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留给我们太多宝藏。百代兴衰,先人走过的路,留下的智慧和经验,全部交汇在今天,形成了文化遗产。这份浪漫而厚重的礼物,值得被深刻而虔诚的传承。
今天(6月13日)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你知道吗?在咱们彭山
省市区“非遗“项目共23
其中省级3个、市级10个、区县级13
可以说是相当骄傲啦
今天小编就带你来一场“非遗”之旅
竹琴,又称道琴,作为一门古老的民间曲艺,彭山竹琴表演主要在谢家街道。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谢家竹琴便在谢家十分盛行,茶馆、集市、院坝……经常能见到民间艺人背着竹琴卖艺求生。
2011年,谢家竹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根竹筒、两块竹片,谢家竹琴的表演道具非常简单,不过,表演者却需要“一心三用”,才能演好。
表演时,演员将竹琴斜抱,用指尖拍击竹筒下端;另一手持两块竹制的筒板,板上端系有小铜铃,筒板相碰时铃响板响,音韵铿锵。
清脆悦耳的声音,再配上高亢顿挫的唱腔,上下千年的传奇事便一一浮现。
三月三朝山会是彭山本地民众及成都周边群众自发形成的朝山民俗活动。
三月三朝山会始于殷商时期,是由朝拜彭祖及其三女儿彭三娥的祭祀活动沿袭而来的。
三月三朝山会在夏、商、周时其主要内容为祭天求雨、五谷丰登。汉代至唐代注入了佛教和道教文化,以朝山拜佛、求香火(据90年发掘彭祖墓时出土的唐三彩和神像为证)。明清时期以纪念彭祖和其三女儿的祭祀活动(现彭祖墓出土的光绪年间的碑记为证)。
到了民国时期仙女山朝山会以祭拜彭祖和三女儿活动外又增加了一个新的内容,就是“抢童子、送童子”的活动(据《彭山县志》载)。
彭祖山三月三朝山会有别于其它朝山会的是“三月三朝山会”除朝山祭拜彭祖、仙女、上香拜佛,更重要的是探密彭祖的长寿养生文化的精髓。
清嘉庆年间(湖广填入川年间),陕西渭南人李登巽父子三人(仁忠--字长春,仁孝--字长盛)随大批移民入蜀。嘉庆14年(1810年)举家迁至四川彭山城北街。
三人刚来彭山时靠做大饼为生。后开办手工酿造作坊,如酱油、辣豆瓣、豆腐、醋等。
李登巽离世后,仁忠字长春继续经营手工酿造作坊几十年中,形成了原始积累和经验,创造性的研制出具有北方臭豆腐乳香味特点,又具有南方人口感,细腻润滑,味道悠长的“南味豆腐乳”。
李长春接替父业后,改进工艺制作,并努力发展佐餐佐料品种,清咸丰七年(1857年)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为“长春园号”酱园。
“长春园号”酱园经过七代人的努力,逐渐发展壮大,扩大了盐渍制品的生产规模,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产品。
“南味豆腐乳”在工艺制作上坚持选用彭山与仁寿的上等优质黄豆,经过筛选、浸泡二十几道工序,选用三十几种香料与上等曲酒,用五通桥精盐,配料后装坛一年后方可食用。
1882年“长春号”南味豆腐乳被清朝翰林学士李应根带到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参展,获得优质食品奖;解放前参加历届四川省劝业会被评为优等食品奖。
抗战初期美国人来彭山修机场,省女师校迁来彭山,来自五湖四海的工程技术人员、部队、师生都喜爱“长春号”南味豆腐乳,并带回老家赠送乡亲客人,至此“长春号”南味豆腐乳名声远扬。
1956年,我国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开始,“长春号”公私合营,更名为“彭山县酿造厂”。
