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弗兰基(Frankie)的门口,威利(Willie)完成了对自己的八年的恩师的道别,但是,他甚至都不想进弗兰基家,整个谈话都发生在弗兰基家的门廊,来这里,只是为了告诉弗兰基,他已经决定转投到另一位经理人门下,因为只有这个人能为他安排一场冠军赛,而弗兰基却一直认为他缺少积累,反复告诉他“再打两场”。
这个时候,弗兰基问了威利一句话:“那么,我给你争取到冠军赛,然后这个家伙带你去?”——其潜台词是:我培养了你八年,最终你却要把冠军经理人的荣誉拱手送给他?就因为我迟迟没有为你安排冠军赛?
对此,威利回答到:“对不起,弗兰基,我知道你等这个头衔等了多久,我真希望你能和我一起获得这个头衔。”
在《百万美元宝贝》的故事原型,F.X. Toole 的小说集《Rope burns : Stories from the Corner》当中,并没有威利这个角色,电影中的所有人物和故事,都应该为主题服务,而威利这个人的出现,显然不止突出弗兰基的落寞,为他训练玛吉(Maggie)提供契机这么简单。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这种疏远的个人关系,几乎贯穿在片中所有的人物关系中:弗兰基和威利,和自己的女儿,玛吉和自己的家人……而这,其实正是片中另一个隐藏的主题,那就是在个人主义教条下,人人把个人利益置于家庭和人情之上而造成的悲剧
此片讽刺的结局,被比莉“蓝熊”(Billie 'The Blue Bear')暗算,导致全身瘫痪的玛吉这一令人唏嘘的境况,在解构传统的“咸鱼翻身”式的好莱坞励志主题的同时,也在对个人主义所提倡的对成功的疯狂追求提出质疑:美国人人信奉的那个“奋斗,成就”的信条,到底是让人活得更精彩,还是让人更没有了自我?
极端个人主义的恶果
个人主义是美国核心的价值观之一,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托克维尔对美国的个人主义做了如下阐释:“首先,个人主义作为一种价值目标,强调自我是一个人言行的目的。‘自我’具有最重要的价值,而社会只是实现‘自我’的手段。其次,个人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民主思想,反对任何来自权威、国家、集体或个人的干涉。它高度重视导致无政府主义蔓延的‘自由政府’的口号。第三,个人主义作为一种经济思想和占有制度,主张维持私人占有制。”
从1776年《独立宣言》至今,美国也不过两百多年历史,但其经济成就和政治地位却全世界有目共睹,不得不承认,个人主义作为美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对美国社会产生的作用是强大无比的,但在《百万美元宝贝》中,我们也看到,这种极度强调个人利益的价值观,却也让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日益薄弱,带来了责任感的丧失,并且往往也让人沉浸于各种不切实际的“追梦”当中。
电影中,一次偶然的谈话,玛吉终于问到了弗兰基:“老板,你有家人吗?”这一次,那个整日泡在拳馆,没事就在办公室学习盖尔语,几乎没怎么回家的老头的秘密终于瞒不住了,他有一个女儿,但是两人的关系很紧张,他一次次给女儿写信,但是总是被原封不动的退回,其隔阂之深,到底是为何?
个人主义强调独立,强调不依赖他人,甚至不依赖父母,而对于弗兰基的女儿来说,她仿佛是把这个信条“贯彻到底”了,她离家出走,再也没有回来,其原因不过是弗兰基几乎将全部生活都投入到了拳击上,忽略了自己的家人,女儿的出走,是一种反抗,是对弗兰基的惩罚。
而玛吉的家人,更是对“个人利益公寓家庭幸福”这一极端化的个人主义信条做出了极好的诠释。玛吉挣了钱,想的第一件事是给家人买房子,姐姐只关心房子里有没有冰箱和炉子,妈妈甚至责怪起她,因为这座房产会让她失去领取福利金的机会,看到玛吉脸上在比赛中受的伤,她甚至怀疑这是弗兰基对她的暴力行为,她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的女儿在做些什么!得知玛吉已经成为一名拳击手,这位母亲,这位满脑子都是钱的母亲,居然开始责怪起女儿作为一个女孩不应该参加拳击,理由,是这样会招来嘲笑。
而当玛吉瘫痪在医院,她的家人即使已经到了城里,但却花了整整一个星期去迪士尼乐园游玩,忽视弗兰基的无数个电话,来到医院的时候,他们身上都还穿着印有米老鼠图案的衣服,并且还带着一名律师,母亲把笔塞到玛吉嘴里,要她签字,把财产转移给她。
当自己一次次被弗兰基拒绝的时候,玛吉没有哭;在赛场上落败,她没有哭;即使得知自己全身瘫痪,她也没有哭,但这一次,她哭了,在自己临终之时,母亲甚至连装都懒得装关心一下自己,而这也正是使她决定自杀,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也许,这种现实会让很多观众惊讶,观众们看多了美国大片,看多了来自YouTube的脸上洋溢着微笑的美国人,听着来自欧美的流行音乐,自认为很了解美国,但对其从来没有了解到这些没有被这些媒介展现出来的社会现实,《百万美元宝贝》在第77界奥斯卡包揽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四项大奖,反应出评审和观众对其极高的认可,正是因为它反应了美国这种冰冷的人际关系现状。
其实,像片中比莉“蓝熊”这样的,为了利益不择手段,甚至在公开场合出阴招损招的人,在美国,在这世上大有人在,这些人如此之恶,人情之间如此冷淡,正是在极端个人主义影响下的,美国人的生活常态。
而此片的核心故事,玛吉的令人叹惋不已的追梦故事,更是直击了个人主义关于追求个人成就的“美国梦”的心脏——在追求成功的路上,玛吉成为了一个完完全全的残疾人,在这个时候,我们想问的是:生命和成就比起来,到底哪个更重要?我们应该珍视生活本身,还是崇尚被扭曲的信仰?
