人。但随着一九九○年矿业停产,如今猴硐人口不到千人,当时留存的矿工记忆如同矿坑里的煤,等待挖掘。
主题式实境游戏《矿时》以平行时空为概念,让玩家跟着主角阿努一起实地穿梭于各个矿业景点中寻找他的矿工父亲,除了可以扫描QRCODE随时进入游戏游玩外,在限额报名的8场深度体验中,猴硐的退休矿工们也将以「真人图书馆」的方式,分享他们在矿坑中的人生百态。
《近矿—风.光.坑道记忆》特展,主题「近况/矿,好吗?」以一句简单问候,邀请您走进猴硐丰富精彩的矿业文化,品尝矿工生命中的酸甜苦辣。展区分为「记忆,摄下经典」以老矿工珍藏的旧照片唤起矿业记忆;「温度,拾起物件」模拟矿工艰苦工作的日常经验;「滋味,阅越史料」则以手稿和影像酿出矿工生活滋味。
新北市文化局局长龚雅雯表示,《近矿》特展与《矿时》实境游戏体验,展现由老矿工费尽心血搜集而来的照片、物件与史料,及现代人难以想象的「矿业人生」经历,以视觉、温度和滋味为轴线,切开矿工记忆。不仅如此,筹备中的猴硐矿工纪录片《寄命》,也邀请退休矿工耆老亲口分享人生经验,为台湾矿业文化留下宝贵的一页。
猴硐桥与猴硐岁月,矿业盛时,猴硐有过六千人聚集,每一辆经过的火车都一定会在繁荣的猴硐停留。时间洗刷,过去的热闹已成为现在的岁月静好,矿业文化与故事仍在此闪闪发光。猴硐矿业现场:矿工们辛苦采来的煤矿会被送往整煤厂接续处理。当时意气风发的整煤厂如一苹生气蓬勃的巨兽,跟着矿业的兴盛而活力满满,只是如今已宁静沉睡。
猴硐矿工文史馆「猴硐在地最真实、最贴切的矿工记忆」,煤矿,被誉为黑金。一九六○至一九八○年代台湾从农业转型进入工业社会时,煤矿的开采带动台湾的经济奇迹。位于东北角瑞芳区猴硐的煤矿,因铁路发达,矿脉丰富、采煤作业完善,成为全台最大、品质最佳的矿场。一九七○年代极盛时期,煤炭产量达全台湾的一半,矿工人数高达一千五百多人,因矿业发展聚集而成的生活聚落更高达六千多人。随着一九九○年矿业停产,如今猴硐人口不到千人,当时留存的矿工记忆如同矿坑里的煤,等待挖掘。
「我们是脱裤缆的兄弟」坑道内的矿工,几乎都是衣不蔽体的在工作。不仅是因为接近四十度的高温难耐,煤矿沾黏身体时,会与衣物摩擦,在皮肤上来回刮伤。因此矿工们笑说,一起入坑的同事之间是「脱裤缆的兄弟」,十分亲密。
「入坑,是要拼命的」入坑坐上时间车,进入深不见底的坑道,艰难的环境也是要拼下去。黑暗、闷热、潮湿、无风,现代人难以想象的环境,是他们每天要面对的。矿工说∶「再难过都会过,坚持下去,进坑可能死我一个,可是不进坑会死全家。」坦露他们为了家庭拿命拼搏的心情。
「出坑,像捡回一条命」坑道内的工作既辛苦又危险,入坑前矿工几乎是笑不出来的。他们说一辈子做矿工感觉最快乐的时候,就是出坑的那一刻。矿工说∶「出坑就是赶快洗洗澡,抽一根烟,跟同事去喝一杯。哇,人生就是这样而已,因为也不知道明天能不能安全,命像是捡回来的。」
「趴着采煤,矿工的身体姿态」坑道作业常需要在非常狭窄的地方进行,要趴着、躺着,以匍匐前进的方式才能够抵达。七点入坑;三点出坑,生命自己顾,死亡在侧。矿工这份工作是生命与死亡相连。要克服这样的恐惧,唯一的方法,老矿工说是∶「乐天,认命。」在矿工日记中,看不见埋怨,甚至会听见矿工们爽朗的笑声,相互揶揄、鼓励,如此日子就能过下去。
曾在台湾矿业史中达成重要角色的猴硐矿坑,以『矿时』为题,带着台湾民众穿梭时空,回到曾荣华一时猴硐矿坑,听老矿工口述当年风光历史,藉由台湾少数仅存的矿坑遗迹,让台湾人更懂得感恩知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