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英国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突然间出走,这件事轰动了整个朋友圈,所有人都以为他是为了一个女人,而当叙述者应邀去巴黎找到他,竟然发现他只是想画画……
那么问题来了:当你年近不惑,面前有两条路可供选择,一种是继续留在温馨的家庭中,过着日复一日的安定生活,就这样平淡老去;一种则是抛妻弃子离开家庭,去追求一种一直以来未能实现的梦想,而这梦想虽然有实现的可能,却也飘渺不定,最终可能追寻到你一直在寻找的答案,也可能什么也没有得到,在穷困潦倒饥寒交迫或是疾病的侵蚀下死去……
如果是你,你会做何选择?
换句话说,抬头是月亮,低头是六便士,如果是你,你选择哪个呢?
浪漫的人可能会选择抬头仰望月亮,因为那象征着理想,是精神世界的满足,美丽柔和的明月,满足了人对于美的向往,而它的高高在上,也显示了理想的遥不可及,而正是这距离感造就了它的崇高。
注重现实的人会选择六便士,月亮对他而言或许只是一道风景,可有可无,而地上的六便士,则象征着温饱,是物质生活的满足。
不同的选择,凸显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格。
《月亮和六便士》讲的其实就是这么一个选择:书中的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在人人看来都是美满幸福的家庭中突然抽身,并辞掉了稳定的工作,突然去搞绘画,甚至他一直以来都未曾展露过什么绘画天赋,这一做法几乎遭到了所有人的否定和怀疑。连文中的叙述者一开始也感到难以理解,并认为他的做法完全罔顾法律人伦,缺乏人性。
但思特里克兰德对叙述者这种评价的回答则是:"我一点儿也不在意。"
甚至谈起被他抛下的妻子和儿女,他也态度冷漠,仿佛那与之无关,与之没有丝毫情意。他不在意旁人的看法,不管是对于他们指责他冷酷、残忍,还是因为他的贫穷而看不起他,他都丝毫不在乎。他关心的只有一件事,就是画画,他用绘画来表达一种刻在骨子里的激情:
"我告诉你了,我必须得画画。我控制不了我自己。当一个人掉进水里,他游得好,还是游得不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必须从水里出来,否则的话,他就得被淹死。"思特里克兰德这样回答"我"对他画画的质疑。
毛姆是个聪明的作者,他知道思特里克兰德的性格脱离世俗,他对旁人尤其是女人的残酷,很难被读者所接受,所以他提炼了他身上一些异于常人的特性,通过这些特性来让读者产生深刻印象,从而把思特里克兰德对艺术的痴迷以一种近乎虔诚甚至惨烈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让读者产生震撼,在一定程度上对他产生了理解和同情,消解了对他人品的一些质疑。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作为一个丈夫,思特里克兰德无疑是不合格的,当儿女已经长大,他与妻子十多年来也一直平顺地生活着,有朝一日他连同枕边人商量都没有,突然间离家,给妻子的名誉和生活都带来了莫大的影响,而他对此毫无心理负担,甚至提起妻子的近况,他所留的表情却是鄙夷和嘲讽,即便妻子并没有深刻理解到他的内心,他对于梦想的执着,他对朝夕相处了这么久的爱人竟然是如此的态度,也实在让人难以置信。
作为一个父亲,他更是缺席了孩子的成长:当"我"说起他的孩子可能因他这一决定流落街头的时候,他说:"麦克安德鲁夫妇(他的妻姐一家)会供他们上学的。"当"我"问"你难道不喜欢他们吗?"思特里克兰德回答:"在他们小的时候,我曾喜欢过他们,但如今他们都快长大成人了,我对他们没有什么特别的感情。"
除了画画这项事,思特里克兰德对身边人事哪怕是妻儿,都表现地如此不近人情,甚至并不为自己的"没良心"而感到羞耻。甚至在离家之后,未与妻子离婚的情形下,他身边也并不缺乏女人,尤其是可怜的施特略夫的妻子勃朗什,选择与他在一起后,因他而自杀,离开了这个世间,而他却仅仅把她当做模特,几乎等同于可以利用的对象,当利用完后,他就只想做自己的事,完全不考虑对方的情感需求,而眼中仅仅只有自己,将女人视作麻烦。在勃朗什死后,他对她的评价也仅仅是愚蠢,似乎此事与他丝毫无关。
这样的一个主人公,会被许多读者尤其是女性读者讨厌,简直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更何况书中对女性的贬低无处不在,许多片段都流露出性别歧视的意味。只要稍微有独立意识和自尊心的女性,都很难不为这些描写感到不适。
曾经看到一个评论,题目就是:如果女儿的男朋友喜欢《月亮和六便士》这本书,我会果断劝女儿和他分手。这个观点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鸣。
