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学术争议事件频发,大到院士,小到小学生,每个案例都刷新了我们的认知。对于学术界而言,这无疑是一场场不间断的大小连环地震。
那么在国家明令禁止下为何还有诸多学者热衷于学术造假呢?显而易见,论文造假带来的直接或间接利益是巨大的,大到可以让人们不惜铤而走险。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我国著名学者钱学森之问,可以说钱老的发问值得我们去深思,去对号入位再实证分析。
结果可想而知,研究人员的项目资金、地位及荣誉等都与其所获得的学术成果密切相关,甚至试验都来不及做便开始修正数据,是怎样的一股强大的推力让学术研究陷入了如此困境?
1.学术成果的“经济效益”
我国台湾学者陈某专注于OSU癌症研究,在研究期间,一共获得了800万美元的科研经费,并发表了近200余篇的学术研究论文,但可笑的是陈某将近75%的科研经费(600万)用于论文造假研究。可见,有时候学术造假也是需要大量资金作为约束条件的,但真正的开放条件是这些学术成果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拿着所谓的“学术成果”高周转快拿项目,快出成果,快速回收资金再投资,从而提高自身的收益。
2.学术论文背后的产业利益链
学术论文是科学研究成果的一种表达方式,主要是为了记录和报道前人尚未研究的新成果。但随着论文与毕业、职称、待遇相挂钩,逐渐衍生了论文造假利益产业链,较为熟知的便是论文中介。所谓的论文中介便是对接需求方和出版方的媒介,从中赚取服务费。尽管我国出台了相关发表学术论文行为规范,但在很多行业因缺乏规范的引导和管理制度,使得学术论文行业乱象丛生。譬如,为了顺利毕业的专本硕博毕业生,为了晋升提职称的科研基层人员,难免急功近利,甚至会铤而走险。
那么学术论文造假问题根源在哪里呢?
有人说,是思想体系;有人说,是社会风气;有人说,是人才评价机制。这里笔者也不作评价,但论文唯上的观念是一定要摒弃的,只有破除这种论文有求的局面,才能阻断论文经济。
总之,学术论文造假也不是一朝可以解决的,无论内外在环境如何变化,做学问搞研究都应该重于发论文,这样的学术研究才能更具有原创性和前瞻性。
主笔|林夕决
图源|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