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有部很火的电视剧《我是余欢水》,引起很多关注。作为剧中主角的余欢水,懦弱胆小、毫无担当,忙忙碌碌无所作为。就这样的一个人物,让很多中年社畜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在这个大时代下,底层的个体被视为乌合之众,被作为一到群体中就智商清零的背景。
李修文的《山河袈裟》用他十年的时间来书写,这些底层民众的穷苦、失败、苦难;也记录他们的不甘、坚韧和乐观。
《每次醒来,你都不在》短短八个字,瞬间打动了我。讲述老路的故事,简简单单一句话:“从战场归来,当工人,结婚,生孩子,下岗,离婚,前妻远走高飞”写尽悲凉。四十五岁的男人正感年富力强的时候,却手慌脚乱,处处碰壁。我和老路的年龄相仿,机遇虽不同,却感同身受,不如意碰壁之处也多。中年男子的苦难无处向人倾述,只能自己承担,向老路这样半夜痛哭的时候,我也曾有过。
读这本书,险些读不下去。这些鲜活的,甚至有些丧的文字,触动着我的无奈和无力。“人活一世,谁不是终日都在不甘心?谁不是怀揣着一点可怜的指望上下翻腾,最后再看着这点指望化为琐屑和齑粉?”是的,我们就是不甘心,哪怕只是希望渺茫,也还是再奋挣,去争取自己最后的尊严。记得当时在上海的时候,一个人背井离家,也曾想过放弃过,甚至有时走在黄浦江边,想象着自己如果纵身一跃,是不是什么都解决了?后来终究还是不甘心,不甘心就这样,哪怕现在也仅仅比以前好那么一点点,也还是不甘心。
袈裟是为佛意,也也指灵性和聪慧。书中作者在冷眼看世界的时候,也满含热泪地照见自我。“照见五蕴皆空”,作者披着写作的袈裟,观照人间。人间的疾苦,让人有卑微之心。在卑微时,才知人生真谛,方知处处皆修行。我也曾读佛经,却不甚了了,只知道为人向善者,终有好报。
普通民众不是某些心理学书籍中的乌合之众,他们有血有肉,他们同样有着生命、尊严、价值和自由。《山河袈裟》用人民的尊严,诠释着“乌合之众”的倔强。
举报/反馈

行云渡

326获赞 76粉丝
做理性理财的渡船人!
文化领域爱好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