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纽约大学首任校长俞立中现身深圳一场以“未来教育:在不确定性中成长”为主题的教育论坛,他笑声爽朗,精神矍铄,整个人状态看起来要比他实际年龄年轻很多。恰逢教师节即将来临,对谈中俞立中也回忆了那些令他难忘的老师。
俞立中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俞立中今年71岁。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俞立中有很多社会身份,其中“校长”最为人所知。2012年4月,俞立中出任上海纽约大学第一任校长,在其花甲之年迎接人生的新挑战。此前他历任三年上海师范大学校长、六年半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俞立中也是上海第一位开通微博并实名认证的大学校长,被学生们誉为“最亲民校长”。
今年5月29日晚,上海纽约大学2020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校长俞立中在致辞中宣布,他将正式退休离任。6月1日正式卸任后,俞立中被授予“上海纽约大学荣誉校长”称号。
俞立中曾在一次采访中表示他随时都可以退下来,回去当教授,“不在乎校长的头衔,就会说想说的话,做想做的事,不需要去考虑这样做会不会加分。太想当校长会给自己套上枷锁。”当然,校长这个身份从某种意义上会伴随其一生。
我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
从1990年结束英国留学生涯回国,聘为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起,从最初的单一教课到负责大学综合管理工作,俞立中这一生都在从事高等教育事业,“我想在人生的成长过程当中,老师对你的影响显而易见。”俞立中被回忆触动,从自身经历有感而发:
“一个比较不负责任的,或是不称职的老师会在很多方面影响学生,尤其是对学生情感,及其可能发展方向的改变。一个好的老师能够不断给予学生鼓励,引导他们做出更符合个人意愿的选择。”
俞立中自称其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读小学时,我曾被老师拖出教室”,现在回忆起来,他将原因归咎于“一个小孩喜欢自说自话”。
“比如,老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应该举手发言,当时我就在座位上自说自话回答了。当时我大概就是为了表现一下自己懂的,性格过于活跃。那位老师不喜欢这个类型的孩子。几次这样下来,老师火气上来了,就把我拖出了教室”
俞立中记得他小学时期,老师会定期作品德考评:“我现在觉得其实所有的学生品德考评应该都是“甲”,但我的品德评语是乙。这已经属于非常个别的学生。这就说明就是老师对你很不认同,很伤我的自尊心。”
幸运的是,俞立中在小学六年级的时候碰到了一个“很好”的老师——“数学老师,我们的班主任,他会欣赏你、引导你。这位老师马上就改变了我,令我重新有了自信。”
初中时代的一位老师同样令俞立中印象非常深刻,记得有天下午,那位老师说要上团课的同学留下了,不上的人就可以回家了,当时俞立中就背着书包走出教室,“跑出去一看,就我一个人出来了,其他所有同学都坐在教室里,当时我觉得很尴尬,但是我已经出来了,只好走了。”因为那次‘特别’表现,那位老师注意到了俞立中,老师并没有视俞立中为学生中的“异类”,还找机会与他谈心,“结果我就成为了最早入团的那批学生之一。”俞立中觉得有时老师的引导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理性表达自己,理性聆听他人
站在传统教育向未来教育变革的路口,谈及今天这个时代下,教育工作者到底如何培养学生,帮助他们掌握哪些技能?俞立中首先认为大学的培养理念与培养模式不应该都是相同的。“学校要自己去思考,怎么才能吸引到我所需要的学生,相对应的我应该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是什么样的。”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模式了,这个教育的生态系统就建立起来,学校之间相互补充,相互影响。
俞立中认为不应鼓励学校走同样的一条道路,“大家都按照某一种模式去发展并不是有益的做法。”
他以上海纽约大学为例,“我们的定位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培养全球化时代的创新。”由此展开学生的培养方面相关要义。
第一,学生具有全球视野,乐于跨文化沟通交流合作。俞立中强调并非所有学校都必须如此,例如以培养工程类人才为目标的学校,就可以严谨的工程师思维为第一基础。
第二,强调主动学习。如今,信息与认知迭代的周期越来越短,人需要不断学习。老师要有意识去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以建立其终生学习的能力。
第三,实践是更重要的学习,老师引导学生勇于实践、探索,试错,“你要在这个实践过程当中,去明白怎么学。”
第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你不要迷信权威,不要全盘接受现有的结论,而是要乐于提出新想法,也许你的想法是错的,但是你敢于挑战。”
创新是当下社会各行各业推崇的热词,表达和聆听则是一个人一生都在练习的技能。俞立中建议年轻的学子们,既能够理性去思考表达自己的观点,也可以认真听别人用同样独到的方式来表达他自己的观点,这可能是跟你完全不同的观点,“你要有这样的一种思维模式,才能够去不断接受新事物,进而提出自己的创新理念。”
用一个生命去影响另一个生命,老师对你影响最深的事是什么?
澎湃新闻·亲子学堂栏目正在征集你对老师的表白,点击链接勇敢表达。
[教师节| 征集表白,你想和那些对你影响最深的老师说什么]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举报/反馈

澎湃新闻

1亿获赞 683.7万粉丝
澎湃新闻,专注时政与思想的媒体开放平台
澎湃新闻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