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时期,社会发展、经济繁荣,艺术文化多姿多彩,加之统治者热衷于绘画,使得宋代绘画艺术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苏汉臣作为风俗画家,主要活动于北宋末至南宋初,曾到宋画院寺待诏之职,宋室南渡后在绍兴画院中复职,他擅长画佛道、仕女等题材,尤其精于婴戏题材绘画。
随着婴戏题材的不断成熟,宋代涌现出很多具有代表性的画家,苏汉臣即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苏汉臣(1094—1172〉,北宋宣和年间担任画院待诏,南宋绍兴年间官复原职,后在孝宗隆兴年间授承信郎,其人物画师学于同为画院待诏的刘宗古,善画人物、仕女,亦作道释宗教画,形象刻画细致工整,着色秀润清雅,尤其长于绘制婴孩戏耍情景以及货郎题材,均有得神之貌,并以婴戏题材最为著名,在中国古代人物画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夏文彦在《图绘宝鉴》(卷四)中就曾记载:“苏汉臣,开封人,宣和画院待诏,师刘宗古,工画释道,人物臻妙,尤善婴儿。”
而对于苏汉臣所绘制的婴孩形象,画史上亦有评价,明代顾炳在他的《历代名公画谱》记载:“汉臣制作极工,其写婴儿,著色鲜润,体度如生,熟玩之不啻相于言笑者,可谓神矣。”可见,在苏汉臣所绘制的婴儿形象中,是以工笔写其形的,又通过着色来达到“体度如生”的地步。
《秋庭婴戏图》中,苏汉臣以细腻的笔法,描绘姐弟二人在庭院中玩着推枣磨的游戏,所绘孩童无论从头发、眉目、衣饰,都精心刻画,丝染兼备,而且变化极为丰富,以长而圆润的线条画出衣纹,再仔细点染衣服上的花纹,不仅画出了质料的柔软细致,更赋予了衣服华丽的质感。这些细微的处理,使得婴孩丰润、柔软、细致的模样,跃然于纸上,令人心生爱怜,写实的程度几乎可以用栩栩如生来形容。
后世也有以婴戏为题的画作,但多绘众孩群婴戏耍之场景,似此精细刻画神情者,实属不多。让观者更为惊叹的是,就连院落中的两个圆凳也被描绘得精妙细致,结构准确,可以说与真实物体毫厘无差。画中的山石花草用线细劲而又富有轻重、长短、转折顿挫的变化,自然流露出画家深厚的花鸟绘画功力。
从这幅画中,观者不仅能够体味出画家的人物画功底极为深厚,还会为画家的花卉、山石、木凳等物的刻画精细而折服。在宋代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界画等绘画门类并盛的时代背景下,风俗画家从各绘画门类中汲取多种营养,故而造就了风俗画的多姿多彩。
在南齐谢赫所著的《古画品录》中所阐述的画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呀,汛胃``经营位置”就是刻`面处所说的绘画的章法构图。一幅画的构图就是绘画的提纲,构图必须花心思去安排,把构图与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结合在一起。
在构图上苏汉臣很是注重,其画面整体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三角形构图,背景与人物的关系有序协调,主体与之外的物象处理的十分得当。画面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儿童与圆凳的处理,特别引人注目。摆放着玩具的圆凳与两个孩子形成构图上的呼应,使画面显得既轻巧又稳定。使得画面更有空间感的莫过于雏菊从画外,两个儿童位于画面的画眼之处,使得画面左下方有东西平衡了画面,直立高耸的巨石在支撑画面的同。
苏汉臣是宋代风翻画典型的婴戏题材画家,描写儿童的生活活跃的场景,可爱的儿童形象,为宋代风俗画增添了绚丽的篇章。他笔下的儿童无邪、稚态可掬、活泼可爱,对表现风俗与儿童灵性起到典范作用。《秋庭婴戏图》堪称一个时代儿童绘画作品的代表,对后世婴戏题材绘画在物态、构图、赋色上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