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师文静
近日,1986年版《西游记》、1987年版《红楼梦》、1994年版《三国演义》、1998年版《水浒传》央视版四大名著在B站上架,大家集体去“围观”,搜索量和播放量节节攀升。四大名著电视剧放在弹幕文化最蓬勃的B站,定会催生年轻观众对经典作品花样百出的解读,这种解读用词流行,网感十足。
年轻人把老剧拉进他们的话语体系
弹幕文化的一大特点就是对经典的消解、戏谑和玩梗化,四大名著遭遇弹幕的命运就是要被娱乐消遣,成为年轻人网络语境下的经典名剧。
《三国演义》第一集桃园三结义中,刘备高屋建瓴的“时势造英雄”演说和三人生死相随的告白,触发网友对该剧首次集中炸弹幕,张飞的复读机式“俺也一样”刷屏。网友把这一经典片段成功解构,刘备化身瞅准市场需求的超级创业者,结义联盟成为其创业第一轮融资事件,而承诺用家资与大哥共举大事的张飞,变身天使投资人。自此“蜀国合伙人”出道,张飞作为程序员带资进组。网友的思路可能来自学者易中天,但表述更时髦。
在诸葛亮骂王朗片段中,网友即时点评诸葛亮的话语战术,王朗被消解成站在道德制高点的“键盘侠”,诸葛亮刀刀致命专戳其要害,怼得对方毫无还手之力。
《红楼梦》“刘姥姥嬉游大观园”一集搭配弹幕看更好玩。刘姥姥崴了一脚被夸“很有综艺感”,“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一两银子还没听见响呢就没了”“大火烧了毛毛虫”等刘姥姥名言一出场,弹幕全夸她单口相声说得好。刘姥姥在大观园里完成了一场精彩的相声表演,使的是伦理哏,全场自嘲,贾家付费点播。
资深文化评论人韩浩月告诉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年轻网友解读电视剧的语言变化,是他们网上生存环境决定的,他们平时就用这种语言交流,表达方式、表达载体决定了他们的话语方式,年轻人不可能用老一代人讨论电视剧的语言来讨论过去的作品,他们一定会把美好的事物纳入到自己的话语体系里,拉进他们的世界,然后才有强大的互动效果。
“年轻人通过他们的语言解读,他们的传播渠道,重新让经典老剧焕发新芽。让经典剧服务于他们的娱乐生活,形成了他们群体的声音、审美。我觉得这是他们观看老剧的一个潜在动力。”
文化价值让经典屡能翻红
弹幕狂轰滥炸,娱乐消遣经典的背后也有对经典作品的一致认同,对经典电视剧的致敬。
有网友认为,看“三国”要看古人的忠孝精神,明知朝代更迭、大势所趋,仁人志士也要呕心沥血,忠于当下朝代。
视频下面的长评有观众对四大名著的多元化解读,比如对《红楼梦》中传统风俗、礼仪的科普,也有对原著与电视剧剧情的详细对比。《三国演义》下的评论很多非常精彩,打通历史、原著、影视进入分析,也有不少“冷知识”。
有文章对诸葛亮人物形象的解析很专业,还提供参考文献。更多网友称,四大名著电视剧彻底碾轧很多当下大剧,小时候看不懂,成年后越看越有瘾,中华文化的韵味要到四大名著里品。
经典老剧屡能翻红的原因在哪里?韩浩月称,老剧翻红其中一个原因是,当下市场提供的传统电视剧或网播剧精品内容还满足不了网友庞大的娱乐消费需求,另一个原因是经典电视剧故事、人物有重新激发大家话题共鸣的特质,能让网友有发言欲望。
他认为,不少新剧只在某一年、某一阶段处在热点区域,过个三五年就会被彻底遗忘,这是快速消费品,不是文化产品,真正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还是经典剧,它除了娱乐功能外,还具有一定的文化属性,而这是电视剧最具核心魅力和价值的一部分。
韩浩月认为,年轻人依然热爱经典剧,因为经典剧能带给他们故事享受和文学享受,所谓网剧、网台融合时代,电视剧创作传承、守正的价值观不像以前那么清晰,为迎合点击率、播放量会放一些不符合逻辑的东西在里面,再加上大量注水内容,把电视剧的故事性、文学性给稀释掉了。
“所谓故事性和文学性是观众在看完一部剧后,能留下思考或有启发作用的东西,也会对观众的生活审美、文学审美提升形成帮助。感受到这些内容,电视剧才会在观众心目中留下印象和位置。”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