彭祖山原名“仙女山”,古称彭蒙山,位于“长寿之乡”彭山区城东北部,地处成都以南60余公里,海拨高610米,是商朝大夫彭祖及其女儿修炼之地,也是中华长寿养生文化的发祥地。
传说,彭祖在此太极仙山修炼、感悟,把自然之阴阳二气与人身之阴阳二气有机结合,达到天人合一,创立了导引术。后来在清朝末年,一彭姓武状元将彭祖导引术丰富和完善,称之为彭祖功。
彭祖功(导引舞武)是中华传统养生方法之一。彭祖导引术是中华的健身养生方法,距今已四千多年,是彭祖养生之根本。彭祖功(导引舞武)由五行功、养生八式、十六式等组成。
彭祖功(导引舞武)是以肢体语言为纽带,自然舞动,慢慢净化纷繁复杂的思绪,使内心进入宁静、祥和的状态,体验正能量和自信与来源于自己的身体和精神,从而发掘出神奇的无限潜力,促进身心健康。
黄丰草龙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以前,人们舞草龙主要是祈祷风调雨顺、老少平安,丰富农闲生活。
黄丰草龙制作与耍龙,最初起源于清末民初,主要以当地稻草、茨竹为原料。
草龙的完整制作流程多达60多个步骤,还需要用到刀、钳、锯、锤等工具,采用编、插、镶、缠、剔、镂等多种复杂的手工技巧。
而一条精巧的草龙需要消耗500多个工作日才能制作出来!
“帅氏传统手法正骨”属家族传承,其创始人帅丙昌于清末民初年间开始在当地乡村习武行医,济世四方百姓,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第二代帅廷章、第三代帅述和自幼随父习武行医。帅述和到眉山师范学校学习期间,和眉山同行切磋学习,博采众长,继承和发展了帅氏家族传承的传统手法正骨,并逐步形成了以帅述和为代表,吸纳家族祖传和自己多年行医经验的“帅氏传统中医正骨”。
其特点为: 1、手摸心会;2、拨伸牵引;3、施转屈伸;4、按按端挤;5、摇摆触碰;6、夹挤分骨;7、折顶回旋;8、按摩推拿。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中草药内服外敷,针灸、推拿为特长。讲究“筋顺骨正”、“眼到、手到、心到”、“拖、拉、扶、平”等诊治精髓,具备不开刀、创伤小、费用低、疗程短、恢复快等特点。
帅氏传统手法正骨以“德、仁、诚、精”的行医祖训一直激励、鞭策着一代代为民解除疾痛,讲求医德、道德,仁爱济世,待人诚实,精益求精。该项目是中华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彭山酿酒历史悠久,1973年在县城附近蔡家山出土的东汉时期酿酒画像砖系国家馆藏一级文物,现存于国家博物馆,是彭山酿酒史的最好见证。
据此推测,西汉时期,彭山酿酒业已经形成。清嘉庆6年(1802年)彭山人曾纪云在彭山县城东门开设烧酒坊,取名“曾酒坊”,因酒质优良,价格实惠,在彭山本地销势良好,至清同治年间,已成眉州(今眉山市)一带小有名气的酿酒作坊。清光绪年间曾富顺的大徒弟钟德旺接手师傅祖传下来的酿酒技艺,并将“曾酒坊”更名为“德旺酒坊”,以期更加兴旺。
钟德旺在其师傅原有的生产基础上扩大生产规模,至民国时,“德旺酒坊”已名声远扬,成为嘉州(今乐山、眉山)的第一酒坊,产品在省府成都也很有名气。
1956年国家实行公私合营,以“德旺酒坊”为基础,合并彭山其它5家酿酒作坊,成立国营彭山县酒厂,为纪念中华第一寿星,给酒命名“彭祖”。
1990年以彭祖寿数又取名“八百寿”。1995年国营彭山县酒厂改制为股份制企业,更名为四川八百寿酒业有限公司。公司先后荣获第三届、第四届四川省名酒,中国驰名商标,中华老字号等诸多荣誉。
江口汉崖墓的开凿,奠定了江口石工号子体系的基础。在东汉时期,江口及相邻的部分地区,丧葬盛行崖墓形制,人们在山崖石壁上开凿洞涸作为逝者的墓穴。
