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开通以后,我国经济逐步由“长安—洛阳”为轴心的内陆型横向发展形式,转变成东部沿海地区的纵向发展态势,东南沿海地区开发空前,商税收收入占宋朝国家财政收入比重逐年增加,十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有数十座,汴京和临安更是相继成为百万人口的超大城市,小型集镇星罗棋布。
大量流动的人口,高度密集的工商业,空前活跃的城市经济,市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构成宋朝不同以往朝代的社会特色。
而新的城市管理问题随之出现,秦汉隋唐时期以坊市封闭为基础的城市管理“静态管理模式”遇到严重挑战,难以继续推行。
宋人直面难题,突破历史定式, 改“坊市”管理模式为“厢坊”管理模式,并施行一系列大胆变革,城市管理力度得到大幅提升。
宋朝胶东府平面图
一、从“坊市”到“街市”的城市格局演变
宋以前一直实行坊市建城
我国城建体制,尤其是京城的建设体制,从西周起就已形成定制。
京城四周筑有城墙,墙体外有护城河。城中核心位置是天子宫殿,以宫墙与外界隔开,形成宫城,是宫庭所在。若干宫殿组成王城,环以高墙,是朝廷及中央主要行政机关等要害部门所在地。
王城开东西南北门,中间贯城通道为御道,御道两旁平行地开通街道;街道纵横交织,其间鳞次栉比地建着一个个方方正正的“坊”。坊的四边用坊墙圈着,一般边长一里。坊中是一排排房屋,居住市民。
用于商品贸易的坊特称为市坊,一般全城只建有两三个。居民坊和市坊的大门都由专人守护,定时启闭。商场和民户均不得向大街开门,由坊长实行严格的秩序管理。这就是周秦汉唐时历久不变的“坊市结合、街市分离”的城建体制。
从周代起,历秦汉,到隋唐,历代政府都实行严格的城市秩序管理,封闭式静态管理的基本模式一直未变。即,封闭坊里,实行宵禁、强力禁卫,其中,最重要措施是“宵禁制”,有专人看守坊门,入夜坊门即闭,清晨打开。闭门期间不许自由通行与任意用火。
街上有专职军人分段巡察。唐朝长安城白昼热闹非凡,入夜后却“大街鼓绝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是这种管理模式的真实写照。
唐朝长安城平面图
兴盛的宋朝街市
北宋定都开封后,宋太祖赵匡胤亲自主持了大规模的改扩建工程。 962 年拆除坊墙,允许民户直接面向大街开门,可自设店铺门面,在门前按规定可自行摆摊;开放早市和夜市,允许沿街开设酒楼、粮店等各色商号、货栈。大街小巷铺席林立,连官府周围也不能避免。
城市生活空前活跃,大量中外商旅、游子汇集于此,士女如云,热闹非凡。《清明上河图》生动展示了这一空前景观,宋代城市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就这样,赵匡胤从称帝的第三年起,冲破历史,成功推动我国城建体制上进行一次重大变革,由“坊市结合”演变为“街市结合”模式,废除“封闭式”,推行“开放式”管理,适应了宋代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
清明上河图的局部
二、宋代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
城市扩大、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带来一系列困扰,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治安问题凸显,偷盗、抢劫事件频发,、拐卖、流氓滋事时有发生,影响市民生产生活、社会安定。
其二,火灾增多,威胁市民安全。大街小巷屋宇相连,多为土木结构,人口稠密,成份复杂,只要失火,就会造成极大损害。
其三,交通拥挤,肆意侵占街道现象时有发生。城市频现任意搭棚摆摊、建造屋宇、占道经营现象,造成交通堵塞,也是引起火灾的潜在因素。
宋朝街市
其四,用水管水成为难题。洗涤用水、牲畜用水、防火用水等供应紧张,生活垃圾、生活污水乃至人畜粪便等等倾倒入沟渠、河道,如何保证水资源不被污染,如何使市民用上清洁水,这些都在考验着城市的供水和排水系统。
