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又有国外学术打假人在媒体发布,中国数学领域有65篇论文涉嫌造假,署名的77位作者分别来自在中国44所高校,其中,不乏像湖南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这样的985/211高校。对此,“数学大师”丘成桐说:“有人说数学圈纯净,其实抄袭现象一直存在,不是今天才有。”
丘成桐何许人也?他是第一个获得号称“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菲尔兹奖的华人,也是继陈省身之后第二个获得沃尔夫数学奖的华人。他还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香港中文大学和哈佛大学讲座教授,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主任。他在数学上的成就举世瞩目,是几何分析学科的奠基人,对微分几何和数学物理的发展拥有重要的贡献。在他看来,此次中国数学领域论文涉嫌造假被曝光是一个很严重的学术问题,如果不能及时的纠正,将会阻碍中国学术界的进步。学术作假的背后是道德品质不好,这样的人,学问也不可能做好。
被撤稿的论文中还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这是在以往只是“抄袭”和“伪造同行评议”的基础上,又新增的一个不良行径——伪造第三作者,而且虚构的还是外国作者。丘成桐对此表示疑惑,不理解为什么要伪造外国作者,难道是因为一些大学鼓励作者能够拥有海外关系的缘故?这是他唯一能够找到的一个合理的解释。其实,对于国内大学存在的问题,早在2019年,丘成桐在清华大学做公开报告的时候就已经提及。
丘成桐发现国内很多大学的数学系,或许是没有能力评估年轻学者的实力,所以在招聘教授上只愿意找拥有“青千”资格的学者。而想要成为“青千”有一个基本原则,必须在海外生活3年,这一点似乎又和之前论文“伪造外国作者”的原因有一种难以言明的关系。高校越来越重视“青千”的结果,就是让评委不得不迫于各大高校的压力,对“青千”名额予以平均分配,每所大学数学方面的“青千”每年不多于四个,最终形成一小撮学者控制了“青千”的选拔,从而左右了数学的发展。在这种人事严重影响人才评估的制度下,坐上院长位置的教授,写不出论文都“情有可原”。
在丘成桐看来,在很难作假的数学领域依旧出现伪造论文,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对于任何一个中国学者来说,“院士”成了终极目标。然而,院士的选举却不是只看科研,牵涉了太多人事政治。为此,可以看到越是名校的教授,做科研的时间就越少。他们的身影更多地出现在一些社交活动中,诸如评选博士点、评选大学等非学术生活。当教授们醉心于学术科研之外,又怎么能写出一篇货真价实的论文。可是,各类高校、科研机构的人事评选又需要论文,于是,就有人冒着风险在靠着“证明和计算过程”就能辨别真假的数学领域鱼目混珠。
在众人看来难以作假的数学领域,也有77位中国学者的65篇论文涉嫌造假,可见,国内学术风气堪忧。“数学大师”丘成桐就曾直言:如果再不重视学风问题,中国科技发展至少倒退20年。对此,你怎么看?
举报/反馈

奶爸聊教育

293万获赞 19.5万粉丝
十年教培路,中小学之友。
主管,教育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