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知了猴”非常的“热”,因为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扫荡”知了猴的季节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近些年,知了的叫声越来越“微弱”了,而主要的原因就是每年的夏天它们都被作为“下酒菜”端上了餐桌。许多人都知道知了猴是怎么没的,但很少人知道它是怎么来的。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蝉的一生。
蝉的繁殖
蝉的繁殖是蝉生命的终结和新生命的开始,而蝉的“前半生”也就是蝉的卵和若虫阶段,这两个阶段几乎占据了蝉一生的90%的时间。每年的7-8月份,是蝉鸣的黄金时间段,在这段时间内,雄性蝉利用自己腹部的发音器震动发出“吱~”的持续叫声。在我们看来,蝉鸣是蝉要证明自己来过,才会发出的声音,但实际上,雄蝉正是通过这种声音来吸引异性,然后繁殖后代的。
雌蝉在受孕之后,会单独地寻找自己的“产室”。蝉的“产室”并不是随便找一根树枝就行的,它需要精挑细选。首先,它会选择一根鲜嫩多汁的树枝,这一步是为了给自己的卵提供相对的湿度。其次,这根树枝不能太粗,也不能太细,太粗了,不利于卵落入土中(被风吹时摆动的幅度较小),太细了又装不了太多的卵,所以蝉选在产卵的树枝大都在直径0.5-1厘米之间。
在产卵时,雌蝉会用自己尖利的产卵器将树枝的表皮扎破,进而在皮下的树干上扎上一个小孔,然后将卵产在里面。一般情况下,一只雌蝉一次可以产下约400枚卵,这些卵会被分次放入一个树枝的多个小孔内。
无论是雌蝉还是雄蝉在完成繁殖任务后,几天内就会死亡,剩下蝉卵自行发育。除了蝉会在繁殖后死亡外,被产卵的树枝也会因为在产卵时被破坏了树皮而枯死。因此,如果你看到一根细小的干枯树枝上有树皮被破坏,被破坏之处隆起,且里面有白色的小颗粒状物体,那么这大概率是一根带有许多蝉卵的树枝。
(上图为蝉产卵后的树枝) (上图为产卵放大后的形态) 既然蝉卵是在树上,为什么知了龟会从地下爬出来?
首先,我们接着上面继续从卵开始说起。虽然一只蝉能够产下约400颗卵,但是真正能孵化的不足10%,导致如此低孵化率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个就是“鸠占鹊巢”,所谓的鸠占鹊巢是在蝉产卵之后,另一种昆虫蚋(rui)来了,成年待产卵的蚋能够轻松找到蝉卵的位置,并且它抓住了蝉产卵后不会在附近看护的习性,将自己的卵排入蝉卵中,此时,蝉卵就会成为一个“营养池”供养蚋的卵。第二个因素就是蝉卵有许多因为自身原因不能孵化的。
以上两种原因,造成了每一个蝉的卵室中仅有6-8颗卵能够成功孵化为若虫,不过,值得庆幸的是,蝉从来“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因为它有多个卵室。(下图就是常见的蚋)
一般情况下,蝉卵的孵化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当年孵化蝉,第二种是次年孵化蝉。所谓的当年孵化蝉,就是从7-8月份蝉产卵之后的15-30天内,产卵就会孵化成极小的若虫,若虫会被风吹落地面。由于此时的若虫虽然已经具有了“知了猴”的初始形态,但是它们太小而且可以挖土的前肢较弱,因此,如果落到地面较硬的地方,它们是无法钻入土下,这样这些若虫就会死亡。算上上面蝉卵被“鸠占鹊巢”,这已经是第二次的优胜劣汰了。而所谓的次年孵化蝉也就是二年蝉,而是当你产卵,次年同时期孵化的蝉。它们之间除了孵化周期不同外,其他的发育过程都是一样的。
找到了比较湿润的地面后,若虫进入土下,开始自己漫长的发育过程。之所以说是漫长的发育过程是因为即使发育周期相对较短的蝉,在地下的时间也需要3年左右,甚至在北美还有一些在地下发育15年、17年的蝉。在地下的这段时间内,蝉的若虫是依靠自己刺吸式的口器吸取植物的根系中的汁液为生的,而且根据研究发现,若虫在冬季有着像更深的地下迁徙的习性,目的就是为了躲避严寒,在整个冬季,若虫的发育是全年中最迟缓的。
在这3年的时间内(常见的蝉的若虫),蝉的若虫需要经历四次蜕皮,每一次蜕皮它们的体型都会增大一些,最终蝉卵从3毫米左右的长度变为2-4公分左右的若虫。
完全长成若虫后的形态就是我们常说的知了猴,它会在长成后的夏季6-7月份之间,从土里爬出来,寻找周边较高的物体向上爬,迎接自己的新生。
小结:蝉卵的孵化率较低,而且初生的若虫需要经历总共5次蜕皮才能成虫,所以,它们的卵孵化后选择了食物更加充足的地下。
知了猴选择在地下发育的意义?
从上面蝉的两个阶段看,蝉的一生主要是待在地下的,算上卵和若虫,它们在地下的时间不过才短短的1-2个月。那么知了猴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生存方式呢?我认为原因有两个。
01 躲避天敌
无论是知了猴还是成年的蝉,它们在原生环境中,都有很多的天敌,除去人类外,还有鸟类、爬行动物、昆虫以及小型的食肉动物等等。如果知了猴选择地面上生活,在这些天敌的攻击之下,它们在如此长的生长周期中,早就被天敌给吃光了。所以,知了龟选择了将自己的大半生放在了不易被捕食的地下。
02 生存
知了猴是一种季节性的昆虫,它们之所以会选择在夏季破土而出和繁殖就是因为它们本身不具备调节体温的能力。而没有调节体温的能力,身上又没有厚厚的毛发覆盖,所以在冬天,它们是无处可逃的。如果没有一个有效的躲避严寒的办法,它们也只能灭绝。
所以,为了在不断变换的环境下生存,不能调节体温的知了猴只能选择温度相对恒定的地下生活了。
小结:不能调节体温而且发育周期太长,使得知了猴不得不寻求一个“避风港”,这也是它们宁愿“蹦极”也要回到地面上的主要原因,而且天敌众多,几乎没有反抗能力,也让蝉选择了大半生放在了暗无天日的地下。
总结
蝉的一生可以说是“暗无天日”的一生,它们从出生就面对着天敌的威胁,当第一次孵化后,还要从高高的树上“跳”到地面上,进而再钻入土中,才能勉强的保证大半生的衣食无忧。但是,当经历了几年的地下生活后,它们要重见天日了,还要被众多的天敌捕猎,实在是可悲。
最后,许多小伙伴对知了猴在地下的洞中的土去哪里比较感兴趣。在这里简单的说一下、知了猴的洞是一个空心的洞,而它挖的土去了两个地方,一个就是洞四周的内壁上,它会通过用自己身体挤压的方式让多余土贴在上面;另一个地方就是它的脚下,也就是洞的底部,如果你从洞中挖过知了猴,你就会发现知了猴洞底部的土是非常结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