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松间”,有人说它是“重庆最美的小旅馆”,就隐匿在南山森林深处。当我们的车驶进南山,能见度几乎不足3米,茫茫的雾灌满了山的每个缝隙,从空气到路面,从山脚到松间,不绝的雾让眼前的一切都不那么真切。
当拐进一条小路,一座纯白的建筑进入视野,雾气升腾着,缠绕着它,漂浮着静止;橘黄的灯光从大门溢出来,流淌在我们的身上;高耸、笔直的松树环绕着它。不由得想起那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中的意境,难怪它得了这个名字——“松间”。
接待我们的是老郭,“松间”的发起人,也是它的建造者。改造前的松间是当地农民的自建房,原本想做成农家乐,但没实现也就一直处于闲置状态。老郭一直想找个房子来做点什么,没想到在南山上闲逛时就遇到了这处农房。“和有些浮夸的农村楼房不同,这个房子倒是意外地干净、简单,就像是被设计师设计过的。”老郭回忆道,他也就干脆地将房子拿了下来。
从开工第一天,老郭就每天在同一个位置拍摄一张照片,改造从2017年2月开始,到2018年1月试营业,近一年时间,老郭也攒下了343张照片。作为建筑师的老郭,过去做了十几年设计,却说没有真正意义上自己的作品,“又当甲方又当乙方,不受干扰做出来的设计可能才是最好的吧。”老郭笑着说。老郭说话很轻,感觉是个相当内敛的人。这样的性格也体现在他的设计之中,“松间”灰白的外立面简单到底,除了logo没有任何的装饰,很朴素低调。
“松间”右边是一条村民行走的小路,再右边是一个特殊教育学校,为了在不干扰村民日常出行的情况下,保持小院一定的独立性和安静,老郭沿着土坡的走势,建了一面不规则的围墙。依靠着围墙的是一处坡状阶梯。这里原来就是一个土坡,老郭想做出山的感觉,给人爬山的趣味性。踏过这处阶梯,可以通过一个旋转楼梯直达屋顶露台。
阶梯中交错种植着一丛丛沙漠植物,与周边的松林景观形成鲜明对比,让人浑然不似在重庆,仿佛穿越到了某一处荒漠。阶梯与地形强烈呼应的走势,极富线条感的水泥体块,让我好像看到了“大地建筑”的影子,粗犷、自然。也有人曾说,从锯齿状的外形,无数的线脚,感受到了意大利建筑师卡洛·斯卡帕(Carlo Scarpa)的建筑手法。老郭笑着说,“其实你也可以看作是重庆山地的元素。
老郭在原来结构的基础上,将门和窗洞尽可能开到最大,为的是尽可能多地将室外的空气、光线和景观引入室内。在建筑外立面颜色的选择上,老郭选了灰白色。因为考虑到重庆灰蒙蒙的天气天气较多,浅一点的亮色,更能点亮人的好心情。不过白色维护起来并不容易,重庆的空气湿度大,墙面易受潮,白色更不耐脏。但老郭并不为此烦恼,他觉得留下一些时间的痕迹,也不是一个坏事。
接着,我们走进“松间”。整个旅馆有三层。负一楼是对外供应下午茶和晚餐的“席间”,还有一个影音室和一个小酒窖。一楼设置有餐厅、休闲区、吧台,以及往外延伸的茶室。茶室的入口,用水泥做成了不规则的形状,好似一个天然溶洞口。这层还有一个“小松间”,也就是一个半开放的小房间,专为儿童提供阅读、玩耍的空间。最近还挂牌成为了南岸区图书馆分馆,可以凭卡借阅。
再往前,从松间的后门走出去,左手边是一个下沉式的“山谷小剧场”,裸露的混凝土阶梯就是观众的坐席。剧场面积不大,可容纳30人左右。就在剧场之中,生长着五棵松树,其中四棵穿过了房屋,树冠冒到了屋顶。这几棵树原本就生长在此,当施工到这个位置的时候,老郭并不打算把树砍掉。“我觉得这几棵树长在这刚合适,也就将楼板和屋顶开了几个洞,让松树继续生长。”
而这几颗松树也给它们所穿过的客房带去了自然的气息,客人可以直接触碰到新鲜的、粗糙的树皮。不过洞口的存在也给空间的温度调节带来了麻烦,增加了一定的能耗。在“山谷小剧场”的左侧,是一个游泳池。泳池是半露天的,有个玻璃顶,前面是一片葱郁的树林。泳池选用了深浅不一的绿色马赛克,和树林的盎然绿意搭配得恰到好处。
回到一楼,从靠后门的楼梯上行便可抵达二楼的客房。楼梯的设计上,水磨石台阶和白色的墙面、扶手,延续了“松间”整体朴素简约的风格。 扶手没有使用栏杆,而是砌成了厚实的矮墙,边缘做了光滑处理,很适合把手搭上去扶着爬楼,这样的细节对小孩子十分友好。楼梯间的墙面,开了圆形的窗户采光。考虑到重庆阴雨天较多,老郭特别注重空间里的采光,几乎每个转身都能看到窗户。
在二楼,老郭还做了个阳光走廊,玻璃的屋顶上蓄了水,有阳光的日子,光会搅进波光粼粼的纹路,再洒到墙上、地上和客人的肩上。接着,我们挨个推开了客房的门。“松间”的客房,有6间,每一间都有不一样的名字:一夕、双宿、三余、四野、五曜、六时。每一间也有着完全不同的房型和设计风格。
所有的室内设计,包括客房,老郭都交给好朋友文超来做,他唯一的要求就是“每一间都要不一样”。“我希望客人来一次还能来第二次、第三次,每次来住不同的客房,都会有新的体验,保持一份新鲜感。”老郭说道。
对设计师文超来说,要在一个空间内呈现多种风格,也是一次挑战。他把“松间”的设计,看作一种“归本”的状态,也就是让一切都回归到最初、最基本的诉求之上。“这种状态是来自于生活最基本的需求,从而与现存的环境关系相匹配;这好比我们先提出一个疑问,我们究竟需要一个怎样的生活空间?
“客厅一定是舒适的、房间一定要是多变的,餐厅一定要有野趣的。同时,周边的环境这么的美好,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看出去,这些其实都是一间旅馆最基本的需求。文超接着说,“正因为这样的需求,我们才制定了如此的设计规划,甚至较为低矮的层高就是为了让你坐下来,透过大板的玻璃,把视野放出去;不然,我们来到山间的目的在哪里?”
说实在的,这个时代也比较浮躁,大家都想速成,所以有些网红店更多的是在复制,做噱头和卖点,但也有人不去计较投入和回报是否成正比,只是源于一份喜欢。就像老郭说的,“一开始,我就是奔着百年老店去的。”“图文来自一筑一事,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想了解更多“美学与生活、建筑与空间”,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