如弗兰基所说,拳击是关于尊严的运动,然而,梦想和荣耀之路却如此难行,某种程度上说它比现实还要沉重,还要残酷。生活很难,梦想也许会给你点燃希望,但是它不过是另一种生活,另一种更让人窒息,和绝望的生活。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最后,导演还是把人间最后的温暖留给了弗兰基和玛吉,这两个在一两年前还素不相识的人,那句“my darling, my blood”,我的挚爱,我的血肉,是对他们形同父女的关系最好的见证,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对主题的反向呼应:留到最后的,其实还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是美国的个人主义下的悲剧,也是不屈的英雄
那这部电影教会了我们什么?重新审视我们的价值观,别动不动就梦想理想吗?并非如此简单,如果我们反过来看,把笔者这篇文章的副标题『 是不屈的英雄,也是美国的个人主义下的悲剧 』换成『 是美国的个人主义下的悲剧,也是不屈的英雄 』逻辑也是通顺的,笔者认为,导演要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辩证的,任我们自己进行选择的道理。
在电影中,弗兰基一开始多次拒绝训练玛吉,有人说这是父权,是对女性的排斥,但笔者更愿意将其理解为弗兰基对玛吉的怜爱,作为一个曾经追过梦,辜负了家人,让自己的好友在比赛中落得眼睛残疾,后半生在拳馆中潦倒度日的人,他知道这条路上实在是太凶险,他不愿意让这个女孩承担这么多。
但是,玛吉最终还是悬着了这条路,试问如果没有这种追求,她的后半生会是怎样的?一条直线,一条没有任何希望,一眼看得到头的,在餐厅辛辛苦苦打一辈子工的线,她一辈子都不可能感受到那种自己在发光发热,感受到自己是生命是多么有价值,有意义的时刻。
也许,这种追求是不自然的,是被个人主义毒害的,在电影中,导演也为我们呈现出了追求这条道路有多凶险,但这终究是玛吉自己的选择,人的所有尊严都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之上,玛吉自由的选择了拳击,获得了荣誉,不慎落下神坛,她也选择了及时的安乐死,不再苟延残喘,自始至终,她都是一个拥有尊严的人
人们对于追梦人下判断,是很“结果主义”的,正如创业圈那句话:“成功了就是天才,没有成功就是疯子”,对于在个人主义驱动下追求梦想的美国人来说,也是这样,你成功了,就是美国梦,没有成功,那就是个人主义的恶果。
凡是想要成大事者,都要面临这样的风险,你不可能既要避免那种在能让自己勇往直前的价值观上偏激,同时手握着成功的可能,世上没有这样的好事,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胜利,终将是属于最强,运气最好那个人的。
这对我们每个追求梦想,甚至就是普普通通的职业规划来说,启示都是巨大的,当你在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的时候,请记住,随时准备承担这惨痛的代价
参考文献:[1]李佳莹. 论美国个人主义的消极影响[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5.[2]周越俊,李浙瑶.《百万美元宝贝》:超越爱与尊严的体育电影[J].电影文学,2011(17):73-74.
举报/反馈

老楚解欲

3.6万获赞 3.3万粉丝
欲望管理需要「解」而非戒。荐书《成长》
乘风计划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