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第454窟(宋代)《维摩诘经变·对弈图》
莫高窟石窟中已知的“对弈图”有三幅:莫高窟第61窟(五代)西壁佛传故事画中屏风画第21扇,绘有《悉达多太子弈棋图》;第454窟(宋)东壁门北上部的《维摩诘经变》中有一幅《对弈图》;榆林窟第32窟(五代)北壁也有《维摩诘经变·对弈图》。
我们就莫高窟第454窟(宋代)《维摩诘经变·对弈图》谈起,莫高窟第454窟是入宋以来敦煌所建大型石窟之一,能体现宋代的一些佛教主流思想,是曹氏家族第三代归义军节度使的功德窟,反映了曹氏归义军晚期的政治、民族关系、宗教等方面的一些问题。
第454窟《维摩诘经变·对弈图》中有这样的画面:两人在一矮桌两侧凝神对弈,右方是维摩诘居士在旁边观棋。这幅图像虽然是为了展现《维摩诘所说经·方便品》中的:“若至博奕戏处,辄以度人;受诸异道,不毁正信;虽明世典,常乐佛法。”,却真实反映了千年前古人下围棋的场景。
围棋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帝王将相、达官贵人、文人墨客中间,都有它的爱好者。尤其在太平盛世,围棋每有很大的发展。有一个烂柯山的故事可以说明围棋的吸引力:晋朝时,浙江信安郡有个石宝山,山中松木繁茂。一天,樵夫王质进山伐木,忽见两童子在对弈围棋,便在旁观看。一局棋尚未下完,童子问王质:“怎么你还不回去?看你的斧头……”王质回头一摸斧头,木柄已经烂尽了。王质不觉已有百岁,他去砍柴的那座山,后人便称之为“烂柯山”。
莫高窟不仅在壁画中有弈棋的画面,在藏经洞出土的文献中还有一卷《碁经》(现藏英国国家图书馆,编号:S.5574),其中记载了最早的围棋原理、战略战术及规则等术语。这卷大约编撰于北周时期的《碁经》是目前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围棋理论著作,这一研究改变了传统说法中关于北宋时张拟《碁经十三篇》是我国最早棋经的说法。
再如敦煌遗书S.4571《维摩诘经讲经文》提到:“若至博弈戏处,辄从度人。”意思是维摩诘经常到下棋处,借观棋之机说法度人。P.2718《王梵志诗一卷》则提到:“围棋出专能。”说明弈棋必须具有专门的思维能力。S.5725还记载了“玉女降,帝与之围棋甚娱”的故事。
莫高窟石窟的珍贵文物是我们理解古代生活不可多得的史料,也是中华文明传承创新的源泉。(周卫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