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由四川省(南充)大木偶剧院制作的 “大熊猫队长”作为主角登上舞台,在冰屏上穿梭、与智能机器人共舞、游弋于互联网隧道,并向全世界发出了来自中国的邀请,其惟妙惟肖的神态和精巧的动作让人惊叹于中国的木偶戏之精巧。川北大木偶这项古老的技艺经过三百多年的传承和起伏,在新的历史机遇下再次散发出新的光芒。图为四川省大木偶剧院的演员在排练室表演木偶剧。中国网记者 董宁 摄影
木偶古称傀儡,故木偶戏又名傀儡戏,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表演形式,在中国各地都有流传。根据操纵木偶的方式不同,可分为提线木偶、药发木偶、布袋木偶、水木偶、肉木偶和杖头木偶。川北大木偶属于杖头木偶。所谓杖头木偶,就是用竹杖或木棒支撑木偶的躯体,表演者一手握住竹杖或木棒,像撑伞一样把木偶举起,另一只手操作木偶上的两根铁签,从而让木偶比划各种动作。中国网记者 董宁 摄影
2020年8月2日,四川省大木偶剧院的演员在排练室表演木偶剧,这里的大木偶几乎和真人一般大小,属于木偶家族中的“巨人”,又因为流传于川北一带,故而得名川北大木偶。表演者必须借助腰间系着的布袋子,把一根五尺长的直杖插在布袋中作支撑点,才能腾出双手去操纵木偶完成各种动作。中国网记者 董宁 摄影
木偶艺术,特别是大木偶,眼、眉、口、头、耳、鼻、手、腰以及关节均可以活动,表演时能取物握物,穿衣解衣,戴帽脱帽,穿靴脱靴,吹火点蜡,拂袖掸尘,变脸下腰,神乎其技,与人无二。同时翎子功、扇子功、水袖功等亦无异于真人,其制作的精巧程度和艺术表演形态都非常具有代表性,早在2006年川北大木偶就被列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网记者 董宁 摄影
木偶戏演员操作木偶握笔进行书法表演,写完书法后,木偶还能放下毛笔拿起印章自己盖印。这种表演不但对演员的木偶操控技术要求极高,还要求演员有足够深厚的书法功底,需多年潜心练习,才能达到这样人偶一体,出神入化。中国网记者 董宁 摄影
大木偶的手上暗藏机关,用皮筋、铁丝和细线进行连接和操作,通过演员的手指操控机关让木偶做出巧妙的动作。中国网记者 董宁 摄影
据四川省大木偶剧院的造型师赵庆介绍,整个大木偶身体大多包裹在戏服里面,只有头部和手部会暴露在外面,又因为木偶身体内藏机关,需要人手持表演,所以身体大多采用轻便的材料来取代,但是暴露在外的头部和手部需要特别制作和造型。中国网记者 董宁 摄影
赵庆和记者介绍早年间的木偶身体造型,由报纸浸湿一层层包裹再晾干制作而成,虽然在当时已经是一种较轻的材质,但是依旧对演员的体力要求非常苛刻。中国网记者 董宁 摄影
以前的大木偶暴露在外的头部和手大都采用木头雕刻,现在头部主要采取用环氧树脂制作,使大木偶灵活性更大,操作更方便。而且现在眼、口、鼻、手、耳、腰都能活动自如,表演起来酷似真人。中国网记者 董宁 摄影
据介绍,由于木偶和真人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其化妆原材料和化妆技巧也是迥然不同。川北大木偶化妆讲究细腻真实,酷似真人之形而超乎真人之美。又要力求将角色个性化、形象化、深刻化。中国网记者 董宁 摄影
目前,川北大木偶的手部依旧使用较轻的桐木或麻柳木经过人工雕刻来完成,以便于在手部安装机械,使大木偶在操控下做出拿捏东西、提笔写字的动作。中国网记者 董宁 摄影
雕刻完成的手模和真人手大小无异。惟妙惟肖。中国网记者 董宁 摄影
川北大木偶形体高达,大而不笨,高而不呆;化妆上的突破大大增加了肉感,形象逼真;戏路宽广,无论是戏曲、歌舞、话剧,还是男女老少、飞禽走兽、妖魔鬼怪均能塑造,各呈异彩,离奇多变,可谓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使人耳目一新。上图中,经过造型、化妆、搭配服装和配饰之后的川北大木偶戏曲模特和戏曲演员非常相似。中国网记者 董宁 摄影
在四川省大木偶剧院,记者遇到了目前川北大木偶最年轻的传承人李雨静,她和叔叔李乐、爷爷李泗元,一家三代人共同守护川北大木偶的“传承梦”。
李雨静说,在爷爷、叔叔的耳濡目染下,她从小就十分喜欢川北大木偶,15岁走进艺校学习川剧,17岁正式开始学艺。 “大木偶一般有十多斤到二十多斤,最重可达到40斤。”如此重量的大木偶举起来已是不易,还要托举着走动、操作,其辛苦可想而知。李雨静说,虽然辛苦,但她从未想过放弃,毕竟身为李家川北大木偶年轻一代传人,她有责任传承并发扬川北大木偶,并努力让这门古老的艺术散发新的活力。中国网记者 董宁 摄影
举报/反馈

图片中国

3.4万获赞 1.8万粉丝
了解中国,解读百态,你就是时代记录者。
图片中国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