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小王子》被列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
《小王子》这本书深藏丰富的人生哲理,仅两万多字的短篇,却让人永远也「读」不完。
作者圣埃克苏佩里用略带忧伤的文字讲述小王子的故事,书中有关感情中的爱和责任,触达无数读者的心灵。然而,鲜少有人提及《小王子》带给我们的关于教育孩子的启发。
作者在献词中说:
“我恳请读到这本书的孩子原谅我把它献给一个大人。我有正当的理由:这个大人是我在人世间最好的朋友。
我还有个理由:他能理解一切,包括给小孩看的书。
我有第三个理由:他需要安慰。
如果这些理由还不够,那我就把这本书献给这个大人从前当过的那个孩子。
所有大人最初都是孩子(但这很少有人记得)。”
这番话里,「理解一切,包括小孩看的书」,大人要理解和尊重孩子;「大人最初都是孩子,少有人记得」,每个人都是从孩提时代过来,回忆自己的需求就知道怎样教育孩子。
作者开篇就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自己小时候想学画,被大人反对的事。这里涉及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儿童自我肯定的基石。
《小王子》通篇呈现了两个不同世界的碰撞,既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几乎所有情节都在这种碰撞中完成。
从「大人与小孩」的角度去读《小王子》,我们会发现,书中暗藏很多有关家庭教育的真相。限于文章篇幅的关系,这里,我将选其中最触动我的4个点来分享。

01梦想的翅膀,吹弹即破

1、守护孩子的梦想
「就这样,在六岁那年,我放弃了成为大画家的志向。」
小时候,世界很单纯美好。我们每个人都有梦想,这些梦想寄托了我们对世界对人生最早、最美好的想象。
可是,大多数孩子的梦想都折翼了,飞不远,为什么?
大人不支持孩子做梦,理由不外乎:不值得;不现实。
每位家长对「值得」都有自己的标准,比如时间成本、将来是否好找工作、是否能出人头地……不管哪一个标准,都是从成人的角度出发,充满了功利色彩。
而对于孩子来说,梦想的事物是他的真爱,他喜欢自己为这个真爱付出努力的过程,这个过程带给他成长和自信,使他内心日渐丰盈和强大。
梦想能否实现?
成人世界的艰难,常常让我们忘记了自己曾经是一个小孩。
很多时候,并非困难使我们放弃,而是因为我们放弃,才显得如此困难。
担心孩子的梦想「不现实」,不如担心我们的孩子有没有梦想。
拿破仑还是一个单纯小孩时,就有了当「法国皇帝」的梦想,他的叔叔嘲笑他「空想!不可能!你去当个小说家更容易实现你的皇帝梦……」
正午时分,拿破仑静站窗前,指着远处的天边,认真地问「叔叔,你看得到那颗星星吗?」
拿破仑叔叔以为这孩子脑袋不清楚了,在胡思乱想。
小拿破仑却镇定而冷静地说「就是那颗星星!我看得到,它依然高挂天边,不分日夜,一直为我闪烁着,那是属于我的希望之星;只要它存在一天,我的梦想就永远不会破灭——」
事实上,那颗希望之星从未高悬天际,它一直躲藏在拿破仑的内心深处。
凭借内在希望之星的引导,终于使得拿破仑成为真正的法国皇帝。
追逐梦想,是每个孩子快乐生活的源泉,是健康成长的动力,是自我肯定的基石。
梦想有没有前途,有固然好,没有……也没什么大不了。
2、「听」见孩子的绘画作品
作者6岁那年看了一本关于原始森林的书,书中描绘大蟒蛇吞食猎物的场景。于是,他放飞思维画了第一号充满想象力的作品,满怀期待地拿给大人欣赏,可是大人却不理解。
第二号作品是用来解释第一号作品的,当大人终于理解所画何物时,却不接纳。
日本著名亲子教育专家鸟居昭美说:
孩子的画和婴儿的哭是一样的,仅仅是直接表达心情的一种方式而已。
孩子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讲述自己的感受和发现。
所以,孩子的画是「听」了才能够明白的东西。
「所以我习惯了独处,也没有可以谈心的朋友」作者说。
被「听」,孩子的绘画才有意义。
无论画的好坏,家长都应该首先倾听孩子在绘画中想要表达的东西,理解他们所要讲述的内容。
别让孩子因为绘画作品不被「听」到,而封闭自己的心门。

02认真对待儿童的提问

「绵羊为什么吃玫瑰花」
「玫瑰花的刺有什么用」
每个孩子的成长之路,都离不开爱问「为什么」的阶段。
有些问题相对简单一些,有些问题常使大人不知所措。就像小王子一样,现实中的孩子们也「每次问问题非要得到答案不可」。
「我为什么要吃药」「因为你感冒了」
「我为什么感冒了」「因为你着凉了」
「我为什么着凉了」「因为你出很多汗」
「我为什么出很多汗」「因为你剧烈运动」
「问为什么剧烈运动」
……
著名儿童教育专家孙瑞雪在《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对这个现象有所描述,大致意思是:不断追问「为什么」,打破沙锅问到底是儿童对逻辑思维的最初探索,也是儿童语言敏感期的一种表现。
儿童的这些「为什么」常常因果关联。
因果关系是一种逻辑关系,当儿童探索逻辑关系时,就会发出一连串的「为什么」。
面对儿童的提出的问题,大人首先要做到诚实对待。知道答案,就正确、简洁的解答。大人也不知道答案时,如实告诉孩子,并引导孩子寻找正确答案的方法。
如何应对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以下给出3点建议:
1、耐心倾听,积极引导
2、举一反三,发散思维
3、平等对话,互相讨论

