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的历史观点,都叫作读史汇。
文二知先生
老实人办大事儿。真正的老实人,你见过多少能有所成就。是时候,重新定义一下“老实人”的概念。
卧薪尝胆是个美化的故事
司马迁史记中,说越王勾践亡国后,开始过着“尝胆”的生活。请注意,司马迁仅仅提到“尝胆”,而没有“卧薪”一说。原文:
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至于“卧薪尝胆”成语由何而来,它的真实来源是《旧五代史·汉书·隐帝纪》。原文:
朕所以尝胆卧薪,废食辍寝。
这些帝王之所以要睡柴火堆、吃苦胆。绝非是他们想体验生活,没事给自己找罪受。说到底是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想着有朝一日能够雪耻。
后人不知有何居心,将勾践失去王位的生活描述的如此不堪。作为一国君主,吴王夫差不会像圈养猪狗那样对待他,衣食无忧至少能够保障。
勾践不甘心,费尽心思想要搞垮夫差。所以,勾践开始长达十年的装孙子生涯
不得不服,勾践装得太像孙子,给夫差当马夫不说,还舔食粑粑,最后连老婆都送出去。面对这种人,别说吴王夫差,换作秦皇汉武也扛不住勾践的感动。终于,吴王夫差放下防备勾践的戒备心。
勾践借机联合范蠡和文种两位军师给自己出谋划策。数年后,三千越甲将吴国摧毁。勾践如愿以偿,将夫差和吴国踩在脚下。
你以为故事完了?其实,这才是开始!
勾践击垮吴国后,头一件事是想着如何除掉内忧外患。夫差的外患已除,剩下的便是内忧。范蠡和文种做梦都想不到,自己建议卧薪尝胆训练出的人,居然磨刀霍霍向自己。
后来,范蠡化名“陶朱公”,脚底一抹油,溜之大吉。文种舍不得荣华富贵,最后勾践送他去黄泉与夫差相见。
卧薪尝胆,纯粹是别有用心的知识分子,重新构造美化得来的成语。他本身不是个励志故事,勾践虽然不是昏庸暴君,但绝对是个心胸狭隘的小人。历史上,刘邦铲除异姓王、宋朝杯酒释兵权、朱元璋火烧庆功楼(有待考证)都要尊称勾践一声“祖师爷”。
勾践的故事说明,老实人也要有底线,没有底线的老实人,要么是烂好人,要么是狠角色。
曾国藩真厚道还是假仁义
老实人是个好东西。古往今来,人人都喜欢老实人,更喜欢以老实人自居。因为老实人容易被大家所接纳,消除周围人对自己的戒备。
孟子说“人禽之辩”。后人据此提出“不为圣贤,即为禽兽”,以此来强言附会到曾国潘身上。可以肯定地说,这句话绝非出自曾国藩,但代表着很多人对曾国藩的一种看法。
从曾国藩外号“曾剃头”,便能知道当世之人对他的评价。曾国藩的一生褒贬不一,有人说他是圣人,有人说他是屠夫,也有人折中说他是半圣。
此前,笔者也曾想当然地迷恋曾国藩的处世之道,认为做人只要老老实实、本本分分,便能有所收获有所回报。现在想来,完全是被市面上琳琅满目的成功学所误导。
曾国藩厚不厚道,笔者不敢妄谈,但可以肯定他绝非老实人。他的老实是对满清朝廷的老实,或是明哲保身的障眼法
公元1861年,清军与太平军对峙安庆城。曾国藩令人持家书,嘱咐亲弟弟曾国荃说:
克城以多杀为妥,不可假仁慈而误大事。
攻陷安庆城后,曾国荃基本上按照曾国藩的意思做事儿,并书写一封信阐述过程。曾国藩见信后,回信说:
既已带兵,自以杀贼为志,何必以多杀人为悔。
后来,曾国荃又来收复南京。对方主将李秀成故意放出城中流民,一方面不想大家都饿死,让无辜流民出城自寻活路;另一方面也是想着消耗曾国荃。曾国藩闻讯后大惊,赶紧写信给曾国荃说:
城内放出之妇幼,一概不收,扔送进城内。
从这些有史可依的记载中,笔者想不通曾国藩身上“老实人”的标签是哪位高人所贴,至于那些“圣人”一类的评价,笔者更是不敢苟同。
若是真如近代知识分子和成功学大师所言。只能说,孔孟“圣人之学”发展到明清,已经成为掺假勾兑的假冒伪劣“产品”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无论是勾践或是曾国藩,能够做到那么高的成就,必然有自己的过人之处。有优点就值得大家学习,但学习不是盲目地全盘吸收,甚至为了崇拜而加以粉饰。一旦如此,跟欺世盗名没有任何区别。
老子写《道德经》时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说得正是这样的道理,圣人从来不以“圣”自居,老实人又岂会将“老实”二字挂在嘴边。所以,生活中有人说自己老实时,你应该注意了。
江山父老能容我,不使人间造孽钱。原创不易,不足之处,请多海涵。
举报/反馈

马首瞻

105万获赞 18.5万粉丝
人性,没有新鲜事儿。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