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梁坝位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徽城镇渔梁村,渔梁坝始建于唐代,明代重建,距今有近1400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也是歙县古代最大的水利工程。
渔梁坝是新安江上游最古老、规模最大的古代拦河坝,是徽州古代最知名的水利工程,被称为"江南第一都江堰"。渔梁坝的地位是极为重要,一是泄洪防旱,二是截流行船,三是美化环境。历朝历代都把坝之兴衰作为徽州兴衰的标志。作为几百年来新安江上大小商贾船队往来的一个重要码头,渔梁坝是明清时期徽商从这里起航承接家族兴旺的地方,是名副其实的"徽商之源"。
2001年6月25日,渔梁坝作为唐至清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渔梁坝横截练江,使坝上水势平坦,坝下激流奔腾。坝南端依龙井山,北端接渔梁古镇老街这条老街至今保存完好,是典型的徽派民居布局,青石板路往河边侧有许多叉口,拾级而下,使可下到渔梁。
紫阳桥
紫阳桥,此桥长140米,高14米,宽10米,因桥的上游即为徽商行舟的码头,所以桥孔建得比一般桥要高大得多。
渔梁坝
渔梁坝可蓄上游之水,缓坝下之流。无论灌溉、行舟、放筏、抗洪,都可兼而利之。坝长138米,底宽27米,顶宽4米,全部用清一色的坚石垒砌而成,每块石头重达吨余。渔梁坝垒砌的建筑方法科学、巧妙,每垒十块青石,均立一根石柱,上下层之间用坚石墩如钉插入。上下层如穿了石锁,互相衔接,极为牢固。每一层各条石之间又用石锁连锁,如此上下左右紧联一体,构筑成了跨江而卧的坚实渔梁坝。至今仍在发挥着它的功能,渔梁坝的设计、建设和功能具有综合利用价值。
渔梁坝名字来源
渔梁坝岸边的唐宋古街犹如鱼形,"鱼肚"姚家巷海拔121.78米,而"鱼头"原土地庙处、"鱼尾"白云禅院均只有115米左右,落差约7米。"中间高两头低,因此得名。
徽商之源
渔梁坝横跨明清两代、商界400多年之久的徽商发展。可以说,如果没有渔梁坝,也就没有徽商的辉煌。徽州自古以来山多田少,农业收入不足以自给,人民只好转而从事手工业和商业。在徽州,不仅是贫无立锥的农民,义无反顾地外出经商;甚至连一些家有资产的富户或士大夫之家,也对投资经商产生极为浓厚的兴趣。因此才有了那句流传千古的话:"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而这"一丢"的起始点,就是渔梁坝。
受地形影响,古徽州陆路交通十分不便,当地的大小商贾只能依靠丰富的水运资源,从新安江上最大支流练江中放排出水,再转入新安江,继而飘摇至苏浙等地,把茶叶、木材、棉布、丝绸、纸墨等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茶庄和市场,并最终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
作为新安江最上游、规模最大的渔梁坝,担当起了这份"重任",徽商中的十之八九都是由此走出徽州的。明清徽商中,古徽州一府六县就数作为府治的歙县,还有绩溪两地人数最多。而歙县和绩溪的徽商下苏杭、去京城等地,无不从渔梁坝出发。"
明清时期直至现代公路开通前,渔梁坝热闹非凡,坝下最多时停靠300余艘船只,水路交通的繁荣刺激着渔梁古镇的发展,最终使这一带形成一个热闹的商业街市,其中号称徽商四大行当的盐、茶、木、典当诸业在商业街占有突出地位。
渔梁坝带来了人流的聚集,由此而形成了渔梁古镇,街道多为前店后宅,上下两层,虽然现在这些店面破旧不堪,但是宽敞的厅堂,高高的门楣,无不诉说着这里繁华的景象。街道2-3米宽,街道全是青石板铺路,中间嵌鹅卵石,店铺都是木质的门窗,因年代久远,呈现出栗色,给人以历史积淀的感觉。
因渔梁坝而行程的渔梁古镇,这里曾经见证了多少悲欢离合,承载了多少人的记忆。而今,现在交通的飞速发展,昔日繁华的渔梁坝逐渐安静下来,历史还给它以宁静质朴。
欢迎评论转发,想知道哪里的旅游资源的欢迎评论,会根据评论发表文章哦
举报/反馈

人间桃菲

5171获赞 395粉丝
用脚步丈量世界,用文笔记录美好!
旅游领域爱好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