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
红曾
楼记
心曾经推断曹雪芹是一个无政府主义者,虚无主义者,不肯经商做官,仅以卖画谋生。同时,他脾气大,不愿受委屈。曹雪芹处在康乾的太平年间,如果他愿意就职,不至于穷到举家食粥,年命四十而断。
我觉得木心的推断非常对,曹雪芹应该是这样的人。他做不了体制内的人,因为他不想管别人,也不服别人管,不然他写不出贾宝玉这样的角色。如果贾宝玉生活在现代,以他的性格,估计和曹雪芹一样,在世俗生活中难逃失败的命运。
福楼拜在写包法利夫人的时候,曾经痛哭,说我就是包法利夫人。我猜想曹雪芹在写《红楼梦》的时候,一定也曾无数次地在内心独白:我就是贾宝玉,贾宝玉就是我。
印象中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很少对里书中人物发表主观评论,大部分都是照镜般客观描述。惟独在贾宝玉出场的时候,特意以后人《西江月》二词批贾宝玉,其词曰: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
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
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
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短短两阕词,从表象上看是持批判态度描摹了宝玉的性格特征 。但细品下来,又能察觉到疚责和追悔,隐约其中的还有着辩解和坚守。
畸笏叟说:“通部《红楼梦》笔笔贬宝玉,人人嘲宝玉,语语谤宝玉。”贾宝玉真的是像作者在《红楼梦》里所描述的那样一个百无一用的废物吗?
贾宝玉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相信每个人都可以做出自己的解读。我也借此机会,谈谈我心中的贾宝玉吧。
多余人
每每看到贾宝玉,我的脑海里总会出现不少和他差不多类型的人。这类人用文学史上的一个名词来说,就叫“多余人”。与他最相近的就是冈察洛夫笔下的奥勃洛莫夫。
奥勃洛莫夫是个耽于幻想,温情脉脉的地主少爷。被宠坏的他连袜子都不会穿,一点都不懂人情世故,善良纯洁得和孩子一样。家道中落后,他仍然像贵族一样,不愿过着庸俗的生活,逃避现实,坚持活在自己的田园里,任由他人骗取自己的钱财,也不愿进入世俗同流合污。事实上眼 高手低的他也的确没有工作能力,最后他死在了自己的庄园,被这个世界所淘汰,所遗忘。
其实,何止是自我隐遁的奥勃洛莫夫,《白痴》里如愚似痴的梅什金公爵,《战争与和平》中忧郁多思的皮埃尔,甚至电影《海上钢琴师》中不肯从船上登岸到陆地的1900,这些人都是和社会脱钩,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按照自己的那一套准则生活。好像和补天无用,生来多余的贾宝玉一样,他们都和这个世俗社会格格不入。
主流社会的价值观不会认可像贾宝玉这样的多余人。因为社会通行的生存法则,他们一概不理会,只是按着自己的想法在理想国生活。总而言之,他们既不优秀,也不靠谱,“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不可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颠覆者
然而,贾宝玉和文学上的多余人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他的形象更丰富全面。他并不仅仅是消极地与社会格格不入,从而忧郁彷徨地面对生活。大勇若怯的他其实更像是一种挑战传统社会观念的异端存在。
他厌恶科举考试,看不起求功名上进的人,给那些读书人取名”禄蠹“,认为他们沽名钓誉;他不喜欢读被视为仕途正道的儒家传统经典,却喜欢看消极的老庄读物,还有那些被列为禁书,充满淫词艳曲的《西厢记》;
治家经国他不感兴趣,男尊女卑他也置若罔闻,更不用说他平时表现出的无君无父和离经叛道的言行举止,真可谓“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然而,贾宝玉虽然看起来是个无所事事的富贵闲人,既沉湎于儿女情长,又不务正业的世家公子。但他身上却有着一股强烈的自我意识。正是这种自我意识的觉醒,让他与自己身处的社会、体制、观念格格不入。而他在追求心灵自由的过程中,对于自身所处的束缚的叛逆反抗,则实实在在地表现出了他反叛传统的一面。
