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剧中鬼子们似乎有一句常挂在嘴边的脏话“八格牙路”。这句脏话在日文中写作バカヤロ,如果用汉语中读音相近的字眼音译过来就是八格牙路。这句脏话还曾在日本引起过一次不大不小的政治风波:1953年2月28日时任日本首相吉田茂在众议院预算委员会与议员西村荣一发生口角。当时情绪激动的吉田茂脱口而出就是一句“八格牙路”,结果就因为这句脏话引发了在野党集体抨击吉田茂对议员不敬的行为。后来随着事态愈演愈烈迫使吉田茂不得不解散众议院。
这一政治风波后来被称为“八格牙路解散事件”。那么“八格牙路”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日文的书写系统其实是受到汉字深刻影响的:日文中的平假名由汉字草书演化而来,日文中的片假名则源于汉字楷书。发展至今的现代日文书写系统是日本汉字、假名、罗马字组成的。日本汉字并不严格等同于中文的汉字,也包含日制汉字或和制汉字(日本官方定为国字)。日文中尽管也有汉字,然而这些日本汉字所对应的含义未必与汉语中所对应的含义是吻合的。
所以日文的翻译就存在音译和意译两种模式。“八格牙路”一词实际上是用汉语中读音相近的字眼对“バカヤロ”这句日文进行的音译,如果要按这句话的翻译成汉语应该写作“马鹿野郎”。这其中“马鹿”一词源于中国《史记》中“指鹿为马”这个典故,所以“马鹿”在日文中是用来代指稀里糊涂的情况和人物。骂一个人是“马鹿”也就相当于骂他是笨蛋、。“野郎”则是指代第二人称“你”。“马鹿野郎”的含义就是:你已蠢得无可救药了。有时也会省略掉“野郎”这一后缀直接骂人“马鹿”。
二战时期日本陆军和海军之间就互相骂对方是“马鹿”。所谓的“海军马鹿”、“陆军马鹿”其实也就是“海军是”、“陆军是蠢货”的意思。到底是什么矛盾使日本陆军和海军之间互骂呢?日本是一个曾给中华民族带来过巨大灾难的国家,每当国人反思我们如此偌大一个国家被东洋弹丸岛国欺凌之时总会有一种说法就是:日本人团结,而当时的旧中国处于内乱之中。然而日本陆海军之间这种互骂的行为似乎怎么看也不像是团结的样子啊?
事实上日本是一个极其复杂矛盾的国家:他们黩武而爱美、尚礼而好斗、喜新而保守、忠贞而善变,前一秒还彬彬有礼的日本人可以在下一秒化身为杀人不眨眼的恶魔。在国民的团结性这个问题上日本依然给我们呈现的是极其矛盾的一种状态:一方面日本人的团结协作精神在全世界都是闻名的,也正是凭借这一精神使这个资源匮乏的弹丸岛国得以崛起;然而另一方面日本人其实也是一个内斗严重的民族——历史上日本海军和陆军的关系正是日本这种内斗的典型。
日本作为一个资源匮乏的弹丸岛国其实一直存在相当强烈的生存竞争,事实上正是这种生存竞争使日本在近代走上了一条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那么在日本还不具备挑战大陆国家的实力的古代又是如何解决这一生存竞争问题呢?答案就是内战——本就是弹丸之地的日本曾一度分裂出66个割据一方的诸侯大名,诸侯混战中的胜出者往往没收战败方的封地用以恩赏自家武士,也就是说用战争的方式缓解自家面临的生存竞争问题。整个日本古代史几乎就是一部战争史。
在漫长的战争过程中日本人逐渐形成了一种既团结又对立的民族性:他们可以迅速凝聚起来对外扩张,而当外部矛盾相对缓和时他们就会展开内斗,因为在这个资源匮乏的弹丸岛国每个人都要争夺自己生存所需的资源。1872年日本颁布了征兵令:凡年龄达20岁以上的成年男子一律须服兵役,由此确立起普遍义务兵役制度并模仿西洋列强进行兵制改革。日本的近代化陆军和海军建设就由此揭开序幕。在此之前日本是没有一支统一的军队的。
在古代日本当兵打仗是武士阶级的专利,农民、商人子弟是不能当兵的。武士其实并不是国家的正规军,而是分属于大大小小的地方割据诸侯大名。在漫长的诸侯割据战争中由不同的诸侯大名统治的各藩之间积累了太多错综复杂的矛盾。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表面上看结束了诸侯大名割据的状态,以废藩置县的形式建立起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然而实际上原来各藩的领主贵族们摇身一变成为明治新政府的华族,然而原来各藩之间积累的矛盾并未消失,因为他们依然需要争夺有限的资源。
在日本建设近代化的陆海军过程中陆军主要出自长州藩,而海军主要出自萨摩藩。这两个藩仅仅只是在倒幕维新的过程中结成了暂时的同盟,而在此之前双方的关系相当糟糕:1863年长州藩派兵进入京都试图控制天皇朝廷,这时萨摩藩站在幕府一方对长州进行了打击,此后长州方面直接称萨摩为“萨贼”。尽管后来两藩携手颠覆了德川幕府,建立了明治新政府,但这一结盟是建立在有德川幕府这个共同的敌人之上的,当这一巨大的外部压力消失后萨长联盟也就走到了尽头。
