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零售巨头,无印良品(MUJI)美国子公司申请破产。
这个消息令人唏嘘。
作为行业中的翘楚,居然也快不行了,真的让人感叹世事难料。2006年无印良品进驻美国,至今在美国开了18家门店,光在纽约就开了9家,现在申请破产后全部关门。
在过去3年里,无印良品一直处于亏损状态,至今负债超过6400万美元。到了今年终于顶不住压力,主动宣布申请破产保护了。
曾经的巨头倒下,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
01
无印良品
对中国能量一无所知
说起无印良品,在中国的影响力要比美国更大。
无印良品在中国的走红,要追溯到十几年前。那时的80后为琼瑶小说而陶醉,90后刚开始玩起摇滚,不少人揣着强烈的消费欲望,却没有找到对胃口的产品。
直到2005年,无印良品在中国的出现,它甚至影响了很多高科技公司,比如小米就是要做“科技界的无印良品”。
无印良品的前会长松井忠三曾介绍,无印良品的经营理念是“有理由的便宜”,意思是,以低三成的价格,为顾客提供与百货店品质一样的商品。这也是无印良品开发商品的根本思路。
但在中国,就不是这个逻辑,因为无印良品在国内没有建立仓储中心,即便制造厂家都在中国,但为了供货计划,必须要先运回日本,再运到中国市场。
一来一回,运输成本翻倍,再加上市场需求火热,正值盈利的大好时机,所以再算上利润,最终导致了同样一件无印良品的商品,国内价格要比日本当地的高出几倍。
就这样,一个在日本境内满大街的平民商品,到了中国摇身一变,成了轻奢品牌。
(中国大陆与日本本土价格对比)
价格高,并不是无印良品的唯一槽点。
据报道,2016年以来,无印良品在中国业绩逐年下滑,17年甚至出现负增长,调查结果显示,其商品的质量和价格因素成为了主要发展阻碍。
最近3年,无印良品被曝质量问题不下10余次,2017年的315晚会,店内食品的真实产地被曝出,实为日本核污染区,名列禁止进口名单。
而在我们国家,左手是成熟的供应链,右手是庞大的用户市场,然后互联网又带来了算法、直播这些技术,打通了从供应到需求的最后一段路,我们自己的产业正在驶入高速车道。
供应链、渠道、新的用户群体,当这三者同时叠加在一起时,迸发出来的能量会超乎想象。
而这一切的发生,无印良品可能一无所知。
02
不能以客户为中心
无印良品的孤傲让人难以接近
无印良品作为第一批进入中国商业迅速发展的成员,成功淘到在这片陌生土地上的第一桶金,可惜的是它并没有好好利用。
一方面,它的商品是面向中国售卖,也就是说消费市场在中国;
另一方面,商品的设计却在日本,东京的设计师坐在家里,想象着中国消费者的需求,然后在定制出商品... ...
是不是很可笑?
这就像是HR对待招聘需求,往往来自不同的业务部门,可能有销售部、咨询部、运营部、技术部等等,结果你招人的时候,只用销售的标准去面试所有岗位的候选人。如果真有这样的HR,最后下场一定不好看。
还有更离谱的,无印良品已经进入中国市场10多年了,但直到去年9月份,无印良品才在中国成立了第一家事务所,专门用来研究国内的流行文化和民众生活方式。
中国市场有这么多外国品牌进驻,任何一个品牌都想赚钱,且大多数都提前明白这样一个概念,就是“本土化”,甚至是“中国化”,但唯独无印良品后知后觉。
就算是捡钱,都需要弯腰,何况你还是赚钱?
另外一方面,咱们中国的大型电商平台都过得很好,电商平台中的商品,不管是体量和质量,都不逊无印良品。
2019年阿里年收入涨了1200多亿元,近乎51%,这相当于一年内多涨出了一家字节跳动,也就是今日头条和抖音的母公司。不仅阿里一家,如果你去看财报,会发现拼多多、京东、唯品会等各个电商平台的业绩都是欣欣向荣。
可无印良品就是如此孤傲,所以现在的没落,并不意外。
03
躺着就能赚钱的时代
早就已经成为了历史
无印良品在中国市场上的发展史,是很多巨头的缩影。
2015年12月,无印良品上海旗舰店开张。人气爆棚,记得当时报道称,进店排队都需要80分钟,最后不得不做限流措施。
不过,现在这样的盛况,几乎是很难看得到了。
一方面,线上的网易严选,线下的名创优品,价格更低,质量相近,难道不香吗?
从另外一个方面,企业和消费者底层关系来看,中国的消费市场正在变得成熟。现在消费者拥有更多的主动权,选择更丰富,对消费品的价值认知也更加透明。
比方说我们去一个五线城市的百货商场看,你会发现同样的服装,五线城市比北京的百货商场可能卖得更贵。但现在呢?消费者完全可以选择在淘宝、拼多多上去买,且全国都一个价。
整个消费流程更加合理,消费者付出同样的钱,能买到更好的东西。而企业呢,也得更多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来做决策。实际上,这是消费升级。
而无印良品却没有在这个大变化下,寻找到自己合适的生态位,最终和三星的称霸到撤退,家乐福、乐天玛特从风光无限到黯然离场一样。
我们见证过太多所谓的巨头,从“起高楼”,到“宴宾客”,最后“楼塌了”。这无不都在提醒后来者,那些靠名气靠地位,就能躺着赚钱的日子早已经过去了
只停留在自己的舒适区,不开拓新能力,终究会迎来退场的那一天。
作者 HRGO人力资源分享汇
举报/反馈

正商参阅

1060万获赞 97万粉丝
知名政商、财经、文化类微刊
财经领域创作者,活力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