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现在很多每天的工作是和电脑手机打交道的人来说,认认真真地去文具店买笔,可能已经是中学时代的记忆了。
色彩丰富、方便好用还便宜的圆珠笔,在文具和书写迷的眼中可能地位远不及钢笔,但其实它的故事比起钢笔来亦毫不逊色,甚至被人称为「笔届最后的伟大发明」。

01· 为自己发明工具 ·

第一支实用的圆珠笔,是由匈牙利记者比罗(László József Bíró1899-1985)发明的。
年轻时的比罗也是个大帅哥
1920年代,没有方便的录音笔和手机、电脑,记者在外面跑新闻时,全靠纸笔和照相机记录。但比罗发现,当时的主流书写工具——墨水管容量有限、容易漏墨而且很容易在廉价笔记本的表面化开的钢笔,完全不能满足他日常的工作需要。
当时的钢笔更适合用在签名、写信
在从事化学的兄弟乔治(Gyrgy Bíró)的协助下,比罗发明了一种全新的笔,这支笔用的不是钢笔的水性墨水,而是印刷报纸用的油墨。为了让比较粘稠的油墨也能顺利流出,他们设计了一颗直径约0.1厘米的「小钢珠」;这颗小圆球在笔尖的窝里,当笔滑过纸面,小圆球一滚动,就能把顶在上方笔管内的墨水带到纸上。
Google 在纪念比罗的 doodle 上展示圆
因为这颗小圆球,比罗把这支新笔称为「圆珠笔」(Ballpoint Pen)。有了这支笔,比罗在外出工作时不仅不需要再携带两三支备用的钢笔,更能在任何时候拿起身边的笔记本、木板甚至是手帕就能开始记录,也不用再花多余的时间来清理漏出的墨水,堪称「记者神器」。
看出圆珠笔的巨大市场前景的比罗,不再从事记者的工作,转而致力于把圆珠笔商品化。在1931年于布达佩斯国际博览会上,圆珠笔被第一次展示在大众的面前,到了1938年,比罗在巴黎申请了圆珠笔的专利。
二战爆发后,1943年比罗和他的家人搬到南美洲的阿根廷,同年,比罗与他的兄弟以及友人琼安·荷黑·梅恩(Juan Jorge Meyne)共同成立了「阿根廷比罗笔」(Bíró Pens of Argentina)公司,开始贩卖圆珠笔。
笔身用的是和钢笔一样的金属材质
1945年,法国人士马塞尔·碧(Marcel Bich)创办的 BiC公司买下圆珠笔专利,并且对圆珠笔做了更多「平民化」的改造,包括把笔身换成全塑胶制造,大大降低成本,还提供多种粗细选择。很快,圆珠笔产销量便超过了钢笔和铅笔,成为最主流的书写工具。
小时候最常见的圆珠笔,就是沿用自 BiC 的设计。

02· 日用「火箭科学」 ·

稳定、方便又廉价的圆珠笔,除了被广泛采用到日常生活里,在人类最前沿的事业里,也能看见它们的身影。
例如太空探索。
美国人有句说话来形容一件事其实没有看起来那么难,叫做「It's not rocket science!」我们常常觉得,放在火箭里面的,应该都是最尖端的、没有人见过的技术。但其实,很多航天从业者每天思考的,却是一些非常「日常」的事情,例如吃什么、怎么上厕所,当然也包括怎么写字——只是场景换成了无重力的太空里。
在国际空间站里,也要看世界杯
太空人们在太空任务中,也需要撰写行动记录、标记物件,甚至是在舱外活动时写写画画。但是和比罗遇到的困境一样,大家缺乏一支好用的笔。
在无重力的太空,大家都生活在一个密闭的、空气不断循环的狭小空间里,舱外是没有经过大气过滤的直射的太阳。
因为没有重力,钢笔和一般的圆珠笔的墨水都不能顺利地流到笔尖,写出文字。蜡笔、铅笔和马克笔虽然不依赖重力,但蜡笔的熔点太低,带上太空不一会就会被太阳晒到融化;铅笔会产生很多碎屑,影响太空船的精密仪器和太空人的健康,甚至有可能引起火灾;而马克笔,虽然没有上述的问题,但用不了多久就会没水。
最后被选上的,还是圆珠笔。只需要解决出水的问题,那么携墨量大、可以在各种表面上书写又不会产生碎屑的圆珠笔,就是最理想的太空笔了。
结果,美国文具商保罗费雪(Paul C. Fisher)投资了超过一百万,将这样的太空笔做了出来。这支笔保留了一般圆珠笔的设计,将装油墨的墨水管改成了全封闭的结构,并且在里面填入不易燃烧的氮气来增加墨水管里的压力,这样,即使没有重力,墨水管里的油墨也会被推向笔尖的碳化钨圆珠,持续写出字来。
费雪还采用了一种特别的油墨,平时保持凝胶状,直到笔尖圆珠滚动,才会变成液态,这样就不用担心油墨在空气中挥发,污染太空舱里的空气。
最终,这支太空圆珠笔可以在非常极端的温度(-46~205℃)下,甚至是在水中,上下颠倒地拿着书写,可以适应太空人们的任何工作情景。
这款太空笔一直沿用至今,美国、俄罗斯和中国的太空人都在使用。其中用到的技术,很多后来还被应用到了民用的圆珠笔之中。某种程度上,我们每个人都在用着「rocket science」。

