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张译的演技,似乎没有拿出来讨论的必要,
不是因为他演的不好,是因为他演的很好,还是大家公认的好。
毕竟,42岁的他距离老戏骨,只差老了。
张译的身上没有距离感,有种是我们某个朋友的感觉。
他通过《士兵突击》中的史今班长被大众熟知,但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作品,是2017的《鸡毛飞上天》。
这部剧电视剧播出之后,不论是业内还是坊间都是一致好评,甚至为张译喊出了“此人不红,天理难容”的口号。
可是,当大家转过头来提起张译时,一时又不知道如何定位他。
他的长相没有特点,对观众的记忆点不强,对于演员来说,没有标签意味着不能够大红。
如一同出演《士兵突击》的其他人,他们身上的标签很重,以至于让人一说到此就会想到他们。
如王宝强,憨厚;陈思诚,土;段奕宏,硬汉,唯独他实在是不知道该把什么印象放在他身上。
这不算最坏的事儿,现在的他至少不缺戏拍。
然而,在遇到康洪雷之前的27年,一个“衰”字足以形容描述张译的处境。
他上过的小学、初中都被拆,在教育局都找不到资料;他不能碰别人的车,一碰必出事。
虽然童年不是很快乐,但他也健康的长大了。
到了高考的年纪,他一心想考北京广播学院,为此很努力的学习,成绩出来后,专业课第一。
只不过,衰神又找到了他,当时黑龙江只招一两人,他败给了少数民族加分政策。
也许是皇天不负有心人,彼时的哈尔滨话剧院招学生,家人让他去碰碰运气。
张译没有辜负家人的期待,顺利考上,可是由于他只能作为自费生,要自己承担费用,但清贫的家庭无力接受。
一辈子不求人的父亲,为了儿子的前途放下了文人傲气,向亲戚借了几万块才让张译得偿所愿。
到了话剧院后,张译对表演有了执念。
他每天都去图书馆看书,看了2000多个剧本,这让张译的表演有了底蕴。
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张译需要一条出路,因为哈尔滨毕竟太小了,一年都没有多少场演出。
在老师的建议下,张译报考北京解放军艺术学院,因为体检不合格被刷,报考中戏,被老师说换个系。
屡次的失败,让张译对表演产生了动摇。
幸好,北京的战友文工团给了他机会。
只不过这不代表他就有戏演,在文工团十年里,场务、记录员等杂工,他都干过,依旧没有得到表演的机会。
顺利毕业后,他当演员的存在感就是跑剧组。
五年内,他给各大剧组投简历,都是石沉大海,他的单位也认为他不会演戏,不给他机会。
康洪雷在筹拍《民工》时,剧组的副导演邀请张译出演一个角色。
但团里的顾晶导演也在筹拍一部戏,点名让张译出演,所以张译推掉了康洪雷的《民工》,火速赶回团里。
但好运并没有落到他的身上,顾晶被团里开除,那部戏就此不了了之。
拉下脸皮的张译,打通了《民工》副导演的电话,还好这个角色还在。
这部戏让张译认识了康洪雷,这才有了后来的《士兵突击。》
2005年,在拍《乔家大院》时,胡玫导演跟他说:“男演员要是在28岁之前还没有出头就回家洗洗睡吧。”
这句话让张译感到害怕,多次想不干演员,重新择业。
人衰不会衰一辈子。
《士兵突击》的大火,让张译走进了大家的视野。
剧中的他,是一个暖心班长,为了一句承诺,把许三多带到不对,手把手教他如何当一个好兵。
为此连长、副班长多次跟许三多“吃醋”,就是这样一个男三号的角色,让张译拿捏的很到位。
尤其是退役时连长带他去天安门的那场哭戏,堪称一绝,当时的他现实中也刚好退役,所以感同身受。
随后他又出演了一系列军旅题材的电视剧。
如《我的团长我的团》里的”孟烦了,《生死线》里的何莫修,《兵团岁月》里的乔海洋等。
但总是这样重复自己也不是个事儿,所以他决定转型。
然后又是很多现实题材的家庭伦理剧或言情剧,如《北京爱情故事》、《抹布女也有春天》、《辣妈正传》、《鸡毛飞上天》。
在《鸡毛飞上天》里,有一段教科书级别的演技片段。
因为陈金水的原因,导致陈江河与洛玉珠分离,他找了八年都杳无音讯。
八年后,两人在两辆背道而驰的火车上相遇,陈江河激动的无以言表,八年了,他终于见到了日思夜想的那个人。
紧张到发不出声音的他,调整呼吸后,总算喊出了“骆玉珠”三个字,把重逢的喜悦和不知所措,演绎的入木三分。
如今的张译,在大银幕和小屏幕都站稳了脚跟。
他的成功靠的是踏实、认真,而非投机取巧,借助炒作上位,他的谦逊、执着、低调成就了今日的张译。
虽然他的身上没有任何标签,但现在的他可能也不需要标签,因为大家一提到好演员,就算他不是第一个浮现在脑海,也会占据一个位置。
华语影视圈需要的就是张译这样的演员,一心为表演,不作不矫,敢为表演减少曝光度。
他的底气就是作品,只有有了一部部高口碑的作品,演员这条路才会走的长远,才会走的硬气。
他就像一碗老茶,初喝咸涩难咽,多次品尝之后一定爱上这个味道。
举报/反馈

闲人电影

32万获赞 2.4万粉丝
电影,应该更有意思。
优质影视领域创作者,活力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