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和坤是清史上无法回避的重要历史人物,以和坤为题材的历史剧令人目不暇接。但是,在这些影视剧中,和坤要么是一个不学无术、奸猾狡诈的无赖小人,要么是一个屡遭刘墉、纪晓岚等人嘲笑和愚弄的笨蛋。作为文艺作品,为了追求艺术形象的典型性,运用夸张、虚构等戏说手法尚可理解。
令人遗憾的是,在素以传播科学历史知识为己任的一些历史教材中,说和坤也只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巨贪。在我看来,这种社会历史教育太过于绝对化、简单化和片面化,有违历史真实。有鉴于此,将为各位读者解读历史上真实的和珅是什么样子的,用全面的眼光来看待他的功过是非。
和珅的生平
和坤,字致斋,姓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人,生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被赐死于嘉庆四年(1799年)。和坤的家世虽不显赫,但也是军功之家,其五始祖尼牙哈纳巴图鲁因战功被授予三等轻车都尉的世职,其父除承袭世职以外,还兼任过八旗副都统、都统。所以,和坤从小就有机会入咸安宫官学读书,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并成为官学生中的佼佼者。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颇为自负的和坤应乡试落第。次年,他承袭其父世职入銮仪卫,成了皇帝轿前的执事人。三年后,补缺三等侍卫,从而踏上了入仕起家的跳板。乾隆四十年(1779年),和坤开始了一连串令人眼花缭乱的升迁。数年之内,位至军机大臣、大学士,还先后兼任、担任吏部尚书、户部尚书、理藩院尚书、内务府总管大臣、九门提督、领侍卫内大臣、满洲都统等要职,封一等忠襄公,位极人臣,秉权长达二十余年。
和珅的快速崛起与其个人能力密不可分
和珅的迅速崛起和长期擅政,当然离不开出身、机遇等客观因素,但最重要的恐怕还是其突出的个人才能。
第一:承旨书谕,办理秩如
和坤博闻强记、聪明灵活、才思敏捷,不但精通四书五经和汉、满、蒙、藏等多种语言文字,而且掌握了为人鲜知的西域秘咒,这就使他在承旨书谕、特别是在处理边疆政事方面显得高人一筹、游刃有余。对此,乾隆帝曾在《御制平定廓尔喀十五功臣图赞》中赞扬道: “大学士、三等忠襄伯和坤,国家用武,帷幄丝纶, 事殊四朝。清文、汉文、蒙古、西番颇通大义。惟和坤承旨书谕,俱能办理秩如,勒老书旨,见称能事。”
第二:奉命惩贪,有功朝廷
乾隆后期,贪污大案频发,和坤参与了许多案件的调查取证和拟处工作。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云贵总督李侍尧的贪污案事发,乾隆命和坤处理此事。和坤一到云南,即对李侍尧及其仆人进行突击审讯,查出了许多证据,并疏奏云南吏治废弛、府州县多亏空等情形,回京后又对西南边疆的设关、盐务、钱法、边防等问题提出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事后,乾隆帝授其御前大臣,补镶蓝旗都统,并将爱女十公主赐婚和坤之子。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山东巡抚国泰、布政使于易简的贪纵营私案发,和坤、刘墉奉旨查办。经过详查,他们弄清了山东省各个州县亏空银两的具体数目和原因。结果,国泰、于易简被赐自尽,山东的统治秩序保持了稳定。对此,乾隆帝非常满意,和坤加太子太保,充经筵讲官。
第三:对外交往,有礼有节
乾隆五十七年 (1792年),英使马嘎尔尼率团访华,目的是打开中国的市场。作为清廷的首席代表,与其他官员的妄自尊大、傲慢无礼相比,和坤则表现得既彬彬有礼又不失原则。关于觐见礼之争,清方要求行三跪九叩之礼,而英方坚持单腿跪地,一只手轻握皇帝之手,以嘴吻之。为了说服马嘎尔尼,和坤谈古论今,并援引荷兰、葡萄牙贡使觐见顺治帝行三跪九叩礼之先例。
