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1833年,法国文学家巴尔扎克给妹妹写信,描绘了自己的伟大理想:“我要统治欧洲文坛了,而且不会受到挫折!我只须再努力奋斗两年,就能超越一切企图束缚我手脚、阻碍我前进的人!”
巴尔扎克为何如此笃定地说出这番豪言壮语呢?因为当时的他有一个宏伟构想,即让自己的作品形成一个“整体建筑”——这个体系由三部分构成:风俗研究、哲理研究及分析研究。他将由浅入深地剖析当下社会状况,观察特定社会条件下产生的现象,分析这些现象背后的成因以及从中总结出写作法则。
而这一宏伟构想的成功代表作之一就是经典小说《欧也妮·葛朗台》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部小说是批判现实主义的杰作,在法兰西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巴尔扎克本人也十分喜爱它,称它为“最出色的画稿之一”。而读者们更是通过阅读这部小说,牢牢地记住了一个形象生动的吝啬鬼形象——葛朗台老头。
这部小说能够大获成功的因素有很多,今天我们重点分析一下其精妙的细节描写,看看大文豪巴尔扎克是如何将这一艺术手法高超地运用到自己的小说中去的。
一、小说概览|“没有毒药,没有尖刀,没有流血的平凡悲剧”
作为法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真的可以称得上是“高产作家”,他一生笔耕不辍,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仍坚持创作。对文学高度的热忱与不间断的投入使得他为读者奉献了91部小说,塑造了2472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持续的创造力,令人叹服。
其中,《欧也妮·葛朗台》作为十分突出且优秀的一部小说而广为人们所熟知。它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葛朗台老头作为索漠城的前市长、葡萄园以及修道院等多处资产的拥有者,财力雄厚、富甲一方,然而他却是个名副其实的吝啬鬼,他不但对自己吝啬,而且也要求家人处处省吃俭用。
欧也妮作为葛朗台老头的独生女,善良美丽、朴素单纯,她一直在索漠城过着单调平淡的生活,直到有一天,家道中落的堂弟夏尔从法国投奔伯父而来,举止优雅的夏尔似一道耀眼光芒,点亮了少女原本就应散发青春活力的脸庞,他们相爱了且对彼此许下了誓言。
为了帮助夏尔渡过难关,欧也妮倾囊相助,甚至不惜与父亲发生冲突、被幽禁……然而夏尔远赴印度谋取财富,再归来之时已对欧也妮变了心。母亲病逝、父亲也离世而去,孤身的欧也妮在数个年头的等待里,对爱情的期待也终幻灭。
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善良的姑娘与原本落魄后来发达了的负心汉的故事,没有复仇、没有动刀动枪、没有权力的角逐与计谋的暗算,所以巴尔扎克说这个故事是一出“没有毒药,没有尖刀,没有流血的平凡悲剧。”
除了欧也妮,几乎故事中所有的人都在向“钱”看齐葛朗台老头觉得金钱至上,赚钱、存钱、观赏钱币都凌驾于女儿的性命、幸福之上;克罗旭一家与德·格拉桑一家都觊觎葛朗台家的丰厚财力,不惜一切谄媚想成为葛朗台家的女婿,没有一个人是真心爱着欧也妮的;落魄贵公子夏尔带着对欧也妮的爱远赴印度,却在外面的花花世界里迷失了自我,他赚取了大量钞票但贪心使然还想得到更多,于是背叛了欧也妮转而与能给他带来更高地位与财富的德·奥勃里翁家联姻。
欧也妮,是开在世俗金钱之外的一朵纯白之花,但即便是远离藩篱,此花也终因铜臭之气的侵袭而日渐枯萎了下去,这是无声悲剧的最大可悲之处。
巴尔扎克为了表达对欧也妮的心疼与珍惜,为她写下这样一段话:“最能为本书增光添彩的便是你的形象。在这里,希望你的芳名如同一支曾经给人带来过幸福的黄杨枝条,为了护卫家庭,不知来自哪一棵树,然而宗教已经圣化了它,虔诚的手已经使之得到了更新,因此它四季常青。”
《欧也妮·葛朗台》这部小说,虽然情节简单,但是并不单薄,而是有血有肉充满张力与质感,这一切要归功于巴尔扎克在小说中倾注的优秀细节描写
二、细节制胜|“小说在细节上不是真实的话,它就毫不足取了”
小说《欧也妮·葛朗台》虚构出了一座索漠城,然后在这个基础之上又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然而读者在阅读过后并未感觉到虚假或者不切实际,相反,人们都快要相信了世界上真的存在这样一座城,真的有的葛朗台老头、美丽善良的欧也妮、任劳任怨的拿侬……
如果说虚构与真实之间存在一座桥梁,那么巴尔扎克则是打通了这座桥梁,而手中打通这座桥的工具便是细节描写。
曹文轩在《小说门》里提到过虚构的功用:“小说家能够拴住读者的惟一的一根绳索就是似真性。”
巴尔扎克自己也说过:“小说在细节上不是真实的话,它就毫不足取了。”
达文更是感叹过:“从来没有小说家像巴尔扎克这样深入地考察细节和琐事,以深刻的观察力把这些东西选择出来,加以表现。”
