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读完了,整个第二册(上本)也就此结束。
约翰克里斯多夫逃亡到了法国,他童年时一起打过架的玩伴--西尔伐·高恩,答应帮他找事情做。不过,对这个油头滑面、八面玲珑的时装记者和时装批评家来说,对克里斯多夫也就是虚假的表面应承而已。
当高恩无意中听到了克里斯多夫的琴声,灵敏的嗅到克里斯多夫的有利可图,于是他和另外一个虚有其名的音乐批评家古耶,带着懵懂的克里斯多夫踏入了所谓的巴黎上层的社交圈。
克里斯多夫就这样和他们一起去听音乐会,一起去戏院,这也开启了他对巴黎艺术的批判之路,从音乐到文学再到戏剧和诗歌,都成了他的批判对象。说实话,这一部分看得相当费劲,屡屡看不下去,可能是因为缺少很多艺术方面的知识,也对那时候的法国历史一无所知所导致的吧。
这时候的克里斯多夫是烦闷而压抑的,他得到了高兰德-史丹芬的友谊,这个法国典型上层社会的少女,是他的学生,是他此时孤独的心的依恋,但他最终还是被辜负了一场。
虽然他批判着一切,但他也吸收着新天地里的一切,他充满着力量:“在这妖艳的巴黎的黑夜中,一朵巨大的火花已经在他心头吐放。他自以为超出了一切的信仰,不知他整个儿就是一个信仰的火把。”
“然而这是最容易受法国人嘲笑的资料。一个风雅的社会最难宽恕的莫过于信仰;因为它自己已经丧失信仰。大半的人对青年的梦想暗中抱着敌视或讪笑的心思,其实大部分是懊丧的表现,因为他们也有过这种雄心而没有能实现。凡是否认自己的灵魂,凡是心中孕育过一件作品而没有能完成的人,总是想:‘既然我不能实现我的理想,为什么他们就能够呢?不行,我不愿意他们成功。’”
他又结识了一个政党的领袖亚希-罗孙,而后又因为克里斯多夫严厉地批评一个罗孙力荐的女歌唱家,认为她不适合演唱他的作品,而这个女歌唱家正是罗孙的情妇,从此克里斯多夫和高恩、罗孙他们都决裂了。这次他又像在德国家乡时被彻底的孤立了,但这时的他已经不是以前的他了,他已经变得勇敢而无畏。
“他可不知道一颗伟大的心灵是永远不会孤独的,即使命运把他的朋友统统给剥夺了,他也永远会创造朋友;他不知道自己满腔的热爱在四周放出光芒,而便是在这个时候,他自以为永远孤独的时候,他所得到的爱比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还要丰富。”
可爱的、沉静的的意大利少女葛拉齐亚-蒲翁旦比出场了,她成长在乡村的大庄子里,可以看出她是个热爱自然,充满爱心和灵性的女孩。作为高兰德的表妹,她也是克里斯多夫的学生之一,她觉察出了克里斯多夫的不同和可贵,她默默的关注着他,用女孩子特有的温情倾慕着他,也可以说是爱着他了。从作者的描述来看,她可能会成为克里斯多夫的伴侣哦,我以前还猜想那个家庭女教师会和克里斯多夫有些爱情上的纠葛,后续如何,再慢慢的去揭开吧!
克里斯多夫穷困潦倒,一天只吃一顿饭,在他几乎饿得晕倒前遇到了那个家庭女教师,但终是又错过。饥饿和寒冷使得克里斯多夫终于支撑不住地病倒了。
从一场病中康复,精神或肉体总有些收获,克里斯多夫也是如此,他在精神上完成了一次转变,他开始期待爱和被爱了,当然是广义上的爱。这个时候他的一个朋友出现了:奥里维-耶南。这个喜欢他音乐的小伙子,一个诗人,我猜测他应该是那个家庭女教师(安多纳德-耶南)的弟弟。
这一卷的克里斯多夫是青年初期的克里斯多夫,他朝气蓬勃,像一个充满激情的斗士,急着去否定,去批判,连作者都说他:“我知道,你是个蛮子。你太傻了!……”可是在很年轻的时候,是不是就应该如此呢?不破不立,克里斯多夫遵循他的内心,虽然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是这代价,也是成长应该付出的代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