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候,鼓岭上的花开了很多。
王文乐坐在摆满章胚和石料的茶桌后,说话时的神情和语气像个花农,他看着那枚刻着鼓岭大美之景的印章,难掩兴奋之色。
福建省高级工艺美术师 王文乐
这方印章只有一寸见长,质地温润,巧以石料本色“借地为雪”。竹林深处有一高士归隐,偶有清瘦斜树,然后在天空与山坳处,寥寥数笔,勾勒出一派空濛景象,让人陶然欲醉。
王文乐 薄意作品《大美鼓岭》
将山水和纂刻融为一体,又融入诗书意境,这就是王文乐薄意雕的艺术魅力。
无师之师
王文乐从小生活在福州市鼓山镇后屿村。这里是寿山石雕东门派的聚居地,匠人云集,作坊林立,具有丰富的寿山石文化底蕴。
王文乐沉浸在这样宽厚的寿山石怀抱里——七岁,开始学习书法、纂刻,十一岁便独立创作,十八岁建立了自己的石雕工作室。
王文乐并没有正式拜过哪位大匠为师。
从孩提时起,他就整天泡在寿山石雕艺人们的工作室里,一边玩着行行色色的石头,一边看着艺人们出神入化的雕刻功夫,石料的天然美和雕刻的艺术美二者相互碰撞产生的鲜活美感,深深刻进了他的心里。
圆雕、浮雕、薄意......各位大师的技法和特点,耳濡目染,心领神会。他渐渐地默认了这种冥冥之间的缘分。
他央求父亲,买了整套的寿山石刀具,将细腻浪漫的天性交付给了寿山石。或许正是由于这无师之师,王文乐不断自我精进,诞生了属于自己的创作图式。
王文乐的作品基本上趋向于一种“简致”的创作风格,构图疏密有致,气韵流动,追寻古人绘画理论,“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他有着过人的禀赋,擅长于在有限的物理空间内,展现出作品丰富的层次、深远的意境,使人“徘徊移动,游目周览”。
王文乐爱石,采访的时候,也是手不离石。他的工作间、书案上到处都摆放着寿山原石,甚至有时会在口袋里揣上几块,时不时拿出把玩,一旦有了想法,就立马下刀。
“你们看到的这些石料,其中有一些还是从我的父亲那个时代就开始收藏的,这是两代人的沉淀。到如今,寿山石材是越来越少了。”
故而,每块寿山石都是独一无二的。
浓缩、取舍、安排、经营位置等等诸多步骤,考量着着创作者的想象力和创作力。在他看来,寿山石雕刻是一门减法的艺术。它通过削减石料,循序渐进地将脑海中的画面在石上捕捉出来,“在下刀的时候自然要求慎之又慎。”所以,揣摩与进步一直是他雕刻路上的主题。
鱼乐焉知文乐
在创作选材上,王文乐对田黄石始终有着特殊的偏爱,“天然形成的乌鸦皮,就像淋漓的水墨挥洒,内在变化也非常丰富,越看它越爱不释手。”
每次说起雕刻,王文乐的眼神里总是洋溢着自信和笃定。他刻刀下的薄意作品犹如一幅微微浮起的国画,运笔的每一个动作都行云流水,刀痕有顿有扬。这种多年在田黄雕刻上的积淀实力,让他的田黄石作品受到很多藏友的肯定。
“寿山石是东方式的蒙娜丽莎的微笑。”王文乐指着展架上的那件田黄作品《兰亭序》,“要看雕刻者赋予它什么样的主题后,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都不一样。”
王文乐 寿山石作品《兰亭序》
这件《兰亭序》他用圆雕、浮雕及薄意多种技法相互结合进行雕刻,尽可能保持石头的原貌,使石材吏臻完美 。
石头整体雕刻了王羲之的形象,与正面是王羲之与友人一起作诗的片段相连,让整件作品的故事性和画面感都十分灵动,再看石头上的线条走向,起伏舒展,似乎一切都在王文乐的指尖艺术中鲜活起来。
王文乐 薄意作品《朝霞山峰图》
薄意《朝霞山峰图》也同样让人挪不开眼。
积雪山峰是用荔枝石雕刻而成,一抹绯红酿成了漫天红霞,点点萝卜丝是纷纷落下的朦胧小雪。
诗里吟咏的四时风物、节候征象,巧妙地和石头融为一体,让人震撼于石雕艺术中的诗性审美和书画意境。因此,拓片也成为了观赏这种石上书画的一个最佳途径。
薄意作品《朝霞山峰图》拓片
薄意雕刻从千古流传的诗词歌赋中汲取灵感,亦从个人的生命体验中提取素材。王文乐的工作室在南后街安民巷内。绿瓦红墙,亭台楼阁,向来是个诗意的发源地。
“福建的寿山石作品自然要反映福建的人文情怀。”王文乐的薄意画面时常“打破时间和空间”的藩篱,将福建的人文情怀刻于指下。诸如他的人文福州系列作品《天演论》、《二梅书屋》等等,撩人心扉。
王文乐 薄意作品《二梅书屋》
王文乐 薄意作品《天演论》
三十年如一日,70年后的王文乐和寿山石已经羁绊半生。
“鱼乐焉知文乐。”王文乐指了指那幅字,笑了笑,手里又换了一块石料。那是一块被乌鸦皮包裹的田黄石,“下次你们过来的时候,就可以知道它的成品是什么样子的了。”
守着初心,循着新意,这般惬意,果真“文乐”!
文 | 须知
摄影摄像 | 李佳霖
部分作品图 | 由王文乐提供
视频剪辑 | 李佳霖
统筹 | 苏兰婷
举报/反馈

文艺通

971获赞 170粉丝
人间烟火气,生活美学家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