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创作的中篇小说《边城》,1934年首次出版,在1999年6月《亚洲周刊》推出的“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排行榜”中位列第二,仅次于鲁迅的《呐喊》。
这部约十万字的小说,被翻译成40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十多个国家和地方选入了大学课本。
《边城》于1987年和1988年,连续两年获诺贝尔文学提名奖,因沈从文5月份的离世,非常遗憾地与夏季诺奖的评选擦肩而过。
该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为创作背景,用优美的文字,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
借助翠翠母女两代人的爱情悲剧,描写了两兄弟和一个女孩的故事,却诠释出了小城人的善良与美好。
茶峒溪边,住着老船夫和他的外孙女翠翠,峒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洒脱大方,喜欢结交朋友,他有两个儿子,大佬叫天保,二佬叫傩送。
翠翠喜欢上了二佬,巧合的是大佬也喜欢上了翠翠。
兄弟俩没有遵照当地习俗进行决斗,而是通过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自己选择。
哥哥知道唱歌唱不过弟弟,就独自坐船离开了,出事故淹死了,弟弟对哥哥的死心存愧疚,不久也离开了。
最后,老船夫也死了,追求翠翠的两人,一死一走,只剩翠翠一个人孤独地等待。
翠翠的母亲和一个军人通过唱歌熟悉后,有了感情,因为不能在一起生活,父亲选择了服毒,生下她后的母亲,也喝了大量冷水追随而去。
从小没了父母的翠翠,与外祖父一起长大,深得“爷爷”的宠爱。
她每天耳濡目染在青山绿水中,整个人似乎也变得纤尘不染。
一双眸子亮亮的像水晶一样,皮肤黑黑的,天真烂漫的格外招人喜欢。
端午节,翠翠去看龙舟赛,偶然遇到了水手傩送,这个英俊的青年便在少女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可当傩送来摆渡时,翠翠见他盯着自己看,羞涩的“便把脸背过去,不声不响,捏着嘴,很自负提拉着那条橫缆”,根本不敢把爱情有丝毫地表露出来。
当傩送的哥哥天保也喜欢上了翠翠,并托媒人提亲时,她还是没有及时表明自己的心迹,让不明真相的爷爷,误以为天保才是翠翠的所爱。
船总逼儿子娶团总的女儿时,翠翠还是没有勇敢的站出来,一直被动的听从着爷爷的安排。
翠翠天真、善良而又淳朴的个性,以及没有受到世俗社会的影响,使她把爱深藏在了心底。
明明在内心对二佬有着爱意,却采取回避的态度,不知不觉中奠定了自己爱情的悲剧。
爱就要大胆说出来,不然藏在心中,只有徒增悲伤。
就像沈从文在这本书中写道:
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因之素朴的爱善,终难免产生悲剧。
所谓机缘巧合,不过是性格所致,冥冥之中,人都躲不过命运的安排,但是命运的馈赠从来都是努力的结果。
大佬天保个性更像自己的父亲,浑身透着豪爽豁达,当他知道了弟弟也爱着翠翠时,没有因为兄弟俩人同时爱上了一个女人而反目成仇,反而习惯性地谦让着弟弟。
就像书中所描写的:
“兄弟两人在这方面是不至于动刀的,但也不作兴有‘情人奉让’如大都市懦怯男子爱与仇对面时作出的可笑行为”。
俩人没有按照当地风俗以决斗论胜负,大佬托人提亲先走了车路,便说什么也要让二佬唱山歌走马路。
他们通过唱山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以求博得翠翠的好感,从而在俩人中作出选择。
二佬是唱歌的好手,唱起歌来好听得像山间的竹雀。
哥哥走车路占了先,就不愿意自己第一个唱歌,而是让弟弟先唱,可等弟弟一张嘴,哥哥就知道自己没有了希望。
弟弟建议代替他唱,也被他一口回绝,光明磊落的哥哥不愿意欺骗翠翠,因为即使成功得到翠翠的人,他的良心也不会安宁。
为了成全弟弟的幸福,也想散散心消除烦恼,大佬决定驾船远行,出外做生意,没想到遇到风浪淹死了。
爱没有对错,只有愿不愿意。
爱一个人,就不该迟疑,既然爱了,就该勇敢向前,努力争取。
争取过了,如果能够成功,就是一辈子的幸福;如果不成功,一辈子也就不后悔了。
爱就好好珍惜,好好把握,不爱,就及时抽身,果断放弃。
二佬傩送是一个细腻、有情趣的大男孩,性格更像她的母亲安静美好。
从傩送和翠翠第一次见面时的对话,便可看出他温暖可爱的一面来。
“我等我爷爷。我等他来好回家去。”
“等他来他可不会来。你爷爷一定到城里军营里喝了酒,醉倒后被人抬回去了!”
“他不会,他答应来找我,就一定会来的。”
“这里等也不成,到我家里去,到那边点了灯的楼上去,等爷爷来找你好不好?”
傩送执着地爱着翠翠,不惜为她唱一夜的情歌,却并不为心上人所知。
更为了得到翠翠,抛弃利益,把王团总用一座磨坊作为陪嫁的赠礼,丝毫不犹豫的拒之门外。
可是,天保出事后,傩送认为哥哥的死与自己有关,内心对哥哥充满着愧疚,加上父亲反对他与翠翠的结合,毅然离家出走闯天下。
其实,傩送的结局不应该是这样的。
因为他的善良、宽容,以及对爱情无私的付出,最后才没能如愿以偿与心爱的人在一起。
沈从文的《边城》,其实也在告诉我们:
喜欢一个人,就要自私一点。
爱情本来就有排他性,两个人的世界,容不下三个人的拥挤。
拱手想让的爱情,不是真得爱情。
爱来临时,要主动抓住,爱撤退时,要挥手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