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食以面为先”。
中国十大名面 面条起源于中国,至今至少有四千多年的制作食用历史。其中,臊子面就有3000年的历史。如今人们日常食用的面条已经超过了一两千种,山西的面条种类就超过一百种,海内外早有“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的说法。中国的面食文化博大精深,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面食。
本期我就和大家一起盘点一下中国的十大面条。
第十名,吉林延吉冷面。
吉林延吉冷面 吉林延吉冷面是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朝鲜族传统美食。延吉冷面主要原料有荞麦粉、小麦面和淀粉,其中尤以荞麦面冷面最为著名。荞麦面上盖着辣白菜、肉片、鸡蛋、黄瓜丝等,上桌前从大桶中舀一勺冰凉酸甜的汤料,满满的一碗凉爽。这是延吉冷面留给很多人的印象,似乎也只有这样做出的冷面才是最正宗的。冷面汤是冷面的精髓,延吉冷面是以煮过鸡肉或牛肉的汤作为底料,虽然是荤汤,不过由于加入了葱,姜,蒜,胡萝卜等蔬菜之后,丝毫尝不出肉味,反而喝起来清爽可口。冷面汤做好之后进行冷却,再放到特殊的机器中制冰,这样冰爽鲜美的冷面汤就做好啦。在这炎炎夏日,一碗顺滑清凉,爽口润喉的延吉冷面,绝对是不二之选。
第九名,四川担担面。
四川担担面 担担面是四川民间极为普遍且颇具特殊风味的一种著名小吃。担担面相传为1841年一个绰号叫做陈包包的自贡小贩创制,已经有上百年历史,随后传入成都,早期小商贩担着担子,担子一头是炉灶,另一头是各种调料,走街串巷,沿街叫卖,有买家立马煮面加调料。担担面因此而得名。担担面色泽红亮,冬菜、麻酱浓香,麻辣酸味突出,鲜而不腻,辣而不燥,堪称川味面食中的佼佼者。其面条细滑,主要佐料有红辣椒油、肉末、川冬菜、芽菜、花椒面、红酱油、蒜末、豌豆尖和葱花等,口味油香麻辣,比较适口。担担面有一大特色,都是用小碗盛装,量少质精,清清爽爽的一碗,这样的诱惑,恐怕没有一个吃货能够抵挡的。
第八名,镇江锅盖面。
镇江锅盖面 锅盖面也称镇江小刀面,是镇江市的一道地方特色传统美食。锅盖面做法源于清朝。相传,乾隆下江南时,到镇江张嫂子伙面店时,张嫂子忙中出错,误将汤罐上的小锅盖当成大锅盖,撂到面锅里,煮出来的面条却很可口,还被乾隆夸赞。锅盖面用的面条是“跳面”。所谓“跳面”,就是把和揉成的面放在案板上,由操作人员坐在竹杠一端,另一端固定在案板上,既上下颠跳,又似舞蹈,似杂技,反复挤压成薄薄的面皮,用刀切成面条。这种面条有毛孔,卤汁易入味,吃在嘴里耐嚼有劲,味道独具。锅盖面的底料也十分讲究,秘制酱油汁加上十余种佐料,做好后,汤清面软,不粘不乱,青头鲜嫩。
第七名,昆山奥灶面。
昆山奥灶面 奥灶面是昆山市的传统面食小吃之一。奥灶面以红油爆鱼面和白汤卤鸭面最为著名。红油爆鱼面,面条细白,汤色酱红;白汤卤鸭面,白面白汤,原色原味。奥灶面深受食客的喜爱,首先在于汤面有特色。它继承传统做法,用青鱼的鱼鳞、鱼鳃、鱼肉、鱼的黏液煎煮提出,所以味道鲜美异常。其次在于浇头有考究,爆鱼一律用青鱼制作,卤鸭则以“昆山大麻鸭”用老汤烹煮,故肥而不腻。再有就是,面条用精白面加工成龙须面,下锅时紧下快捞,使之软硬适度。奥灶面最注重“五热一体,小料冲汤”。所谓“五热”是碗热、汤热、油热、面热、浇头热;“小料冲汤”指不用大锅拼汤,而是根据来客现用现合,保持原汁原味。
第六名,兰州牛肉面。
