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介绍竹桥古村的时候有一句江西民谚“临川才子金溪书”,“金溪书”的主要发源地便是浒湾了。浒湾地处金溪县西部,古金临驿道中段,抚河中游。它东枕疏山,西关灵谷峰,前濒抚河,后通驿道。水路上达南城、南丰、广昌,下通抚州、南昌、九江。这里水势平缓,便于航船,四乡物阜,利于货殖。数百年来一直为赣东数县的粮食、纸张、木竹等物资的主要集散地。木刻印书更是遐迩闻名,有“籍著中华”、“藻丽嫏環”之誉。
很多人可能会把浒(xu音同许)湾两个字念错,说起来,里面还有一段典故,和清朝的乾隆皇帝有关。清朝时期,浒湾的木刻印书业十分发达,交通便利,市井繁华,乾隆皇帝游江南时,慕名乘船来到这里。乾隆坐在船上,老远见码头上立着一块大石碑,碑上刻着“浒湾”二字,又见车马往来,热热闹闹,不觉脱口夸道:“好一个许湾”!皇帝乃金口银牙,说一不二,浒湾从此就读许湾。(见《抚州地区民间文学集成金溪县卷》。
浒湾,来头极大,旧时江西四大名镇(景德镇、樟树镇、河口镇、浒湾镇)之一,是明清四大雕板印书基地之一,明代万历中后期浒湾开始雕板印书,至清乾隆、嘉庆、道光几朝为鼎盛时期,延续时间100多年,其中几个著名印书堂号如大文堂、两仪堂、善成堂、三让堂、文奎堂、旧学山房和红杏山房等,从康熙印书到光绪,从业达两个世纪。
明清二代,浒湾刻印的书籍数量之多、范围之广、质量之优都达到空前的程度。镇上的书坊,已不是几间几所,而是形成了两条街,一曰前书铺街,一曰后书铺街。民国《江西地理志》载:“金溪浒湾男女皆能刻字,所有江西省读本经书小说皆由此出,名曰江西版。”由此可见浒湾刻书在促进地方文化发展方面,在弘扬抚州乡贤学术造诣方面,在保存、继承、传播我国优秀的文化典籍等方面,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由于石刻印刷替代了木刻印刷,浒湾的印刷业逐渐衰落下来。民国时期,浒湾商业主要以粮食、纸业、南货、布匹百货、油面、木竹、饮食客栈、药业、银楼等数十个行业。其中浒湾油面名誉中外,明末就见诸市场, 相传在清光绪年间得过金牌奖,有龙须贡面之称。民国时,精装油面采用红漆木盒包装,木盒外雕刻有龙凤呈祥、百年好合、锦绣河山等图案,并配描金品名和作坊字号、烹调说明,秀气精美。
雕版印刷离不开纸张,浒湾的造纸技术也是业内一流。明朝万历年间,浒湾就有造土纸用的纸槽,到民国时期最盛,全镇有大小纸店、作坊140余家,纸槽300多个。直接或间接以纸业为生的众多,经营品种除传统产品土纸以外,还有颜色纸张,毛边纸以及对联纸等,在外地享有盛名。民间还有“药不到樟树不灵,纸不到浒湾不齐”之说。
说完浒湾的人文历史,简单谈一下浒湾的建筑风格。目前,浒湾老城区有保存完好的传统古街巷规模和赣派建筑类型。其中,著名的文物古迹有书坊建筑群、观音阁、黄坊车大宗祠等。浒湾的房屋建筑历史横跨明、清、民国三个时期,风格迥异,既有宗祠、牌楼、官邸书院,亦有民居、商铺、高墙别墅等。
观音阁位于浒湾镇李家巷进口处,书铺街牌坊往下走百米左右就可以看到。观音阁始建于清朝早期,为一少见的特殊的阁庙形式,分三层,下层为巷门通道,长7米,宽6米,向南为拱门,向西为玉门,巨石构筑,上刻“仁里”二字。中层为观音阁,塑观音大士,东边有乾隆1758年信士祈福捐助碑一块,上层为阁楼,该琉璃瓦屋顶。阁匾额为现代黎骥先生所书。近年观音阁又扩大了规模,其东侧增建了庙宇一所。
黄坊车大宗祠座落在浒湾镇黄坊村内,车姓为黄坊大姓,祠堂建于清朝前期,规模宏大,占地面积达700平方米,柱子直径可达46厘米。大门门额“车大宗祠”四字气象宏伟,为书法精品。金溪“应钦中学”创办之初即在黄坊车大宗祠之内。黄坊中还存有金溪最早的书院,同治版《金溪县志》载:“榉林书舍在十八都,灵谷山之南,宋直秘阁黄振基由南丰迁居金邑,构书舍于山篱,偕其弟御史庆基与王安石兄弟同学于此。”
抚河之东,无数文人商贾从此启航,去往各地求学、经商。时过境迁,浒湾风光不再,浪花淘尽,嫏環破壁残垣。希望这座历史名镇,从新时代中抓住腾飞的契机,重拾明珠不生尘。下一期,带大家领阅人杰地灵的临川。
举报/反馈

十里长亭十里秋

78获赞 18粉丝
想把世间所有的美好带给你看。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