但不可否认的是,依然有大部分人爱这本书,爱书里的思特里克兰德,他和他的梦想,就像我们抬头仰望到的明月光一样,看起来遥不可及,却又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我很难形容刚刚看完这本书的心情,最初我为思特里克兰德的冷酷无情感到悲哀,固然他离家追逐梦想的决定算得上是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毕竟年近不惑,要是还不去追逐,此生就再也触摸不到梦想的边缘了,他小时候就错过了一次,在接下来不多的人生里,很难说再有什么奇迹发生,以让他去找到生命中的自我——但抛妻弃子撇下合伙人,却是典型的对别人不负责。
就像我们说"自由是有限度的",思特里克兰德的自由显然是以牺牲别人为代价,所以任何带有道德观念的人在最初,都很难去理解到他这一自私行为。
就连作者也考虑到了这点,于是书中的叙述者"我"也时不时地表露出这种道德评判,比如最初为思特里克兰德的行为感到愤怒,在勃朗什死后刻意避开思特里克兰德,因为心中怀着很强的愤怒等……
毛姆的聪明也体现在这些地方,叙述这种和读者共鸣的感情,加深了读者对叙述者的信任,促进了读者对于这本书的接受,从而也不由自主地跟随叙述者一起,在与思特里克兰德越来越深的交往中,慢慢地为他那些异于常人——明显属于天才的特性而感动。
当承认一个人是天才的时候,世俗的眼光就该退场了,读者突然对思特里克兰德产生了一种理解,仿佛如果不是对世俗如此冷漠,他就成为不了自己,更不会最终追寻到那个深藏在内心深处,并与大自然共鸣的东西。
天才和常人本就是不一样的,人生没有那么的圆满,更难有十全十美的人,就像一个天平,总是得了一头就失去一头。如若思塔里克兰德如别人一般陷在世俗伦理中,不去巴黎感受艺术氛围,不来到那个让他最终找到归属感和创作热情的塔希提岛,怎么可能会有后来的伟大作品问世呢?如果他像旁人那样,把精力都放在吃饭、睡觉、家居装饰等等细小琐碎的事物上,他有哪里来的精力集中到画画上,在心灵和绘画技艺上反复地磨炼,最后寻找到独属于他自己的强烈震撼的表达方式呢?
文艺作品一直都应该是百花齐放的,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不是所有的作品都要展现道德,去激励人们,有些作品仅仅就是表达情感,不管这情感是积极的是消极的,是道德的是扭曲的,各自都有各自的价值。
读有些书,我们没有办法去强行给它洗白"三观",但也没必要纠结在那些并非重点的事情上难以自拔。就像毛姆的这本《月亮和六便士》,这里没有什么"政治正确",他带给我们感动,仅仅因为主人公"背叛"了世俗,用超凡的勇气和毅力去追寻心中的梦想,并最终成功了的故事,而这故事的原型就是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高更。这就足以带给人们好奇以及感动。
书中的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在巴黎就经历了长久地穷困潦倒,常常要去借钱,一有钱就去买颜料搞画画,甚至曾经生病死去;在后来流浪的过程中,也经历过数次艰辛,甚至叙述者展示给我们的也只是他生命中磨难的一部分,在那种漂泊不定又没钱的情境下,我们很难想象他都经历了什么生死考验。
幸运的是他碰巧活了下来,并找到了那个梦想中的小岛,在那里实现了深藏在他身体里的原始的激情,并将它用绘画表达出来,并在死后他的画作被世人认可,他也成为一个世人眼中"伟大的人"。
但其实,这是一个给人以希望的结局,实际上在他准备放下一切去追寻自我的时候,他并非不知道自己随时可能半途死去,什么也实现不了,但他依然这样选择,这既是对画画的归属感,也是有异于常人的毅力在帮助他坚持。
当读者为他的画最终卖出高价而开心兴奋的时候,他早已逝去,而直到他逝世前,他所求的也并非世人的认可,他仅仅是要表达,他只需要自己的认可,他是在追寻自我,所以在他知道自己即将死去的时候,甚至让当时的妻子爱塔烧掉他的房子——那里有他生前完成的画。
这是思特里克兰德所追寻的生命意义,他在这其中实现自我,与旁人的评价毫不相关。这带给年轻人一种极大的精神鼓励和指引。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在现实中,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勇气,但在当今生活节奏如此之快,不管是年轻人还是中年人,都普遍"亚历山大"的时候,我们还是会从中得到一份激励,那是一种去追逐梦想的勇气,是去抛弃舒适生活,转而迎接风雨的勇气。
马尔克斯极为推崇毛姆,承认是自己最喜欢的作家之一,奥威尔认为毛姆对他的写作影响最大,村上春树也喜欢反复翻阅毛姆的文集。
为什么毛姆的作品能惊艳如此多的名人大家?因为他的笔触冷静地击穿了人性和梦想,毛姆《月亮与六便士》、太宰治《人间失格》、芥川龙之介《罗生门》、夏目漱石《我是猫》共四册,百年经典,值得入手,开启私人订制的独享。
举报/反馈

历来现实

176万获赞 15.7万粉丝
假装不懂现实,假装懂点历史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