其五,城市环境卫生每况愈下。因垃圾堆积、建筑密集、街道狭窄、河道淤塞等,造成城市卫生不断环境恶化,极易引发传染病流行。
这一系列问题,都是城市化进程中必然带来的附加物,特别是这次城市化有别于以往朝代,不仅关注城市的防御性,更重要的是在完善城市居民居住条件的舒适性、增强商业活动的活跃性、文化生活的多样性上下了很大的功夫。
因而出现的是一些新的问题,考验着宋代执政者的执政能力和水平。
宋朝城市外围
三、主要应对措施
宋朝的城市管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坊市制已名存实亡,宋政府顺应形势需要,更制改化,将目光投向厢制,并推出一系列配套的政策措施。
厢本为军事单位,宋朝初期“以四厢都指挥使巡辖提举京城里诸巡警”,长官俗称“厢主”。宋朝自995年开始以厢统坊,根据各厢户口多少,设置所由、街子、厢典等基层官职。除都外,官吏均由各等户承担,类似乡村的差役。
开封府全城为十厢统一百二十一坊,其行政管理系统为,开封府、都厢、厢、坊四级体制。作为政府基层组织的厢官,主要负责诉讼和治安,还分担部分防火职责,以及评估家产,“取问病人口词”等杂务。
宋朝在厢制中还单独设置一个特殊系统----军巡系统,所辖兵卒由禁军、厢军、士兵组成,不归厢官管理,但又和厢制密不可分。“每厢各置巡检一人,权差以次军都指挥使有才能者充。”巡检之上还设都巡检,由马军司或步军司兼任,都城外各个城市的都巡检由地方武官兼任。
宋朝军士
厢制和军巡是相互匹配的。每厢根据远近,置军铺若干,每两铺差节级一名,每十名差军员一名,皆归巡检统辖。军巡的职责很广泛,可以归纳为报时、防火、防盗、解送公事、申报平安等任务,并负责对违禁品的查处。
军巡系统可谓是厢制由军用转民用后的衍生,在职能上一个侧重民事,一个侧重军事。两者相互配合,通过功能互补把政府触角延伸到城市的各个角落,完善对城市的严密管理。
宋朝在各城市实行厢坊制管理模式的基础上,还推出了一系列配套管理措施。
其一,加强城市人口管理。宋代推行“户牌制”,以街巷为单位管理,每户门前置一个粉牌,牌上写明住户所有人的姓名、年龄、相貌特征等,每月由值巡官员挨户查核,有所变化要立即注明登记。
在居住区设立街楼,街楼上列有本坊巷名称、居住人户等诸多条目,便于查找、控制。旅店设“店历”,登记客人往来住宿情况。
其二,建立并完善城市消防体制。加强灯火管制,厢兵卒入夜后即四处巡逻,防范灯火隐患。成立专业的消防队伍“潜火队”。各级城市都建有专业的救火队,在高处砌望火楼有人守望,装备各种消防器材,每遇火警,厢主等就要领军扑灭。
实行分区防火负责制,全城分布设立“防隅”,互相联络扑救。宋朝还不断完善群众救火机制,由于火灾频发,作为官方救火措施的补充,允许城市居民参与救火。
宋朝
其三,加强城市公共事务管理。重视城市道路保护立法,在刑律上明确规定侵占街巷的行为应被治罪,规定在道旁设立标记,严禁越界侵占。对于城市的侵占街道现象,朝廷还曾进行专项治理。
加强城市水资源保护,法律规定官府在必要时有权对堵塞河道的违章建筑强行拆除,对于污染水源之人按轻重程度加以治罪。维护城市自然生态平衡,针对宋朝各城市的水产资源以及鸟类被捕杀现象,宋廷屡有禁令发布。
其四,建立健全社会救济制度。主要体现为官府试图建立健全针对市民的医疗、安养、埋三项保障制度。医药方面,官府专门成立合剂局,每逢疾疫易生之时,即开始供应药物。
推行医官制度。全国各地普遍设置驻泊医官,疫情严重时,朝廷派遣医官深入县城,甚至农村指导救治工作。安养方面,政府设立慈幼局、养济院、安济坊等收容机构,统一“收养贫病无依之人”。方面,政府依法设立漏泽园(也称义冢),用以收埋疫病死者。
宋朝医馆
四、结语
宋代城市的开放式动态管理模式是富于开创性的,城市空间的合理利用,时间管控的大加释放,文化娱乐生活的多姿多彩,管理体制的不断突破成规和因事立制,使宋代的城市已经具备了现代城市的雏型。
标志着宋代城市文化取向与物质消费的世俗化, 整个城市社会重心的下移和普世化,体现出宋代在城市管理模式上的伟大进步和时代贡献。
举报/反馈

扒拉文史

1180万获赞 33.9万粉丝
打捞那些历史深处有趣的故事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