此后萨摩和长州两藩围绕在明治新政府内的权力分配问题展开了长期的斗争,形成了日本近代史上独特的藩阀政治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分别出自长州和萨摩的陆军和海军的关系自然不会融洽。日本的近代军事体制是从西方国家学习来的,然而日本陆军和海军所学习效仿的对象却并不相同:日本陆军先是学法国,法国在普法战争中落败后日本陆军转而开始学习德国,因此继承了普鲁士陆军的铁血传统。日本海军则由始至终师从英国,因此继承了正宗英伦贵族范。
陆军觉得海军是,海军觉得陆军是土鳖。双方的隔阂就这样越来越大。长州和萨摩的历史积怨、分布继承德国和英国的军事理念都增加了陆军之间的隔阂,同时日本陆军和海军之间也存在现实利益上的竞争与分歧:日本作为一个资源匮乏的弹丸岛国要想同时保持一支称雄世界的陆军和一支傲视全球的海军其实是一个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那么在资源分配上向谁倾斜呢?毫无疑问陆军和海军自然都希望自己成为优先发展的对象。
日本陆军一直致力于打造平时25个师团、战时50个师团的建设目标,日本海军则始终心心念念着自己的“八八舰队”造船计划,然而有限的资源连一家独享都不够。日本陆军和海军之间在资源分配上存在竞争关系,同时双方在对外扩张的路线上也是分歧重重:陆军主张北进同苏联争夺蒙古和西伯利亚,以确保他们所谓的“满蒙生命线”;海军则主张南进控制太平洋地区的石油、橡胶等资源。当日本陆军在诺门坎战役中败于苏军之手时日本海军竟幸灾乐祸。
被海军幸灾乐祸的陆军则针锋相对地讽刺海军迟迟不敢在南进路线上有所实际行动,尽管南进是海军的一贯主张,但海军方面的山本五十六等人一直主张缓进,因为他不希望过分刺激美国,事实上这是代表当时海军中一种普遍意见。当时的日本海军将领普遍有在欧美留学的经历,对美国的实力和日本的处境看得较为清晰,但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普遍不大瞧得上陆军,这也是造成双方矛盾的原因之一。事实上日本陆军和海军之间的矛盾并非二战时期的特有现象。
由于日本陆军和海军之间的矛盾最早缘起于长州、萨摩两藩之间的矛盾,所以自从日本近代化的陆海军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在明争暗斗。到了二战时期双方之间的争斗愈演愈烈:1937年日本海军进攻上海时5000人的海军陆战队受到数万中国军队猛烈围攻,陆军方面却死活不出兵增援,直到海军大臣屈尊恳求陆军出兵之后陆军大臣杉山元才点头答应。日本陆海军内斗最激烈之时陆军派兵包围了海军省,海军方面则针锋相对将军舰炮口对准陆军省。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陆海军之间的矛盾表现得更为明显:陆军埋怨海军在岛上建机场拖累陆军,海军骂陆军无能到连几个机场都守不住。陆军说夺回机场需要海军负责运送给养装备,海军说在陆军拿下机场之前海军的船只靠岸就得被飞机轰沉。后来看出来门道的美军就故意专打海军或专打陆军,反正另外一方大概率会躲在一边看热闹。日本方面则搞起了战场责任区:某个岛如果由海军负责守卫,那么陆军就绝对不会去管,反之海军对陆军负责守卫的岛屿也一样不上心。
既然日本陆军和海军之间互骂“马鹿”,那么为什么没有“空军马鹿”的说法呢?这是因为日本没有空军。那么在中国战场进行大轰炸的日本飞机是哪儿来的呢?轰炸珍珠港的日本飞机是哪儿来的呢?日本没有空军不代表没有空中力量,在当时日本的空中力量是分别隶属于陆军和海军的陆军航空兵和海军航空兵,也就是说在日本并没空军这一独立的军种建制,但日本陆军和海军分别掌握有一定的空中武装力量。所以自然也就没有“空军马鹿”这样的说法了。
日本陆海军之间的内斗使日本军队最终出现了一系列世界装备史上都难得一见的“奇葩”装备:大名鼎鼎的“零式战斗机”是属于海军的战斗机型,所以陆军不管这种机型性能好不好就是不用,反而另起炉灶研发出陆军专用的“三式”和“五式”战斗机。由于当时的日本没独立的空军建制,所以日本的空中力量全是分别隶属于陆军和海军的。二战期间日本陆军和海军在飞机装备领域掀起了一场军种之间的军备竞赛:陆军研制出了52种飞机型号,海军方面则研制出了112种。
在其他装备领域双方也展开了竞争:海军自己建起兵工厂生产坦克和火炮,陆军则研发了自己的潜艇和航母。二战期间日本不仅有海军陆战队,更是有了独步天下的“陆军海战队”。双方的矛盾甚至渗透到了像武器装备上的螺丝旋往哪个方向拧这样的细节层面:如果陆军要往左,那么海军就一定要往右,弄得后勤保障人员不得不同时准备两套工具,无形中增加了部队在后勤保障方面的难度。联合舰队的一名参谋对此评价道:“我们用了30%的力量和美国人作战,剩下70%的力量都去和日本陆军作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