兰州牛肉面 兰州牛肉面,又称兰州清汤牛肉面,是甘肃省兰州地区的风味小吃。史料记载兰州牛肉拉面始于清朝嘉庆年间,创始人:陈维精。兰州牛肉面以“汤镜者清,肉烂者香,面细者精”的独特风味,和“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一清指(汤清)、二白指(萝卜白)、三红指(辣椒油红)、四绿指(香菜、蒜苗绿)、五黄指(面条黄亮),赢得了国内乃至全世界顾客的好评。并被国家确定为中式三大快餐试点推广品种之一,被誉为"中华第一面"。兰州牛肉面制作的五大步骤无论从选料、和面、饧面,还是溜条和拉面,都巧妙地运用了所含成分的物理性能,即面筋蛋白质的延伸性和弹性。做好的面有牛肉烂软,面条柔韧、滑利爽口等特点。
第五名,杭州片儿川。
杭州片儿川 片儿川面是杭州的传统风味小吃。片儿川面的浇头主要由雪菜、笋片、瘦肉片组成,鲜美可口。已有百余年历史,最早由杭州老店奎元馆首创,其特色在于倒笃菜和笋片的鲜美,让食客吃后回味无穷。奎元馆的片儿川烹调与众不同,先将猪腿肉、笋肉分别切成长方薄片,将倒笃菜切成碎末。将锅放在火上,下猪油烧化后,先下肉片略煸,再投入笋片,加入酱油略煸,最后放碎倒笃菜和适量沸水继续炒匀略煮,即成浇头出锅。与此同时,将面条放入另一沸水锅内煮熟,捞出迅速甩干水分,倒回炒浇头的锅内略煮,加入味精,浇入猪油,起锅,分别盖上浇头即成。面滑汤浓,肉片鲜嫩,笋菜爽口。
第四名,河南烩面。
河南烩面 烩面是河南特色美食,它是一种荤、素、汤、菜、饭聚而有之的传统风味小吃,烩面按配料不同可分为:羊肉烩面、牛肉烩面、三鲜烩面、五鲜烩面等等。烩面的面是用优质高筋白面粉,兑以适量盐碱用温开水和成比饺子面还软的面团,反复揉搓,使其筋韧,放置一段时间,再擀成四指宽、二十公分长的面片,外边抹上植物油,一片片码好,用塑料纸覆上备用。汤用上等嫩羊肉、羊骨一起煮五个小时以上,先用大火猛滚再用小火煲,其中下七八味中药,以把骨头油熬出来为佳,煲出来的汤白白亮亮,犹如牛乳一样,所以又有人叫白汤。辅料以海带丝、豆腐丝、粉条、香菜、鹌鹑蛋等,上桌时再外带香菜、辣椒油、糖蒜等小碟。
第三名,山西刀削面。
山西刀削面 山西刀削面是山西的一种特色传统面食。据传山西刀削面是马柴绍发明,刀削面全凭刀削,因此得名。用刀削出的面叶,中厚边薄。棱锋分明,形似柳叶。刀削面传统的操作方法是一手托面,一手拿刀,直接削到开水锅里。刀削面师傅总结的制作刀削面技术要诀是:“刀不离面,面不离刀,胳膊直硬手端平,手眼一条线,一棱赶一棱,平刀时扁条,弯刀是三棱。”要说吃了刀削面是饱了口福,那么观看刀削面则饱了眼福。有顺口溜赞曰:“一叶落锅一叶飘,一叶离面又出刀,银鱼落水翻白浪,柳叶乘风下树梢。如果说面是灵魂,那么卤就是精髓。正宗山西大同刀削面的卤汁是卤肉酱加鸡蛋、豆腐干和肉丸子一起卤制而成。入口外滑内筋,软而不粘,越嚼越香。
第二名,北京炸酱面。
北京炸酱面 北京炸酱面是一道传统的中式面食,由菜码、炸酱拌面条而成,流行于北京 、天津、河北等地。炸酱面的最大特色当然在于酱。北京人擅长吃酱很大程度上是受了旗人影响。努尔哈赤曾“以酱代菜”来强化部队给养,后来清宫御膳上更是四季离不开酱——春天吃的是“炒黄瓜酱”,夏天要有“炒豌豆酱”,立秋以后上“炒胡萝卜酱”,到了冬天讲究要吃“炒榛子酱”,这就是所谓“宫廷四大酱”。做法是将黄瓜、香椿、豆芽、青豆、黄豆切好或煮好,做成菜码备用。然后做炸酱,将肉丁及葱姜等放在油里炒,再加入黄豆制作的黄酱或甜面酱炸炒,即成炸酱。面条煮熟后,捞出,将水沥干,浇上炸酱,拌以菜码,即成炸酱面。
第一名,武汉热干面。
武汉热干面 武汉热干面是武汉的传统小吃之一。据说,30年代初期,汉口有个名叫李包的食贩,靠卖凉粉和汤面为生。有一天,不少剩面未卖完,他便将剩面煮熟沥干,晾在案板上。不小心将麻油泼在面条上。李包只好将面条用油拌匀重新晾放。第二天早上,李包将拌油的熟面条重新下锅售卖,人们争相购买,有人问他卖的是什么面,他脱口而出“热干面”,热干面由此而得名。热干面的面条纤细,根根有筋力,色泽黄而油润,滋味鲜美。热干面既不同于凉面,又不同于汤面,面条事先煮熟,过冷和过油的工序,再淋上用芝麻酱、香油、香醋、辣椒油等调料做成的酱汁,增加了多种口味,吃时面条爽滑有筋道、酱汁香浓味美,让人食欲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