难怪毛泽东曾称“贾宝玉是近代史上第一个革命家”,抛开阶级斗争的政治论点,单从思想观念的颠覆意义上来说,此言不虚。
多情种
贾宝玉性格叛逆,但他同时又是多情的怡红公子 。在大观园里终日周旋于姐妹丫鬟之间,多所眷爱。对待黛,钗,湘自不必说 ,就算袭人、晴雯、金钏、紫鹃、鸳鸯、平儿甚至偶尔遇见的伶人,农村小丫头的各色人等,他都会像暖男一样奉上爱心。
而且他的爱不单单奉献给众女儿们,像秦钟,柳湘莲,蒋玉菡,甚至北静王这些男子他也会念念不忘,情愫暗生。这也不由得让人对他广泛不明的性取向产生好奇。
难怪宝玉在神游太虚时警幻仙姑告诉他,”吾所爱汝者,乃天下古今第一淫人也。“
如警幻所言,宝玉的这种不分场合的痴情,应该称为“意淫“。当然,它和贾琏、薛蟠、贾瑞之流”恨不能尽天下之美女供我片时之趣兴“的皮肤滥淫之蠢物可谓有着霄壤之别。
”意淫“二字,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
汝今独得此二字,在闺阁中,固可为良友 ,然于世道中未免迂阔怪诡,百口嘲谤,万目睚眦。
可以说,宝玉的多情博爱,并不是因为他无处安放的荷尔蒙找不到释放的出口,而是因为他天生有一颗赤忱而敏感的心灵。
他的爱是广泛意义上的爱,这种爱是喜欢,是亲近,是爱惜,是悲悯,是同情,是尊重,是仰慕,是一种自然而然生发的美好情感。
而这些爱的对象在贾宝玉眼里,也根本没有阶层贵贱甚至性别之分。对于贾宝玉来说,爱我所爱,又何必贴上什么标签呢?
槛外人
然而,纵是一往情深 ,宝玉的本质仍是个精神超脱之人。
《红楼梦》有一段讲宝玉过生日,妙玉赠生日贴,自称“槛外人”。该名号取自古诗“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意为人生无常、终须一死。
“槛外人”则指看破红尘,超越生死。宝玉听后,如醍醐灌顶,回帖自署“槛内人” 。
其实,在我看来,虽然宝玉在大观园里是富贵闲人,怡红公子,但其实最后只有他才是真正认识到人生如梦似幻,“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的“槛外人”。
虽然宝玉生性喜聚不喜散,但是他的灵魂深处,却带着深深的惆怅和孤独。每每和姐妹们吵架,纷扰困惑之时,宝玉都喜欢看庄子的《南华经》或者自己悟道参禅,以寻找迷茫人生的答案,这说明他本性就是宿慧之人,自有彻悟之心。
甄士隐曾经注解过的《好了歌》,其实不就是贾宝玉一生的轨迹吗?功名、利、妻儿,最终对于他来说,都不过只是“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幻梦一场。有喜好红楼索隐的人曾指出甄士隐和智通寺那又聋又哑的老僧人,都是宝玉的化身,这不免让人沉思良久。
蒋勋曾说他把《红楼梦》当佛经来看,觉得贾宝玉就是一个活菩萨。更有红学家探讨《红楼梦》里老庄哲学的思辩魅力。我不太了解宗教,但是我能感受到贾宝玉在经历了哀乐,盛衰,聚散,穷通的幻梦一场后,认识到了人生本质的虚无。
贾宝玉最后落发为僧,斩断尘缘,而他留在大观园的那段往事如梦似幻地记载在《红楼梦》里,让读者每每读到他时又仿佛有种切身之感的熟悉。那不能融入世俗的落寞,年少时的叛逆,曾经一往情深,又似乎恍然大悟的时刻,不正是我们在人生中也曾经历过的一个个片段吗?
世上本无贾宝玉,在真实的生活中,恐怕也不会有多少人会真正愿意成为贾宝玉,毕竟在为稻粱谋的世界里,我们还只是槛内人,还在为着生活奔忙。
然而贾宝玉这样一个理想化的人格,还是值得我们在追求精神温饱的过程中对其进行欣赏和分析,因为宝玉曾体会过的那些纷繁复杂的感受,以及精神上的孤独感,同样也可能会让现代人产生认同感和心灵的共鸣。
世事大梦一场,人生几度秋凉。看不完的《红楼梦》,说不尽的贾宝玉。期待你的留言,分享你的体会。在寻找人生谜题的旅程中,或许我们也能在贾宝玉的身上找到某些答案来印证自己。
祝好 !
举报/反馈

曾记Plus

102获赞 40粉丝
和你一起在书海光影中旅行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