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邀我聊一下陈晓旭版林黛玉,我简单说一下吧。
或许很多人想不到,87版《红楼梦》开播后,它引起不少争议。
王朔就认为87版“严重不靠谱”,演员台词差。
被很多人视为白月光的陈晓旭版林黛玉,也遭到恶评。
当时权威性极高的《红楼梦学刊》(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国家级核心学术刊物,北大核心期刊)刊登《形似和神似》就指出:
黛玉的屏幕形象受到较多批评,主要的原因是演员未能全面把握人物的性格侧面,缺乏人物的深层情感。沈天佑指出,电视剧较多地表现人物性格中尖酸刻薄、闹小性儿的一面,而对其纯洁率真聪明灵秀、清奇高雅实现不够,丧失了这个人物所具有的强烈美感。邸瑞平也较早指出‘黛玉’三气缺一,神气不足。黛玉集书卷气、孤傲气、富贵气于一身,而《红》剧没把她的内在感情表现出来,感情反应较为简单”。
对陈晓旭的恶评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消散,最终成为很多人心中难以超越的银幕形象。
是陈晓旭版林黛玉战胜了时间,还是当时的专家学者鸡蛋里面挑骨头?
相信每个人在看完《红楼梦》后,都有自己的评价。
陈晓旭的林黛玉好不好,当然好。
但,容我说一句,她没有好到完美。
《红楼梦》的导演王扶林就说陈晓旭“不够漂亮”,林黛玉应该更美一些。
后人对林黛玉的褒奖,也集中称赞她有林黛玉柔弱孤傲忧郁的气质——这也是林版难以超越的原因。
曹雪芹太厉害,林黛玉不仅有孤傲忧郁的气质,也有大家闺秀的气派。
这一点,陈晓旭的表现并不好。
对此,复旦大学严锋说,“陈晓旭的林黛玉最受人称道,其实与原作人物风貌相去甚远。陈是温婉小家碧玉,黛玉率意任性的贵族小姐大家气派没能表现出来。”
作家王安忆也曾在《日常生活的常识》揶揄它对贵族小姐的描写不够好。
“那一群小姐,不知为何一律那么‘嗲’,说话尖起嗓子,眼睛活动游转,神情又那么娇嗔任性。”
王安忆认为,王文娟的林黛玉有大家闺秀的气派,性子乖张,一举一动却是持重。
不可否认,和陈晓旭版《红楼梦》相比,越剧版受众越来越少,也因为拍摄年代久远实在太“老”了。
即便王文娟版《红楼梦》当年有被视为国礼的荣誉,在年轻人心中,陈晓旭版林黛玉才是最明亮的白月光。
如果有越剧爱好者,可以看到王文娟版的黛玉。她的声调始终是低低的,回个眸转个身都是慢慢的,这是贵族之家要求的稳重,有大家族的规矩。
事实上,寻常观众很少能理解贵族家庭的气派和规矩,也很难看懂贵族子弟。
有人在刷《红楼梦》时,总嫌弃贾宝玉不求上进,忽略仕途经济的重要性。
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是,“宝玉始终不明白,只有努力仕途经济,他才有能力真正保护这些女孩子”。
如何看待这个观点?
我很同意豆瓣网友维舟的看法,
这乍看是认同既有的制度安排,其实是强调“只有利用体制才能实现自己的私利”,它既突出别无他途,又自信在往上爬的过程中自己不会被改变。这确实是大富大贵出身的宝玉无法理解的,因为这是底层小人物的奋斗梦想。
如果深读《红楼梦》,就会发现反对主流价值观的宝黛二人,对仕途经济的反抗,恰恰是活得最清醒的两个人。
热心仕途经济的贾政贾雨村,利用权谋翻云覆雨的王熙凤,他们最终的结果不过“落了片茫茫大地真干净”。
覆巢之下无完卵,宝玉积极入世也不会变成奋斗的传奇。
这是《红楼梦》的悲观。
我们对《红楼梦》的解读很容易自我代入,用自己的价值观来评判别人。
然而,这种推己及人的思维逻辑,很难做出客观评价。
有一年,我弟弟在城里买了房,回家看望年过90的老太太。
她看着我弟弟穿一条乞丐裤,心疼地说,看看这孩子为买房子太难了,裤子烂成这样了,都不舍得换条新的。
举报/反馈

尘飞扬说经典

57.4万获赞 2.2万粉丝
让经典名著照亮我们的生活
优质影视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