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比利时奥斯坦德,一组德军士兵正在滩头进行两栖登陆训练,他们的目的就是为进攻英国本土的"海狮行动"做前期的准备。面对着头顶上的轰炸机和战斗机群,德军士兵心中开始期待登陆英国之后的景象。
但怎样能将装备和人员放置在对岸的摊头上呢?德军士兵陷入了沉思,这时随着一阵阵引擎的轰鸣声,几辆看起来酷似摩托艇的大家伙从水中一跃而出。德军士兵这才惊讶地发现,这些"摩托艇"下面还有两副负责驱动的履带,今天文章的主角——德军LWS水陆两栖牵引车正式登场。
一、为了登陆而生的怪物
要想探寻这款德军的"两栖怪物",我们需要把时间推到5年前,当时的德军急需一款在实战中可以水陆两栖使用的牵引用车。陆军总参谋部的要求是:这款牵引车在水中要有足够的动力,可以拖动无动力的驳船或中重型装甲车辆;进入陆地之后,必须要有一定的行驶能力,快速转移步兵和装备前往战场。
消息一经下达,德国各大武器制造商开始发动"头脑风暴",按照上级要求制造符合要求的样车。经过多方考核,著名的莱茵金属公司成了最后的赢家,他们的样车从众多备选方案中脱颖而出,成为新一代水陆两栖车的模板。
最开始,德军为了大举入侵欧洲其他国家,因此要求主要武器生产商大批量制造火炮、装甲车等实战化武器,像LWS这样的辅助车辆被暂时搁置起来。后来在欧洲大部都被德军占领的情况下,德国开始向海峡对岸的英国宣战,"海狮计划"正式诞生,而渡过海峡就必须需要一种两栖专用的军车,LWS的研发速度开始逐渐加快。
到了1940年7月,LWS的原型车已经达到了7辆,后续车辆的建造速度也开始加快。同年8月2日,LWS原型车被送往日德兰半岛的一处试验场,接受德国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大将检阅。检阅后哈尔德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将原型车的细节再进一步改进,方便突击驳船能够搭载多辆LWS;第二是将外形高大的车体进行缩减,减少目标暴露的情况。
早期版本的LWS
虽然德军高层将全部心血放在LWS的研发上,但因为工艺繁琐和"海狮计划"的一直推迟,因此LWS无法保证大批量制造,到1941年3月时,算上原型车也只有21辆,而"海狮行动"此时已经胎死腹中;到1943年9月完全停止生产以来,整个LWS总数仅有26辆。
二、大号"摩托艇"的设计
从设计图纸和外形来看,LWS看起来就像是大号摩托艇配上履带的奇特组合。其自重达到了13吨,两侧使用履带来负责前进,其悬挂使用的是钢制弹簧,负重轮被分为4组,每侧有8个负责行驶;在水中行驶时,LWS会使用车尾的两部螺旋桨,利用双舵的辅助动力来水中游弋。除了可以搭载士兵外,LWS还配有一款两栖拖车,载重量达到了20吨,可以搭载一辆半履带车渡过河流或海峡。
在水中运输的LWS,注意后面的两个通风
LWS的最大特点就在它宽敞的乘员舱和载员舱,前者位于车体前部,车组成员共计3人呈一字型排开,从左至右分别为驾驶员、车长和无线电员。为了在水中有更好的视野,车体前方的玻璃被造得异常的宽大,乘员进出车辆时,会从车辆顶部的舱口跳进车内;乘员舱的后面是载员舱,里面空间较为宽敞,一般可以容纳20名武装士兵,士兵可以从座舱后部进入。
左为乘员舱,右为载员舱
为了能在水中和陆地上保持一定的速度,LWS的动力系统也是研发团队极力打造的:一台能够提供300马力的迈巴赫HL120汽油发动机配上一部分动装置,使得这个庞然大物可以在水中和陆地上行驶来去自如。根据资料显示,LWS在陆地上的最大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35-40公里,水中速度达到每小时12-12.5公里,最远的行驶里程能到240公里。
