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方日报
7月20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竞赛主办单位自查复核,同时规定竞赛奖项均不作为基础教育阶段招生入学加分依据。
显而易见,这是针对近期曝光的一系列中小学生竞赛乱象的回应。前有昆明六年级学生做“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项目并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被举报造假,后有武汉小学生进入生物实验室研究证实“茶多酚主要成分EGCG抗肿瘤效果”获奖引发质疑。掀开“神童”面纱,暴露在公众视野的是一连串违规操作:家长代劳,评审失控,主办单位变相收费,教育部门监管缺位,其中潜藏的学术不端、违反师德、利益输送等诸多问题,仍有待逐一核查处理。
究其根本,乱象背后是个别人把中小学生竞赛当成了孩子升学加分的终南捷径,于是竞赛就从考察学生潜力,变成挖掘家长潜能。殊不知,揠苗助长反而会害了孩子,小小年纪就形成科研也可以弄虚作假、遵守规则不如获取眼前利益的错误认知,这显然与科学精神背道而驰。从长远计,国家科学技术要取得突破,科研环境风清日朗,难道能指望这样的接班人吗?
因此,公众可以从“严格竞赛评审”“严禁竞赛违规收费”“严肃查处违规竞赛”等措辞中感受到教育部的鲜明态度。尤其是此次明确中小学生竞赛与升学加分脱钩,相当于釜底抽薪,断掉一些家长的念头。
即便如此,对中小学生竞赛的整治不能到此为止,不排除还有人为了让孩子通过竞赛获得丰富履历而动歪脑筋。事实上,早在1994年,教育部就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竞赛、评奖活动管理的通知》指出中小学生竞赛活动过多过滥,要求实行严格报批手续,学生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是否与评选先进、升学等挂钩,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认真研究,逐个从严审核。近至2018年,《关于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管理办法(试行)》提出“原则上不举办面向义务教育阶段的竞赛活动”,并对竞赛活动的申报条件、认定流程、组织要求、监督管理等作出详细要求。多年来,教育部每一次文件的执行情况如何?监督查处有否落到实处?
反思竞赛制度,其设立的初衷是打破招生录取唯分数论,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爱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现在中小学生竞赛彻底与升学加分脱钩,仿佛走了一个轮回。中小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观察思考提出问题,进行力所能及的实验探索,完全可以实现锻炼研究能力、形成对学科更深入认知、产生对科学更浓厚兴趣的目的——中小学生竞赛绝不是为了搞科学突破。这或许也是教育部虽不提倡举办面向义务教育阶段的竞赛,但仍未全面禁止,而是不断出台政策要求完善监管的原因所在。
中小学生竞赛需要回归科学。为此,一要公平,除了举办方与参赛者自觉,教育部门必须担负起监管职责。二要务实,科教兴国靠的不是违规进入实验室操作小白鼠肿瘤剥离的天才小学生,靠的是无数科研人员多年如一日不懈的努力,以及全社会对科学教育最基本的尊重。(王梓佩)
举报/反馈

新华网

1.1亿获赞 2211.8万粉丝
引领品质阅读,让新闻离你更近!
新华网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