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高济医疗承办的高瓴HCare2020全球健康产业峰会& Mayo Clinic中国医疗峰会——“建立可持续的患者管理体系”分论坛“云召开”。来自医疗领域的专家学者,从监管端、中外医院端、企业端出发,进行了医学产研融合创新等探讨。
“受医疗资源、空间、时间等限制,大三甲医院很难兼顾患者的持续管理,未来基层社区医疗、药店等与患者有直接接触的平台,都有可能成为可持续患者管理的主流。”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全科医学科主任迟春花教授在分论坛上说。
国家卫健委远程医疗管理培训中心主任卢清君认为,过去多年各大医院探索互联网医疗以助力患者管理,但一直难以做起规模的原因是缺乏运营团队,他呼吁各大医院将运营机制委托给第三方平台,并与之建立合作机制、物价和分配机制、金融服务机制,以此让互联网医疗运行更便捷,让数据更互联互通。
如何通过产业化协同合作机制构建有效、持续的患者管理体系呢? 论坛上,迟春花举例说明患者教育的实践效果。如高血压,健康教育干预措施的效果是不实施任何干预措施的1.88~2.44倍,是一般健康宣教的1.32~1.75倍,干预组与对照组坚持服药的依从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的病情急性加重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
迟春花介绍说,有效的患者教育因素包括组建患者教育团队,培养经过专业训练的患者教育专员;利用科学技术为患者提供可靠的患教信息;建立理想的患者教育模型可以让患者教育持续发展。面对良莠不齐的互联网信息,她强调患者教育的可信和可及性可以通过远程医疗的实现,需要保证的是:“第一,提供远程医疗这样的服务当中一定要有一支专业化的队伍,专业化的队伍由提供远程医疗的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切实保障病人的安全;第二,是一种可及性的健康保健的服务,可及性包括卫生经济学和便利性,这是实现可持续患者管理的重要保障;第三,要有线上线下可以结合的机制,线上诊疗不能完全替代线下,患者的健康维护有一部分工作一定是在医疗机构里边完成,要打通这个线上线下的通路,有机的结合起来,为病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是我们面临的挑战。”
高济医疗智慧医疗事业部副总裁蒋越认同迟春花教授关于专业人士参与远程医疗和患者院外疾病管理的重要性,并表示,专业分工是一个基本的经济学原则,背后遵循的其实是资源最优分配的规则。“药店依然是基础疾病管理中的核心场景,像高济这样有遍布全国21个省市70多个城市几万名线下药店店员、上千位慢病管理专员、以及充足的专职和兼职医生的专业力量,匹配高效的科技团队和运营团队,都聚焦在服务患者疾病管理和健康管理。”
他表示,医疗服务的本质是线下服务。“每天会有超过200万的人流量涌入到高济在70多个城市的药店,基于自己情况寻求帮助。高济医疗为用户提供线上线下结合的、可及的的健康管理服务,作为基础服务力量覆盖患者的居家日常健康管理。但医疗终归会回到院内、回到线下,一旦确定了用户有潜在的健康风险,我们就会把有潜在风险的患者转移到线下医疗体系中,实现真正的分级诊疗。”
近日,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了《医疗联合体管理办法(试行)》,重申了四大医疗医联体的模式。卢清君认为,对于省部级医院、大三甲医院,更多的是要发挥专科优势,去建立专科医联体或者专科联盟,去利用互联网医疗建立远程医疗协同网络,实现整个跨区域的协同。
在卢清君看来,互联网医疗在中国的定位有两个方面:一是远程会诊,帮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的常规诊疗能力;二是利用信息技术,通过智慧医疗、智慧服务和智慧管理,让就医更方便,医疗资源使用更高效,从而推动分级诊疗。
据卢清君介绍,过去几年,各大医院都有在探索互联网医疗模式,但成效甚微,一直做不起规模。“因为我们的医院缺乏运营团队,所以需要把运营机制委托给第三方企业,去建立与第三方企业的合作机制,建立物价和分配机制,建立金融服务机制来让我们的运行更便捷,让我们的数据更互联互通。”
通过与第三方平台合作,让重大慢病在整个慢病管理过程中有专家专科的指导,让患者平时就能得到有效的常规诊疗。一旦发现大病重病,就可以通过这个系统进行有效转诊,在大医院治疗后,回到康复期,再通过信息平台转回到基层的医疗机构去接受更多的康复治疗。形成了一个双向转诊的闭环结构。对于医院来说,释放轻症、复诊等难度较低的工作,将大大缓解医疗资源紧张的压力,进一步提升医疗效率和服务质量,让更专业的人做更专业的事。另一方面,通过双向导诊打开医院获取重症、难症的渠道,通过创新型互联网医疗技术真正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价值医疗,实现医疗强基层。
举报/反馈

经济日报

997万获赞 114.3万粉丝
权威发布,解读经济,服务生活
《经济日报》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