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接知觉和间接知觉
刺激物说的思想来源及主要观点
直接知觉论认为知觉只具有直接性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知觉的刺激物说。剌激物说的思想最早来源于格式塔心理学,它的主要观点是:人们的知觉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并不是对各部分的简单总和。
视崖实验是直接知觉实验的证据。直接知觉无须以往的经验,从环境中提取相关信息。那么要排除的是过去经验对被试的影响,选择婴儿,可以最大限度地排除以往经验,而视崖实验证明了婴儿有深度知觉,也就是说在排除过去经验的情况下能够知觉,也就证明了直接知觉。
不可能图形是一种无法获得整体知觉经验的图形,也可说是一种特殊的错觉,它可以分离经验信息独立作用时和刺激信息独立作用时的两种不同的知觉结果。
知觉恒常性是指当距离、缩影比、照明改变的时候,虽然网膜影像已在一定程度发生改变,但人们对物体大小、形状和颜色的知觉仍相对稳定。
二、视知觉和听知觉
视适应有暗适应和明适应两种。暗适应是指在低亮度环境下感受性缓慢提高的过程;明适应是指人从暗处到亮处感受性降低的过程。
视敏度是指分辨物体细节和轮廓的能力,是人眼正确分辨物体的最小维度。其公式为:V(视敏度)=1/α(视角)。
临界闪烁频率是指闪烁刚刚达到融合时的光刺激间歇的频率,是人眼对光刺激时间分辨能力的指标。
视错觉是指单凭眼睛所见而形成的失真或扭曲的知觉经验,包括运动错觉、线条错觉和自然错觉等。
月亮错觉是最典型的自然错觉,即月亮在水平线上时,比月亮到正项上时看起来显得大些。
良好图形一般是同一组刺激显示的各种可能组合中最有意义的图形。构成良好图形的五个因素为: (1) 共同命运,即运动方向相同;(2) 对称;(3) 平行;(4)连续;(5)封闭。
语图仪是能将复合音或语言分析为组成成分频率,显示频率—强度—时间变化的仪器,它能形象地图示言语听觉特征。
可见言语通过语图仪可以使人清晰地看到言语的形象,正像听到了言语的声音一样,故称可见言语。
视知觉组织的原则(请参见普心第四章相关内容)
1.接近法则:视野中接近的对象易被组合在一起。
2.相似法则:指在形状、亮度和色彩等方面相同或相似的图形倾向于合成一个图形。
3.良好图形法则:视知觉组合的一个倾向是知觉良好图形。
4.同步法则:指倾向于将在同一时刻发生的视觉事件组合在一起。
三、空间知觉
几何透视是指平面上的刺激物,根据视角原理,近处的对象面积大,占的视角大,看起来较大;远处的对象占的视角小,看起来较小。几何透视是日常生活中最常使用的距离物理线索,主要包括直线透视、视野中的高度、纹理梯度等。
潘诺融合区潘诺的研究发现,即使在双眼视像不落在两眼网膜对应点上时,也能单一成像,只要双眼视差足够小,双眼影像就会融合在一起,视像融合所允许的视差范围被称为潘诺融合区。
四、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指个体对同时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件的顺序性和持续性的反映,其中又主要包括对时间顺序和时间间隔的知觉这两方面。
五、无觉察知觉
无觉察知觉是指刺激没有被个体的意识觉察,却对个体的行为产生了影响,即个体无意识地对刺激进行了加工。
(一)无觉察知觉的神经病理案例
1.盲视:盲视病人D.B.的案例说明他在盲区的定位、觉察和目标方位的猜测都比随机猜测的结果要好得多,并且在很多情况下,盲区的视觉活动几乎和正常视野的视觉活动表现得一样好。
2.单侧忽视:也称半球忽视。其生理原因是人们对损伤半球对侧空间中心区域发生注意的能力受损。
(二)无觉察知觉的实验目的
在满足刺激呈现在意识觉察阈限以下这一前提之下, 发现刺激对个体知觉的影响。
斯特鲁普效应
斯特鲁普报告了一项实验,他要求被试快速报告图片上书写每个单词所使用的墨水颜色。当单词意思和墨水颜色一致时,报告速度要快于报告中性单词墨水颜色的速度,但当单词意思和墨水颜色不一致时,报告速度则较中性单词来得慢。此现象即为斯特鲁普效应。
斯特鲁普启动实验
斯特鲁普效应改为启动形式,即为斯特鲁普启动实验。实验中,先呈现一个启动词(如“红”),马上再呈现一个色块(如“绿色”),要求被试迅速报告色块的颜色。如果启动词产生了斯特鲁普效应,那么与中性词相比(如“房子”),色块颜色和单词意思一致的情况下,报告速度会快些;单词意思和色块颜色不一致时,报告速度会慢些,这种由于近期与某一刺激的接触而使对这一刺激的相关刺激的加工得到易化的效应,称为启动效应。
简述斯特鲁普启动实验中的掩蔽技术
在斯特鲁普启动实验中,掩蔽是指在呈现启动词后呈现无序的字母图案。在启动词后马上出现的掩蔽刺激(图案)会阻断被试对启动词的觉察。当启动词和掩蔽之间的间隔增大时,掩蔽的效果会减弱,被试对启动词的觉察和确认的准确度会提高。
马塞尔推理:如果知觉能在无觉察条件下存在,那么有效掩蔽不能消除斯特鲁普启动效应;反之,如果知觉必须在意识觉察下进行,那么对启动词的掩蔽会消除斯特鲁普启动效应。
实验性分离是指在实验上将两个对象或概念区分开来。从实验操纵上来说,也就是如果通过操纵一个自变量能使两个对象发生不同的变化,那么我们便认为这两个对象在本质上是不同的。
双阈限理论
奇斯曼和梅里克尔提出了双阈限理论:一为主观阈限, 即被试“声称”不能觉察知觉信息而能进行判别反应的水平;另一个为客观阈限,即被试的判别为完全随机操作的水平。主观阈限的测量方法为言语报告,是马塞尔所采用的,客观阈限的测量方法为迫选测验,是奇斯曼和梅里克尔所采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