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文字是中国文化的传承根基,中国文化历久弥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汉字的统一和传承,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文明不曾中断的文明古国。其中文字的统一和传承起着功不可没的作用,文字的统一始于我国的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他的大秦帝国,而“书同文”就是他在文化上的一个重要举措。
秦始皇统一文字前的中国文字概况
中国文字的源头最早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但此时期还处于一个文字萌芽阶段,经考古发现,在一些出土的陶器上有少量刻画符文,有的学者认为这可能是中国文字的最初形态。中国文字发展至成熟阶段是在殷商时期,此时期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主要书写于动物的肩胛骨以及龟甲之上,故名甲骨文,因其主要内容是殷商时期占卜记录的卜辞,甲骨文又称甲骨卜辞。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已经是非常成熟的文字体系了,但由于文献资料的不全,从新石器时代到殷商甲骨文之间的这段时期内文字的发展情况我们无从了解,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文字的发展绝不仅始于殷商,甲骨文作为非常成熟的文字系统,必定是经过了漫长的发展演化才能形成的,而这些只能期望于更多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的发现,从而弥补这段文字发展的空白期。
甲骨文之后的文字是金文,商周时期是我国的青铜时代,青铜器得到普遍使用,金文是铭刻于青铜器之上的文字,因铭刻有文字的青铜器多为钟和鼎金文又被称为是金鼎文,金文大多是记录当时天子、诸侯、贵族的祭祀典礼、狩猎、征战、封赐等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金文保存了很多和甲骨文相似的特点,金文在商代时就已经存在,西周则是其鼎盛时期,下至战国结束,使用了将近一千年的时间。
西周末期,在石鼓、石碑、摩崖等石制物体上铭刻文字开始出现,这些被称为刻文,石刻文与金文不尽相同,其与金文一起都被归为大篆的范畴。现存最早和最具代表性的石刻文是石鼓文。
春秋战国时期,竹简和木牍开始广泛作为书写材料,但此时期各诸侯国文字各有特色,汉字的具体形态表现出从大篆到小篆的演变,但并不统一,文字的发展也不是一个统一线性的过程,后来经考古发现,战国时期汉字向隶书演变的趋势就已出现。另外,此时期诸国文字中,秦国文字的发展是最为规范的,发展脉络也最为清晰。
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后,颁布了“书同文”的文字改革措施,结束了先秦各诸侯国混乱的文字体系。
秦始皇统一文字
秦始皇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后,为了加强其统治,消除原诸侯国之间的各种制度差异,颁布了统一天下文字的诏书。《史记·李斯列传》记载,秦统一后把原来诸侯国使用的各有差异的文字统一称为小篆。
许慎《说文解字·序》叙述这段历史时说:“秦始皇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和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大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也。”由此可知,小篆并非一人所撰,因李斯在书法方面的名气很大,后人把小篆也称为“李斯小篆”,被误认为小篆乃李斯一人所作。
秦始皇下令统一文字并把小篆作为官方标准通用文字后,为了推行小篆,在其巡狩各地时,留下众多石刻,石刻字体均采用小篆刻写。不同的是,从考古发现出土的资料来看,秦朝并非是只有小篆这一种字体,如《睡虎地秦简》、《里耶秦简》、《岳麓秦简》等。这些秦简的字体多与隶书相近,《睡虎地秦简》其时代大致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后,内容主要是官府文书,其文字风貌保留了一些篆书的意味,但基本还是隶书的形态,《里耶秦简》时代则比较晚,接近秦二世时代。《岳麓秦简》已经基本是隶书面貌,这些秦简包括有官府的文书,且部分为文献典籍和律令,秦始皇颁布统一文字的诏令后,为何这些简牍不采用小篆书写而是用隶书呢?难道史书记载有误吗?