03· 传承发明家精神 ·

从上面两个故事可以看出,自诞生以来,圆珠笔就和发明家有分不开的联系。在比罗曾经居住和长眠的阿根廷,便把他的生日929日,设定为阿根廷的发明家日(Inventors' Day)。
而在比罗的故乡匈牙利,则有另一家文具企业 ICO继承了他不断创新的发明家精神。
这家如今匈牙利乃至中东欧地区最大的书写工具和办公用品制造商起源于1951年,由18位制作文具与钢笔的手工业者在布达佩斯第五区的 Kálmán 街创办的「书写工具生产者公司」( Writing Instrument Producers' Cooperative)。
初时,这家公司只从事修理钢笔的业务,直到六七十年代才通过自己制造、合资等方式逐渐介入书写工具和办公用品的生产,逐渐定下了ICO 这个品牌名。
而这家公司最为人所知的发明,也正是和圆珠笔有关。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圆珠笔已经成为人们最主流的书写工具。当时流行的款式主要有两种,一种走高端商务路线,像比罗笔那样,以金属材质,追随钢笔设计的款式。
而另一种,则是 BiC为代表的「大众脸」, 价廉实用。
BiC 的「水晶圆珠笔」(Crystal)
作为后来者,ICO并没有重复前人,而是独辟蹊径,在1970年推出了70系列撞色风格圆珠笔。以中间的金属部件为界,上下采用不同颜色的塑料笔杆。
此外,ICO也活用了不同材质的特性,塑料的笔杆让手指可以更好地抓稳笔身,而正好落在虎口位置的金属部件,则起到了平衡笔的配重的作用,让较短的笔身写起来也不会别扭。
还有70系列最大的特征:笔夹上的斜切四角柱形红色按键。要弹出笔芯时就按压笔尾端的按钮,而要把笔芯弹回笔内,则需要按笔夹上这个长条形的红色按键。
明艳的配色、更符合书写习惯的设计,可能还有无心插柳的减压功效,让当时见惯了沉稳的金属色和透明塑料的消费者眼前一亮,也让这个系列瞬间火遍欧洲。
火到什么程度呢?火到,因为匈牙利当地制造业日渐萎靡,制作该笔部分零件的协力工厂纷纷关厂或转型导致该笔款停产四十几年之后,ICO 又再次复刻了这款笔,更名为 Retro 70,几乎没有改动过笔的设计,这次,它热卖到了全世界。
ICO 为 Retro 70 系列制作的复古风海报让人觉得那个年轻创造力大爆炸的年代从未远去
禾希有物也把这款个性严肃活泼富有发明家精神的笔从东欧带到了中国。如果你喜欢书写,正在寻找一款外形独特、又能在日常生活中随拿随用的随身笔,那么ICO Retro 70 圆珠笔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有一期《老鼠什么都知道》里面说,「大家都有需要道具的时候,用来想象生活。
我觉得,想象自己带一样东西在身边,譬如说一支曾经跟随过记者走访各地、跟随过太空人遨游宇宙、或是跟随过人们踏遍70年代各种思潮和创意爆棚的欧洲的圆珠笔,用它来记录我被当下触动而产生的想法,分享给周围的人,也许会是比单单在手机屏幕上每天刷扁平的资讯更有意思的生活。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举报/反馈

禾希有物HOHIILIFE

104获赞 45粉丝
传递好设计、好商品和好品牌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