03爱孩子,但不要过分控制孩子

小王子需要绵羊吃掉猴面包树幼苗,却又很担心绵羊会连同他的玫瑰花一起吃掉。
绵羊之于小王子,就像一种精神寄托,一种爱。小王子既希望绵羊能带走他的烦恼,又不会伤害他心之所爱。
小王子请求飞行员给他画一只绵羊,飞行员说自己不会画画,小王子不在乎。
孩子对父母永远充满信心,不管父母有没有爱的能力,孩子永远相信父母有能力爱他。就像孩子无条件爱父母那样的自信和坚定。
飞行员第一次画的绵羊和第二次画的绵羊,都被小王子拒收了。
飞行员「不耐烦了」,第三次「随意画」,然后「随手扔给他」。
小王子很高兴「这正是我想要的」
孩子渴望得到父母的爱,但是,当父母以一种孩子无法理解的方式来爱孩子,孩子就会感受不到爱,甚至拒绝父母给的爱。
「……如果你听话,我会给你一条绳子……把他栓住……还可以再给你一根柱子。」这个提议让小王子感到很吃惊。
「栓住他?这个想法太奇怪啦!」
「……你不栓住他,他可能会到处乱跑,最后会走丢的。」
孩子的世界很单纯,也很小,小得只够装下他爱的和爱他的。他渴望自由自在、快乐无比的爱。他们依赖父母的爱以滋养心灵,从父母的爱里获得安全感,却又不想被爱控制。

04教育的基础是良好的亲子关系

小王子拜访的第一颗小行星上住着的是国王。
国王为了挽留小王子,对小王子说过一句非常在理的话。
「你可以审判自己,这是最难的。审判自己要比审判别人难得多。如果你能正确地审判自己,那你就是真正的聪明人。」
小王子认同国王的话,但是却做出非常叛逆的行为。
「我想审判自己在哪里都可以呀。不必非要在这个星球上生活。」
国王注定留不住小王子。国王以为自己可以统治所有一切,他的统治必须被尊敬和不容忤逆。因此,小王子无论如何都要离开这个星球,远离这个国王。
有时候,我们真的就像这个国王一样。
希望孩子一切都听我们的安排,孩子稍有不听话,我们会非常愤怒。
汪曾祺说:充满人情味的家庭,首先要做到‘没大没小’。
在男孩眼中,好父亲就像君子,他有威信,但不高高在上;他宽厚仁慈,但绝不无原则;认真的时候像个榜样,玩起来的时候像个伙伴……
汪曾祺的‘没大没小’,其实是良好的亲子关系。
好的亲子关系是尊重。对孩子自我意识的尊重,在孩子的自我意识萌芽、发展阶段,引导自我去发现,并享有生命的可能性,让孩子更接近自我的奇迹。
狐狸作为智慧的象征,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
狐狸首先跟小王子建立深厚的友谊,分别时候难过得要哭。小王子疑惑狐狸非要建立这样的友谊除了伤心难过却什么好处都没得到。
「我得到了好处,因为小麦的颜色。」狐狸说。
「再去看看那些玫瑰吧。到时你会明白,你的玫瑰是独一无二的。然后回来跟我说再见……」
小王子再次来到玫瑰园的时候,感觉到这5000株玫瑰加起来也没有他的那只玫瑰重要,他真正地感受到了,他的玫瑰是独一无二的,这是爱。
教育的基础是良好的亲子关系,以帮助孩子走向独立。
曾看过演员海清与他儿子蛋妞的日常。
当孩子到时间「不肯回家」,海清没有批评或者威胁孩子。
因为她看到了孩子眼中的叛逆。她放手让孩子去选择和决定,把亲子关系放在第一位。
如今,她收获的是,一个体贴自律和优秀的儿子。
反观亲子关系不好的家庭,孩子和父母的配合都不会那么好。
有一位家长说,孩子12岁,整天玩手机,怎样说孩子都不听,有时候说多了孩子还会骂会打家长。
责骂不能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只能宣泄父母的急躁情绪,降低孩子的尊严,毁损孩子的心灵。
德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赫尔巴特说:
孩子需要爱,特别是当孩子不值得爱的时候。
当孩子出现行为问题的时候,我们是否应该先反思一下我们的亲子关系。先修复亲子关系,再来谈教育孩子。
以上就是我对本书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四点感悟!
鲁迅先生说:教育植根于爱。
我们总以为自己很爱很爱孩子,一切都贴上「为你好」的标签,却很少用爱倾听孩子心底的声音。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但愿我们都能学会爱孩子,进而学会教育孩子。
举报/反馈

做80分妈妈

1.6万获赞 1526粉丝
专注育儿、儿童心理学、家庭教育。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