1、外貌、动作、神态
想象你面前站着一个人,装束总是一成不变:呢袜、笨重鞋子、栗色短裤、开着方襟的背心、栗色外套罩衫、黑色领带、阔边帽……你能判别出他是富甲一方的大财主吗?更何况,他肥胖浑圆、皱纹密布、圆脸乌黑、双眼平静,怎么看都还是像一名箍桶匠。
这便是巴尔扎克细腻笔触下的葛朗台老头,读者可以仅凭外貌便知晓这位富豪不愿意在一身行头上多花一分一毫,而至于葛朗台的动作与神态,更是让读者感觉到这副吝啬鬼的虚伪皮囊已经牢牢地长在了他身上,一切都是伪装,目的在于不让外人知晓他究竟拥有多少财富。
“别人和他交谈时,他冷漠地倾听着,下巴放在右手上,左手背上放着肘部,不管是何事,一旦他主意已定,就无法改变了。一笔极小的买卖,他也会算上半天。”这里动作与神态的描写突出了葛朗台精打细算、不轻易信任他人的性格特征。
巴尔扎克不但着力刻画细节,更擅长不同细节的比对。比如在描述夏尔的样貌行头时,来自巴黎的奢华与索漠城的朴素形成鲜明对比,巴尔扎克写道:“另外,一整套最奇巧的新式背心也被他带来了。颜色众多,或灰,或白,或黑,或金壳虫色,或闪着金光的,或嵌水钻的,或为五彩条纹,或是对叠襟,或是高领,或为直领,或为翻领,纽扣一直排至颈部,金制纽扣。”
夏尔连一件小小的内搭背心都带了好多件——不同款式、不同颜色,而葛朗台数年如一日仿佛只有一身行头。精于细节加工且由此延伸出细节的比对,这是巴尔扎克细致的描写与巧妙的构思。
2、语言、心理、环境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高尔基很惊服巴尔扎克小说里写对话的巧妙,以为并不描写人物的模样,却能使读者看了对话,便好像目睹了说话的那些人。”这即是我们所说的电影画面感。
“咄,咄,咄,咄”这是葛朗台老头的口头禅,数次出现在小说里,形象生动的拟声词表达出了葛朗台老头遇到棘手问题前内心的焦躁与烦闷,每次他先是用半音阶说出这四个字,然后再将自己的不满情绪一股脑儿地发泄出来。这个口头禅之于读者就像是信号,文字转变成听觉,仿佛葛朗台老头就在自己身边,画面感十足。
而巴尔扎克更是擅长通过心理描写展现人物性格。“老箍桶匠得意洋洋地轮流端详着德·格拉桑夫人那赶潮流的衣着,粉红色的帽子饰物,银行家那严峻的面孔,阿道尔夫、所长、教士、公证人的头颅,心中暗想:‘他们看中是我的家产,为了得到我女儿,他们上门遭罪。哼,我的女儿,别做梦!我就让这种人为我钓鱼!’”这段心理描写让葛朗台自私又阴暗的内心世界暴露的一览无余。
除了围绕人物本身的种种描写,环境描写作为行文的辅助,更是必不可少的。好的环境描写可以让读者产生置身故事的真实感
“冬季的严寒、夏季的炎热,使柱头、门洞、门顶上出现了不计其数的奇怪的小洞洞,如同法国建筑物的那种虫吃了的样式,也与牢狱的大门有点相似。一条长长的由硬石雕刻而成的浮雕位于门顶之上,冬夏春秋四季的象征物已经剥落了,黑乎乎的。”这段对于葛朗台府第的描写让读者感知到家财万贯的他对于门庭的修缮却是完全疏忽的,他不想花任何不必要的钱。
三、创作方法|“开列恶癖与德行的清单,搜集激情的主要事实,描绘各种性格”
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导言》里写:“法国社会将成为历史家,我不过是这位历史家的书记而已。开列恶癖与德行的清单,搜集激情的主要事实,描绘各种性格,选择社会上主要的事件,结合若干相同的性格上的特点而组成典型,在这样做的时候,我也许能够写出一部史学家们忘记写的历史,即风俗史。”
这即是巴尔扎克的创作方法——立于现实生活的客观层面进行创作一切从实际出发,而非作者就某一虚构概念的加工,这是让人倍感真实的核心原因
“金钱高于一切”贯穿葛朗台老头的一生,巴尔扎克更是字里行间揭露他这种拜金主义的丑恶,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情节当属葛朗台老头在弥留之际仍不忘贪财。“教士拿着镀金十字架,放在他的嘴边,以便让他吻一吻基督的圣像。然而他的动作十分可怕,意欲抓住十字架。最终的努力使他命丧黄泉。”
完全被金钱异化了的葛朗台老头,在巴尔扎克卓越的笔触之下,从一个虚构形象变成了一个有血有肉、比真人还要真实的经典吝啬鬼。
结语
好的小说就是塑造活灵活现的人物,几百年几千年过去了,读者或许只能模糊地记得小说的几个片段了,但却能深深地记得里面的人物性格。
就像谈及烈酒般的女子会马上想到王熙凤,谈及外表丑陋但内心善良的人会马上想到阿西莫多,那么谈及家财万贯却一毛不拔的吝啬鬼,自然马上想到葛朗台老头。
本文分析了《欧也妮·葛朗台》能够大获成功的法宝——细节取胜,作为读者,我们乐于阅读这样优秀的文学作品;而作为写作者,它更是为我们点亮了一盏创作的明灯:从细节入手,创造鲜活的、仿佛生活在我们每一个人身边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吧!
举报/反馈

离岛island

230获赞 86粉丝
光影漫步,书海畅游。读书写作,热爱生活。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