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来熟悉一个商业小常识。

商业就是做买卖,有卖的就得有买的。消费者买到手里是具体的产品,比如食品饮料、服装、房子、建材、设备、原料等,或者服务,比如医疗、教育、咨询、旅游等等,我们把它统称为“货”,那生产或提供这些“货”的就是“货主”

货主想让自己的货被消费者购买,需要解决两个基本问题:一个是要让消费者买到,这是销售渠道,比如商超、专卖店、展销会、电商、人员销售等;一个是让消费者认识到,这是信息渠道,比如电视、报纸、网络、社群、口碑等等。

这就是所谓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构成商业的基本要素。外围还有政府、金融、以及“三流”的服务机构等等。

编辑

这其中,有些机构掌握着跟消费者的接触点,比如媒体、终端、电商平台、社交平台等。它们跟消费者的接触量就叫做流量。流量又分为商业流量和信息流量。

这些机构就是流量主。

消费者不需要流量,他们需要的是货。

消费者更不会为流量买单,消费者只会为货买单。所以流量主们想变现只能去找货主,通过出售流量挣钱。

传统出售流量的方法很单一,就是广告。

媒体是通过广告来挣钱的,由于媒体要端着,卖广告的事就交给广告公司了。商超收了进场费之后,还要收DM费、端架费、堆头费、店庆费等等,这些本质上也是广告费。

这个玩儿法,流量主们显然不太满意。

要么跪着挣钱,管货主叫爸爸,比如广告公司;要么站着但挣不到钱,比如传统商超,这些年每况愈下。

于是,新型的流量主们开始改变玩法。

跟央视的前广告主任一样,也是先从理念洗脑开始,比如这句:

商业的本质就是流量。

你品,你细品,是不是跟“媒体是企业的战略资源”有异曲同工之妙?

有了“颠覆性理念”,围绕着流量这个核心资源,互联网平台开始向你兜售各种眼花缭乱的“流量套餐”。

聚划算、直通车、双十一618、诚信通,这都是常规操作,更骚的是“新零售”、“平台赋能”、“品效合一”、“社交电商”、“直播带货”等卖广告顺手捎带洗脑的玩法。

说“兜售流量”那都是比较客气,更准确的说法是:

互联网平台挥舞着流量的大旗,指哪里,货主就跟到哪里,让什么姿势,你就配合什么姿势,随便挖个坑,你就掉个坑,还要交“坑位费”。

这些大型互联网公司,其实都是打着“平台”旗号的“广告公司”。

我们判断一家公司的本质,不要看它宣传什么,就看它的钱从哪里来就行了。

编辑

千万别搞复杂了。

我们实体企业(包括经销商)跟平台的关系,实质就是“货主”和“流量主”的关系。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