所以在江口汉崖墓现存有5千多座汉崖墓(属全国之最)。江口的祖先们在开凿崖墓采石,修造房屋、水渠、城墙时在呼喊中,创造了具有巴蜀特色的采石号子,同时也奠定了江口石工号子曲调、唱词体系。
上世纪60年代—80年代江口采石场近百家,为当时最繁忙的时期。采石场的各种号子映山间,好一派车水马龙的繁荣景象。
彭山江口石工号子主要特征分为:石工“动工号子”、“托山号子”、“宰山号子”、“拗石头号子”、“抬工号子”、“撞山号子”、“吆石号子”、“清石头号子”等组成。
唱词以虚词: 如“阿、呀、哦、啦、哟喝”等为主,并带有一些与生活相关的词语。二类是断句带虚词,一般抬工们一唱一和。三类是以相对押韵的白话为主。
四类是引答式号子,这类号子的作用是前面的人为后面的人指路,使其前后步伐协调一致。五类则是更多地借用当地其他的山歌的歌词,歌词的衬词很多,其旋律优美动听,变化多端。
彭山是有名的长寿之乡,民间灯舞文化底蕴深厚,保胜幺妹灯,是最具彭山山区民间民俗特色的表演队。
轿子、莲箫等道具由当地群众自己设计、自己制作;唱词、唱腔、唱法皆出于民间艺人的临场发挥,因其表演和词曲均来自于原生态的民间创作,因此极受广大群众喜爱。
据传“幺妹灯”早在唐宋时期已具雏形,是当地民间乡村盛行的一种男女同台说唱的艺术表现形式,迄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幺妹灯”与春节密不可分,农历正月初一至大年十五元宵节,幺妹灯队伍走乡串户为当地老百姓表演或在赶庙会时表演。
幺妹灯的唱词都是自编、自唱、临场即兴发挥,内容取材于民间,多以幽默诙谐的形式讲述百姓生活中的故事和美好的祝愿,其风格粗犷,表演雅俗共赏。
幺妹灯演出最大的特色就是花鼻子,他们以“挑逗”幺妹开始,随着花鼻子夸张的动作和恢谐的台词,在说学逗唱中表达故事情节和人物的故事。
青龙街道靠近岷江水河岸,曾经的水运非常发达,水码头人头攒动、船来货往,相当热闹。由于天南地北的人聚集于此,人的交流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也造就青龙文化多样性。
青龙荷花灯又称为蚌壳灯,上世纪20年代就流传于青龙街道,是当地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民俗舞蹈表演,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青龙的船儿灯、蚌壳灯、荷花灯很是盛行,特是在春节期间,为当地老百性表演已成为节日里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青龙传统蚌壳灯舞的服饰、道具、形象生动,富有戏剧性。“荷花仙子”身着玫红或粉红色衣裳,佩手饰,脚穿绣花鞋。
渔翁身着梢翁衣裤,腰系白围裙和鱼篓,脚穿白色长腿袜和布鞋,手持挠板 (烟筒或蒲扇) ,头戴一顶草帽,显得滑稽风趣。
大蚌壳用竹篾扎成,壳面裱以绸绢或纸张,上绘蚌壳花纹,壳内以粉红色或白色相衬。蚌壳大小尺寸,以躲进一人为准,便于开合,鱼篓是极富地方特色的瓶颈扁形竹篾鱼篓,鱼网用线织成。辅助的人物道具还有螃蟹、虾、蓝色水旗等。
现在青龙的蚌壳灯在保留传统元素上不断融入现代的舞美技巧,将蚌壳灯进行了重新编排,使其更具有现代气息和优美感,让蚌壳灯焕发出新的活力。如今,蚌壳灯舞表演,已成了青龙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民俗节目和非遗文化。
清康熙年间(1669年),井研县刘汉朝在研经镇研经村开设烧酒坊,取名“刘烧坊”,祖上刘汉朝以他自制的药曲所酿的酒纯厚绵长,醉而不晕,爽净甘醇,连当时嘉定府的官吏也托人订购,刘烧坊的酒一时声名远播。
清同治年间,已成井研一带小有名气的酿酒作坊。清光绪年间,刘纪先接手祖传下来的酿酒技艺,并将药曲技艺进一步研制发扬光大,“刘烧坊”得到更加兴旺。所酿出的酒具有“香浓郁,陈香舒适,香味协调,醇和绵甜,尾净味长柔顺”的独特口感与特点。
