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简历】
秦孝公(前381—前338年),战国时秦国国君。嬴姓,名渠梁。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虽为嬴姓,却不叫嬴渠梁。秦献公之子。前361年—前338年在位。秦孝公重用卫鞅(即商鞅)实行变法,奖励耕战,并迁都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建立县制行政,开阡陌,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不断增进农业生产。对外,秦与楚和亲,与韩订约,联齐、赵攻魏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拓地至洛水以东,自此国力日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谥孝。
【历史功过】
秦孝公是秦国在危急存亡之秋适时而生的天才领袖,是秦国国政变法图强的最大推动力,是夯实整个秦帝国的基石君主,坚决的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取用军功爵制度,极大地激发了国民的征战热情,较为彻底根除秦国的封建制毒瘤,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使秦国国势蒸蒸日上,为其后代秦始皇嬴政统一奠定了基础,也推动了华夏文明的进步。
秦孝公初立,对穆公以后秦国的落后现状痛心疾首,他能顺应时代潮流,知人善用,大胆改革,使秦国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之首。
【名言名文】
诸侯卑秦,丑莫大焉!
【赏析】公元前4世纪的秦王国虽勉强跻身“七雄”之列,但无疑是七国中最为贫穷落后之国家,没有人看出这个蛮荒偏僻的小国有什么前途,连近乎式微的周王朝都看不起它,而它的东方魏王国蒸蒸日上。前4世纪初,魏国大将吴起率兵渡河作战,强夺秦国河西(陕北)大片疆土。公元前361年,年仅21岁的秦孝公(前381—前338)嬴渠梁正式登基,他所面对的是一个没有任何生机、正在加速滑向坟墓的王国。
这是一位责任心非常强烈的君王。他愤然喊出:“诸侯卑秦,丑莫大焉!”。他深深知道基础弱、地理偏、远离文明中心的未开化的秦土孕育不出匡扶济世富国强兵的大略雄才。上台不久,他就颁布“求贤令”,延揽各国人才。
秦孝公的招贤令
昔我缪公自歧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徒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史记》
【成语典故】
崤函之固
出处:汉·贾谊《过秦论》:“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释义:比喻地势十分险要。
详解:崤函亦作“崤崡“,崤,崤山;函,函谷关。自古为险要的关隘。函谷东起崤山,故以并称。秦孝公依靠这样的天险,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
【生平大事】
求贤纳才
二十一岁的秦孝公即位后,广施恩德,救济孤寡,招募战士,明确了论功行赏的法令,并向全国发布命令说:
“从前,我们缪公在岐山、雍邑之间,实行德政、振兴武力,在东边平定了晋国的内乱,疆土达到黄河边上;在西边称霸于戎狄,拓展疆土达千里,天子赐予霸主称号。诸侯各国都来祝贺,给后世开创了基业,盛大辉煌(昔我缪公自岐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但是就在前一段厉公、躁公、简公、出子的时候,接连几世不安宁,国家内有忧患,没有空暇顾及国外的事,结果晋国攻夺了我们先王河西的土地,诸侯也都看不起秦国,耻辱没有比这更大的了(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
“献公即位,安定边境,迁都栎阳,并且想要东征,收复缪公时的原有疆土,重修缪公时的政令(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
“我缅怀先君的遗志,心中常常感到悲痛。宾客和群臣中有谁能献出高明的计策,使秦国强盛起来,我将让他做高官,分封给他土地(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于是便发兵东进,围攻陕城,西进杀了戎族的獂〔huán〕王(于是乃出兵东围陕城,西斩戎之獂王)。
卫鞅听说颁布了这个命令,就来到西方的秦国,通过景监求见孝公。
变法图强
商鞅到了秦国之后,很快得到了秦孝公的接见。但他并不了解秦孝公的真实意图。一见孝公,说了些“帝道”之类不实在的空话,以致孝公“时时睡,弗听”。二见孝公,说得更多,但也是“王道”之类的大话,均不中孝公之意。三见孝公,因言及“霸道”,孝公终于感到“可与语矣”。四见孝公,“以强国之术说君”,孝公“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孝公四见商鞅,表现了他求贤若渴的心态,也表现了他的宽容和耐心。同时还可以看出,秦孝公是一个讲究实际的人,不喜欢那种空洞无物的大道理。
改革必然要触及既得利益,必然会遭到方方面面的反对。秦孝公没有采取强制压迫的办法,而是把大臣们召集在一起辩论,以理服人。既让主张改革的商鞅说话,也让反对改革的甘龙、杜挚说话,各自把自己要说的东西都讲出来,看看谁更有道理。直至商鞅以无可辩驳的事实,使反对派哑口无言,才称之为“善”,才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这说明,秦孝公是民主的,是善于听取不同意见的,也是善于统一思想的。
