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前面已经介绍了,曹操在进攻荆州的战役部署中,是采用了荀或的建议,本身就是兵分两路的。其中曹操一路是快速部队,走间道悄悄南下,突然就出现在了荆州北部的叶县宛城附近,给刘琮、刘备来了一个措手不及,达成了战役突然性,所谓兵贵神速就是这个道理。
荀或 而另一路则一直盘桓在许都附近整装待发,大张旗鼓地宣扬要进军宛、叶,却迟迟不动,给荆州势力制造了曹操主力还在准备当中没有开始行动的假象,直到曹操接受刘琮投降进驻襄阳之后,这一路人马才开始南下,并由叶县到了章陵郡地区。
此时,曹操面临两种选择,其一,把这支位于章陵的陆军主力也调集到江陵,在曹操带领下一起乘船沿江东进夏口,其二,派这支陆军主力单独自章陵南下,配合江陵曹操军两路夹击夏口。
曹操 如果采用第一种选择 ,那曹操就要费时费力地把大批陆军长途行军再运动到江陵,而且江陵的船只数量也难以保证更大规模的军队运送和补给,因此,第一种选择是不可行的。而采用第二种选择不仅这支陆军无须长途行军转去江陵即可直接南下进攻夏口。那么,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可有自章陵直接南下夏口的路线。
看看东汉历史地图,从荆州北部到夏口,有直接的陆路到达,大体经过叶县湖阳、章陵、随县、安陆,是一条常用的路线。在三国时期,魏、吴双方都多次经过这条路线进行作战。
东汉历史地图 因此,曹操拖在后面的这支陆军在到达襄阳、章陵一带后,是根本没有必要再向南走五百里赶到江陵去会合曹操,而可以直接走此路 线夹击夏口的敌人。那么曹操是否采用这样的两路夹击夏口行动呢?
《三国志》没有直接这样说,但间接的证据有很多,也很能够说明问题。《三国志赵俨传》记载:“太祖征荆州,以俨领章陵太守,徙都督护军,护于禁、张辽、 张郃、殊灵、李典、路招、冯楷七军”。从这个记载中,我们研读出以下信息:
研读出以下信息 那么我们根据什么说这一支就是曹操北路夹击夏口的部队呢?首先,曹操当时最著名、最得力的五员大将是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他们同时被列人《三国志魏志》的第十七卷。因此,他们带领的必然是曹军中最有战斗力、最能打的部队。其中乐进、徐見是有记载跟随曹操自江陵作战的,那么其他三员大将和主可能集中放在一个地方无所事事吗?
张辽 还有李典,也是位列《三国志魏志》第十八卷首位的大将,而殊灵则也是《三国志徐晃传》中补记的著名大将。甚至这一路著名的大将人数(五人)都超过了曹操: 一路(曹仁、乐进、徐晃、满宠四人),总不会在最重要的作战当口,曹操把如此庞大的七军和七员大将闲置在一个地点吧?所以基本可以确定,这就是曹操北路夹击夏口军团的部队。
李典 在从后勤补给方面看,古代由于交通运输能力弱、道路差,很少会有几十万 军队拥挤在一路进行作战而多采用分路进攻,这样,不仅可以减轻行进道路的运送压力,保障后勤补给,还可以迫使敌人分兵作战。
根据史料记载的证据我们确定了曹操把一支很强大的陆军主力部署在了章陵这一带,而在发动最关键的消灭刘备(以及孙权援军)的作战中,曹操也不可能让这样一支主力闲置在那里。自章陵有一条向南直通夏口的大路,曹操部署这支大军的目的是沿此陆路向南进军,配合江陵的水路部队,两路夹击位于夏口到樊口一带的刘备及其孙权援军。
刘备 这个两路夹击作战,在军史界被普遍认同,比如《中国历代军事战略》(中国军事史编写组,解放军出版社)就认为:
“曹操亲自统率在荆州的水陆军主力由江陵出发,沿长江向夏口前进;另以一部水陆军由襄阳出发,沿汉水向夏口前进。”
《中国战争史》(武国卿,金城出版社)则写到:“曹操自率水陆大军主力,由襄阳和江陵两路并进,直逼江夏”。当然军史界一般以为北路是从襄阳出发沿汉水南下的,这个问题还有待讨论。
曹操自率水陆大军主力 首先,这一路的主力应是陆军的七军,而刘表在襄阳的水军本身就很少,加之此时是冬季汉水水浅,是不可能保障大规模船队的通行的,因此,实际上这一路应是自襄阳、章陵一带沿陆路南下的。
本节观点认为:曹操部署的是两路夹击夏口。其中北路军团由章陵由陆路进攻夏口,这支北路陆军兵团实际上还没有来到夏口前线,就由于曹操在赤壁、乌林已经失败撤退而根本没有参加赤壁之战。
曹操 在《三国志》的张辽、于禁、张郃、殊灵李典等大将的个人传记中都没有参加赤壁之战的记载,也就是这个道理。按照常理这些大将本应该在赤壁之战中有所作为,但是因为曹操的分兵两路的计划和曹操一路失利在先,另外一路最终没有机会参战。
参考资料:《三国志》
《中国历代军事战略》
《中国战争史》
作者简介:本文系烟玉1的独家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