至清. 光绪年间,“刘烧坊”第九代传承人刘仕明在原有的生产基础上扩大生产规模,由一个窖,又连续建了五个窖池,轮流窖粮烤酒,埋坛窖藏,以提高酒的窖香醇度,至民国时,“刘烧坊”已名声远扬,成为井研县、五通、健为的第-酒坊。
受地域环境和彭山是长寿之乡的影响,1992年“刘烧坊”第十一代传承人刘玉安带着儿子刘德清来彭山考查,先址在彭山区凤鸣乡毛店村,把祖上留下的老窖泥和坛坛罐罐一并搬来,在此建起了酒厂,取名“四川省彭山巧缘土窖酒厂”。
2007年10月,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前往彭山探访中国“长寿之谜”,对旭瑞土窖酒进行了专题深度报道,2012年1月,旭瑞土窖酒荣获,“2012央视首央全国农民工春节联欢晚会唯一指定用酒”,使具有347年的酿酒技艺在彭山得到发扬光大。
彭山公义女子龙灯队有着悠久的历史,女子龙为金龙和银龙组成,每条龙为9人舞动,舞龙宝1人,表演时均采用我国的传统锣鼓作为伴奏音乐。
表演者全部由当地农民自编自演,表演者为女性,年龄最小的30多岁,最大的70多岁,平均年龄50多岁。
公义女子龙灯表演动作属竞技龙的技巧表演,表演的动作复杂,难度大,队形变化流畅,刚柔相合。
如: 龙翻腾,划龙舟,双龙戏珠,蟠龙翻滚等等动作灵活多变。她们的舞龙表演技艺精湛,属于彭山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民俗传统文化。在表演过程中不时引得观众们的热烈掌声。
2019年9月公义女子龙灯队曾在眉山市东坡文化节的非遗巡游中表演,深受观众和媒体的好评,并多次代表彭山参加省市各种大型文化活动的表演。
2007年11月7日,彭山公义女子龙曾代表中国在峨眉山为“第三届世界自然遗产大会”开幕式上表演(这是我国举办的首届世界自然遗产会议), 公义女子龙精彩表演受到参加世界自然遗产大会的各国专家和嘉宾的一致好评,并通过十七家电视台传播到全世界。
除了以上这些之外
在咱们彭山
还有很多传统手工艺、“非遗”项目
彭山区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TITLE CONTENT
(一)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3项
1.长春号南味豆腐乳
2.谢家竹琴
3.彭祖山三月三朝山会
(二)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0项
1. 彭山莲箫
2.彭祖酒传统酿造技艺
3.彭祖祭祀
4.黄丰草龙传统制作技艺
5.江口石工号子
6.彭祖功(导引舞武)
7.帅氏传统正骨
8.李密忠孝文化
9.彭山武阳茶传统制作技艺
10.彭山刘氏宗亲祭祀
(三) 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3项
1.谢家板凳龙
2.牧马狮灯传统演艺
3.公义女子龙灯传统演艺
4.彭山甜皮鸭传统制作技艺
5.青龙荷花灯传统表演
6.彭山糖画
7.江口船工号子
8.彭山公义郭氏针灸
9.彭山马氏传统卤猪耳朵
10.彭祖膳食术
11.保胜龙安村幺妹灯
12.旭瑞土窖酒传统酿造技艺
13.长春号杏仁豆瓣传统制作技艺
他们,既承载着过去
也牵引着现在和未来
文化底蕴深厚的寿乡
正展现出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气象
为彭山“非遗”点个赞
举报/反馈

川内侣行

1724获赞 307粉丝
游遍四川的大好山河。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