由于双方互不相让,最后达成了单腿跪地但不吻手的折中方案。随后,在中英谈判中,马嘎尔尼提出了增加通商口岸、占据海岛、减免进口税、传教等无视中国主权的要求,都被和坤断然拒绝。为了尽早送走马嘎尔尼使团,和坤初以天气太冷、河将上冻不利返航为由委婉地逐客,无果,又径直将乾隆回英王的国书送至英国使团驻地。这样,马嘎尔尼使团才不得不启程返航。
斯当东在《英使谒见乾隆纪实》一书中说,和坤“自始至终殷勤地尽到招待责任,体现出一位有经验的廷臣的礼貌和上等教养”;和坤“态度和蔼可亲,认识尖锐深刻,不愧是一位成熟的政治家”。
第四:诗画俱佳,深得圣眷
乾隆酷爱诗、书、画,往往是触兴吟诗、挥毫泼墨。故此,乾隆帝的侍臣大都文采出众,工于诗文、书画。《四库全书》的总纂官纪昀、吏部尚书刘墉如是,和坤也不例外。和坤擅长诗画,其诗作《嘉乐堂诗集》在嘉庆年间刻印,收诗一百二十多首,其中既有人仕之前的诗作,如《游西山》、《宝珠洞》等,也有与刘墉等同僚的唱和, 还有奉敕、应制之作,如《奉敕敬题顾恺之“洛神赋 “画卷》等。
诗言志,和坤的诗反映了科举落地的怅快,春风得意的豪放,欣赏古画的心得,老来丧子、丧弟、丧妻的肝肠寸断,以及狱中的对月伤怀和临死时的大彻大悟、四大皆空。和坤的绘画显不及诗文,少有传世之作。但据清史学家王钟翰所言,和绅曾在棉布上“作山水小横披一帧”,由当年王先生的老师洪业先生收藏。
和珅为官处事不光彩的一面使他走向末路
由于专制皇权的历史土壤,和坤的为官处世显有极不光彩的一面,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揣摩上意,见风使舵。和坤崛起之时,适值乾隆后期,此时的乾隆越来越陶醉于太平盛世之中,喜听美言而难容诤言,这就使和坤机敏灵活、善解人意的一面逐渐转变为察言观色、揣摩上意的奴性。例如,云贵总督李侍尧犯贪依例当斩,但经办此案的和坤在察觉乾隆并不想置李侍尧于死地后,遂不顾朝野上下的巨大舆论压力,做出了斩监候的拟处,颇合乾隆的心意。
其次,揽功诿过,文过饰非。和坤虽诗文书画俱佳,但领兵征伐实非其长。乾隆四十六年,甘肃回民起义爆发,兰州岌岌可危。乾隆帝急令和坤为钦差大臣,前往平叛。为防万一,乾隆还命海兰察等驰往兰州。毫无作战经验的和砷,既怕先至先战,又恐落他军之后,故行军迟缓,结果被海兰察抢去头功。
妒意难消的和坤急于挽回面子,不等各路军马到齐即贸然发起攻击,不料暗中埋伏,损失惨重。作为主帅,和坤不但不反思自己的决策失误,反而诿过众将,并在疏奏中诋毁海兰察“不察贼形,希图侥幸”。于是,将帅关系急剧恶化,和坤 “每发一议,众辄沮之”,乾隆不得已令其回京。
再次,以权谋私,贪婪无厌。和坤跌倒以后,关于其家产的数目说法悬殊不一。薛福成在《庸庵笔 记》中估计有2.3亿两白银;萧一山的《清代通史》 引《清朝野史大观》中的材料,认为和坤的家财不下8亿两白银。但据步军统领、定亲王绵恩的奏折,和坤家产计有黄金33551两、白银3014095两、当铺12座、取租房1001间、取租地1266顷。此外,还有生活用房、花园、和陵及古玩珍宝。
毫无疑问,和坤的确是一个大贪官。但是,若仔细分析,和坤家产并非全是受贿、擅取和私吞等贪污所得,还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放债,出租土地、房屋,经营当铺、钱店、店铺,开煤窑等经商方式获得,而他的经商又是凭借其官职和权力,官商的色彩十分浓重。
总结:
和坤集多重角色于一身,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历史人物,他的变化多侧面地反映了清朝中后期的历史现实。今天,我们与其痛斥乃至丑化和坤,还不如深究造就和坤的历史土壤。
参考资料:《清代通史》、《四库全书》
特别说明: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通知删除;未经作者许可,不得随意转载;
感谢您的阅读、请帮我收藏、点赞和分享;还有关注我@奥小捷读历史
举报/反馈

奥小捷读历史

638获赞 80粉丝
喜欢中国古代史,学习历史知识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