既用商鞅,孝公对其信任始终如一。在变法前商鞅曾要求秦孝公答应他三个条件,其中之一就是国君对变法主政大臣必须深信不疑,不受挑拨离间。否则,权臣死而法令溃。秦孝公欣然答应,并说:“三百年来,变法功臣皆死于非命,此乃国君之罪也。你我君臣相知,终我一世,绝不负君!”孝公言行一致。在商鞅改革之初,“百姓苦之”;商鞅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王者”,秦孝公始终没有动摇对商鞅的信任,甚至孝公在病重时,曾打算把君位让给商鞅。正是因为这样的信任,才使商鞅能放开手脚推行改革。
孝公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以实际行动支持商鞅的改革。改革前,孝公就允诺商鞅,执法不避权贵。新法一旦推行,举国唯法是从,即或宫室宗亲,违法亦与庶民同罪。新法实施以后,遭到了一些旧贵族的强烈反对,这些旧贵族暗暗串通太子的师傅公子虔和公孙贾,挑动太子驷犯法,企图打开一个缺口,破坏整个变法事业。商鞅毫不动摇,对秦孝公说:“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秦孝公完全同意。考虑到太子是国君的继承者,不能用刑,便处罚了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一个割了鼻子,一个脸上刺了字。从此,再也没有人敢公开反对新法了。
新法推行了十年,秦国百姓都非常高兴,路上没有人拾别人丢的东西为己有,山林里也没了盗贼,家家富裕充足(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人民勇于为国家打仗,不敢为私利争斗,乡村、城镇社会秩序安定(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当初说新法不方便的秦国百姓又有来说法令方便的(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这都是扰乱教化的人(此皆乱化之民也)”,于是把他们全部迁到边疆去。此后,百姓再没人敢议论新法了(尽迁之于边城。其后民莫敢议令)。
【秘闻轶事】
肝胆相照:秦孝公与商鞅
商鞅来到秦国的这一年正好是公元前362年,也就是秦孝公即位的当年。
很多人认为商鞅是法家,主张用严刑峻法来治理国家,其实在最开始的时候商鞅一直劝孝公学尧舜禹汤的仁义,行所谓帝王之道。可是这套东西,就像我们小学时上的思想品德政治课一样,太死板,都是理论,是没有什么人愿意听的。
政治家的思路是广阔的,既然这种老套的思想不能打动秦孝公,那么就换一个思路。商鞅大谈富国图霸之术,秦孝公立刻被打动了。
怎么富国呢,照抄一下中学历史课本,商鞅是这样做的,编制民户,加强刑赏;鼓励小农生产,崇本抑末;奖励军功,按军功重新规定给予名位的标准;废除井田制,开阡陌封疆;推行县制;革除残留的戎狄风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等等。
变法一开始就遇到了难以想象的阻力。秦国的大臣们抱着“利不十不变法”的信条,反对彻底变法,只主张修修补补。公孙鞅对孝公说:“对一个措施怀疑,绝对不能成功。一个有真知灼见的人,必定被世人排斥。高度智慧的见解,往往没有几个人能够理解。成大功的人只跟少数人相谋,不征求多数人意见。庸俗的大多数不可共始只可乐成。要国家富强,只有义无反顾进行彻底的变革。”孝公回答说:“我听说成大事者不谋于众,孤陋寡闻的才喜欢无谓的争论,我把国政交给你,你放心地去干吧,不要有任何顾虑!”一个董事长在变革之初就对他的总经理给予了充分的信任、充分的授权、充分的支持。
在孝公的充分支持下,秦国奇迹般地崛起为强国,前后用了十九年时间。公元前340年,秦国率军攻打当时最为强大的魏国,取得了巨大成功,魏国被迫放弃大片土地甚至国都安邑而迁至开封。
【名人评说】
西汉贾谊《过秦论》评价:“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后人评孝公一生做了两件事:一是迁都咸阳,二是重用公孙鞅,即商鞅。
【历史遗迹】
秦咸阳城遗址
中国战国后期秦国都城遗址。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以东约15公里处。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开始营建,十三年(前349)由栎阳迁都于此。初都的咸阳城,大概只有咸阳宫和类似城门的“冀阙”建筑。惠文王时,继续扩建。据文献记载,城内已有南门、北门和西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新建“六国宫”。公元前206年,项羽入咸阳,烧宫室,咸阳城遂成废墟。咸阳作为秦都历经七世,共144年,是当时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军事上统一六国的指挥中心。1959年以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及省、地、市文博部门对咸阳城进行了多次勘探和发掘。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启示】
秦孝公的三百赶死队
秦、晋的一次战斗中,秦孝公欲生擒晋惠公,结果反遭晋国军队围攻,情势非常严重。此时,突然冲进一队人马,杀散了晋国军队,不但救出了秦孝公,而且还擒获了晋惠公。这一队人马并非秦孝公所带之正规军队,却被称作“三百赶死队”。
这一队人马是一些什么人?为什么战斗力如此之强?下面的故事能说明一切:
话说秦孝公的一匹宝马跑丢了,被一群乡下人逮到、杀掉了,此时地方官吏得到消息,派人禀报秦孝公,请求杀死这些人。但是,秦孝公却说,吃宝马肉需要美酒,否则容易出毛病,随即派人送美酒给那些想吃宝马肉的人……而这一群乡下人就是后来的“三百赶死队”。
这一古代故事,用在当前的职场,就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正确对待犯过错误的员工,员工醒悟后,也会为公司的发展而努力拼搏的,正如秦孝公的三百赶死队一样。
举报/反馈

历史风云再起

1万获赞 4228粉丝
历史风云,文化趣谈,国学智慧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