迈巴赫HL120汽油发动机细节
根据试验和测试,LWS根据实际情况分别衍生出三种不同型号,早期在座舱顶部有三个"品"字形的通风管,加上之前的大面积风挡,还有侧面与风挡的舷窗;到中期时,去掉通风管改为一个大号观察口,尾部的大门也进行了改良,内部空间再次扩充,可以容纳一只充气救生艇;到了晚期,除了悬挂弹簧和负重轮数量有所改变外,其余的没有任何实质上的变化。
三个“品”字形通风管,是LWS早期版本
虽然从行驶速度,内部舒适度来说,LWS作为一款两栖牵引车已经表现得很优秀了。但作为军用载具的它依然有很大的弊端:首先是在维护方面,因为发动机和履带设计过于精密,使得LWS在实战中的可靠性大打折扣,尤其在变化多端的登陆作战时,动力出现问题无异于将一车士兵变成敌人的活靶子。此外就是该车防御力极差,根本无法抵御大口径机枪子弹和炮弹的威胁,车上也没有任何防御或进攻性武器,只能依靠士兵手中的轻武器进行最简单的反击。这样悬殊的火力配比,车上士兵只能在实战中自求多福了。
接到改进要求后,莱茵公司对LWS做了外观的改进,并将其命名为"LWS II"型牵引车。同原来的LWS相比,改进版本使用了四号坦克的底盘,车厢换为装甲外壳,侧面看起来呈倒梯形,车顶上安装了四个可移动的排气通风管,但由于战争焦灼和局势所限,改进版本仅制造了2辆原型车作为测试用,未能实现大规模量产。
三、从登陆利器到工兵武器
设计之初,LWS的主要目的就是在"海狮行动"时,搭载士兵和武器装备作为摆渡车辆配合登陆作战。按照德军的设想,LWS主要拖拽无动力的驳船,或者接送人员和物资,依靠登陆艇来进入滩头。但因为"海狮行动"的因故取消,LWS失去了其一展身手的最好机会。
1940年,进行登陆训练的LWS
虽然没能参加登陆行动,但LWS出色的涉水性能却被德军工兵部队看在眼里,不久这些牵引车被纳入工兵麾下,负责在水中接送装甲车辆和士兵。在东线战场和意大利战场,工兵的LWS经常出现在战场后方,接送士兵和物资送往前线,其可靠的性能和载重量得到了德军士兵的一致好评。
1942年5月,德军在北非战场上也使用了LWS。加扎拉战役前,德军指挥官隆美尔决定策划一场突袭行动,为了保证行动成功,德军派出了工兵部队负责运送人员与物资,LWS也名列其中。但在行动开始前,盟军对突击队展开了空袭,此次行动最终被临时取消。同年11月,德军从图布鲁克撤退时,为了加快行进速度,工兵忍痛将装备的LWS自行摧毁。
北非战场上,德军工兵使用的LWS
剩余的LWS被送往德军二线部队,依然参与了德军的防御战斗。到1945年5月战争全部结束,大部分的LWS被德军自己摧毁,仅有几辆成了盟军的战利品,现在保存完好的LWS基本已经难觅踪迹。
结语
LWS虽然没能参与到真正适合自己的登陆作战中,但相比其他未能投入实战就报废为废铁一块的武器来说,LWS至少在工兵部队和二线战场上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所以说LWS的二战生涯还是比较辉煌,做到了作为一款军事装备应该有的全部贡献,也算是"死而后已"了。
参考资料
1.《20世纪武器与战争百科全书》
2.《海狮行动:1940入侵英国》
3.《LWS的战斗生涯》
4.《二战军用载具大全》
举报/反馈

天川历史

4.1万获赞 4738粉丝
专注精品与优质,您想要的历史尽在天川历史
沈阳天川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