《里耶秦简》 其实对于秦国文字的统一,被误解的不仅仅是关于小篆的创造,小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由国家规定的标准汉字形态。秦朝确实下令其作为官方标准的通用文字,但在“书同文”的过程中,也采用了程邈整理的隶书,在秦国统一六国之前,文字的形态就已经开始了向隶书演变的过程,基层官府也已逐渐采用隶书作为书写公文的主要书体。
至于为何人们多闻小篆而不知隶书,一方面是因为司马迁的《史记》、许慎《说文解字》等典籍文献中记载了关于秦朝统一文字时使用了小篆,《史记》、《说文解字》是中国早期非常重要的文献典籍,其重要性和普适性都让更多的人知道了小篆在秦朝的通行,秦始皇巡游时留下的摩崖石刻也证实了这一点,从而导致人们对此深信不疑。另一方面李斯其人既是小篆的创造者之一,也是秦朝最著名的一个大臣,后世之人在了解秦朝时一定避不开李斯,另外李斯也是非常著名的书法家,李斯与小篆的结合使得小篆名声更甚。而关于秦朝同时也推行隶书的史实,由于记载较少,大多不了解,后人对于隶书的印象多停留在汉代,隶书也有“汉隶”之称。
隶书碑刻 隶书和小篆同时作为秦朝的文字通行,而小篆显然在官方文书上的地位更高于隶书,然从考古出土的材料来看,反而是隶书比小篆更具通用性,这又是为何了,
小篆与隶书的特点
首先,想要找为何隶书比小篆更具普适性,我们应该从这两种字体本身出发去考证,小篆和隶书都有着各自的特点。
小篆的特点从现在保存的关于小篆的资料来看,小篆这种字体写起来笔画非常复杂,整体相对协调,写出来后所呈现的效果非常美观,但其有个致命的缺点——书写麻烦,小篆的笔画多圆笔,通体圆润,对于书写之人的书法要求较高,书写时速度较慢,不能适应现实生活中快速书写的要求,简单来说即美观度高而实用性不强。
隶书的特点隶书是有大篆演化而来的,隶书的发明和普及,对于汉字形态的发展来说是一项大的变革,隶书简化了小篆的笔画和书写方式,后世之人认为,隶书是古今汉字的分水岭,隶书书写简单,方便了人们日常生活以及工作时的公文记录,从美观角度来讲,隶书讲究“蚕头燕尾”,自有一番风韵。
从隶书与小篆各自的特点来看,隶书虽然在美观上不足于小篆,但其简单易写的特点却更能满足人们的书写需求。事实上,早在秦统一之前隶书就有了一定程度的普及,而小篆乃李斯等人新造字体,民间基础就先弱于隶书,这也是隶书在秦朝的普适性强于小篆的重要原因。
《岳麓秦简》 秦朝到底采用的是何种字体呢?
通过梳理,我们可以明确地知道,秦朝推行的字体不是单一的,而是小篆和隶书两种,小篆是作为一种官方字体在推行。但由于其本身具有书写不易的不足,尽管其被大力推广,但其普适性还是难以与隶书相比。值得注意的是,小篆虽然不具书写实用性,但其字体美观整洁,自带一种庄严之美。其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并不低于隶书,中国历代均有善小篆的书法大家。同时,后世皇权以及政府在制造官印时,选用的字体也多为小篆,小篆因此也成为一种权力的象征。
隶书的出现是因为汉字的识别和书写,春秋末期,民间私学学开始出现,经过战国漫长的发展,读书群体逐渐扩大,能够识别汉字和书写汉字人增多,这就促成了隶书的出现。而隶书的使用反过来也促进了汉字的识别与书写,与汉字呈现出一个相互促进的关系,这也是隶书能很快普及的重要原因。
中国历史悠久,虽说古代文献记载较多,相对于其他古国来说,我们在研究本国历史时可以参考的资料会更多,但也是因为历史悠久,许多宝贵的文献典籍丢失、散落,或是在传抄过程中出现错误。这些都会导致我们对历史研究的不全面,相对于历史真实的面貌,古人留下来的文献典籍仅仅只记录了其中的一部分,还有很多错误或是空白的地方等待我们去填补和纠正。对于文献典籍的不足,从考古学上可以得到部分补充,故王国维先生创造了二重证据法,将考古资料和传世文献结合起来,以达到证史、补史的作用,这一方法也很好地弥补了传统史学上的部分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史记》司马迁
《说文解字》许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