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葛蕾)
长江江豚最近上热搜了。
6月19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就《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长江江豚拟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物种。
经国务院批准并颁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大熊猫、金丝猴、长臂猿、雪豹、东北虎、梅花鹿、亚洲象等90多种动物。
前不久,穿山甲也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这下,轮到了可爱的“微笑天使”——长江江豚。
长江江豚是什么物种?和海豚是近亲吗?
长江里有两种特别古老的物种,他们2500万年前就生活在长江里——白鳍豚和长江江豚。
如今白鳍豚已经灭绝了,只剩长江江豚这个长江的原住民还生活在这里。
据《中国动物志》介绍,江豚隶属鲸目鼠海豚科江豚属,是唯一一种没有背鳍的鼠海豚科。
江豚属共有3个物种:它们分别是长江江豚、东亚江豚与印度洋江豚。
东亚江豚与印度洋江豚都生活在海洋里,长江江豚是唯一一种生活在淡水里的江豚,它的其他“亲戚”都生活在海洋里。
海豚也属鲸目,但它是海豚科,与江豚不是同一个科。外形上的区别很明显,海豚有背鳍,江豚没有。
海豚
长江江豚
江豚的后背在应该有背鳍的地方,生有宽3-4厘米的皮肤隆起,并且具有很多角质鳞,估计是背鳍退化所致。
江豚拥有哺乳动物中最轻的骨骼,平均只占其总体重的3-5%。它们还有融合的颈椎,前5个颈椎融合,肋骨通常为14对。有一得必有一失,尽管这大大降低了颈部的弹性,但有助于提高它们在水中的稳定性。
“微笑天使”因为头大被称为“江猪”
江豚额部隆起,显得头很大,莫名其妙地被人们安上了一个“江猪”的名字,不是说猪丑(猪兄,多有得罪),只是它那小眼睛,没鼻子(其实在背部),哪里跟猪像呢?
反手给你一个微笑
不过俗话说,头大聪明,江豚的智商堪比大猩猩。根据研究人员的调查,成年后的长江江豚智力相当于4到5岁的小孩,而且它们也都很喜欢和人类玩耍,不会攻击人类。
江豚有一套独特的语言,它们能发出两种不同的脉冲信号:一种是高频脉冲信号,用来探测环境或寻找食物;另一种是低频连续信号,用于与同伴之间的交流。
高频脉冲信号是声呐信号或回声定位信号,人类听不见。而低频连续信号,我们是可以听见的,有时候像羊咩,有时候像鸟鸣。
灵活的胖子
长江江豚性情活泼,比较爱动,在水里像个灵活的胖子。它们平时在水中喜欢旋转、跳跃、喷水、点头……总之,闲不下来就是了。它们还有绝活——悬停在水面倒立,可长达5到10秒,像水中芭蕾一样。
长江江豚食性广,只要是鱼,都是它的盘中餐。一般以大银鱼、青鳞鱼、鳗鱼、玉筋鱼、鲈鱼与鲚鱼等各种淡水鱼或海鱼为食。有时捕不到鱼,也拿虾类、软体动物和两栖类动物来填饱肚子。
觅食的时候,如果发现鱼群,长江江豚就会结伴同行,一起捕食。
把大象装进冰箱,分三步。
长江江豚捕鱼,也分三步:
第一步,一旦发现鱼群,就向前猛冲,接着快速转体,分开游动,露出水面频繁,呼吸声也较大,常伴有前扑和甩头的动作,在水面激起一些涌浪。
第二步,江豚们分散开,用尾叶击水、搅水,驱赶鱼群于一处,大伙一起把鱼群包围。
第三步,几只江豚紧接着快速游动,迅速冲向猎物,头部灵活地转动,以便认定准确位置。衔住鱼后,将鱼头调整为正对着咽喉的方向,一口吞下,然后转身再去捕食别的鱼。当它们饱食后,也许是吃得太多了,有的在江中缓慢游动,有的干脆不动,悬浮在水中,打一会儿盹。
“水中大熊猫”仅剩1000余头
来说点严肃的。
作为中国的“水中大熊猫”,长江的独有物种,长江江豚只分布在长江中下游一带,以洞庭湖、鄱阳湖以及长江干流为主。
2018年7月24日,农业农村部发布,长江江豚减少,仅剩约1012头。
长江江豚极度濒危,主要是受人类活动的干扰,一是由于严重污染和过度捕捞等,长江鱼类数量锐减,长江江豚长期没有食物。二是长江江豚还很容易被渔网等渔具误伤,2018年,江西一湖中发现一头死亡江豚,全身被3层渔网紧紧包裹。
试想一下,如果地球上只有1000多个人类,我们会是怎样的心情?
好在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保护自然、保护动物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已成立了6个江豚保护区,分别是湖北石首国家级自然保护(迁地保护)、湖北洪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湖南洞庭湖市级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江西鄱阳湖省级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安徽铜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迁地保护)、江苏镇江省级自然保护(就地保护),一个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白暨豚馆(人工饲养)。
2019年4月,为了保护长江江豚,南京对锦文路过江通道设计方案进行了修改,修改后的工程难度大大增加。最初锦文路过江通道是三塔悬索桥方案,在江中设一处桥塔。在最新的方案中,新桥梁取消了江中桥塔,原有的三塔悬索桥改为双塔悬索桥,两座桥塔分别位于新济洲和子汇洲上,完全避开了江豚保护区。
生态循环,环环相扣,长江江豚数量锐减,反映的是整个长江生态系统的系统的严重失衡。保护区措施和拉长禁渔、休渔时间应是当务之急。
不要等到失去了,才追悔莫及。
图片来自网络。
参考资料:自然杂志、中国科学报、中国动物志、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雪灵谷动物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