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家山堰塞湖一角(资料图)
下图 堰塞湖跨湖大桥(绵阳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蒲滔 摄)
绵阳新闻网讯 涪江在北川境内,有条重要支流叫湔江,从西北向东南出北川,在江油青莲镇注入涪江。白草河与青片河在禹里场西汇合始称湔江,古称石泉河,其下游又称通口河。湔江占北川县内流域面积90%左右,河流年平均径流总量的80%左右。
湔江
见证历史烽烟
北川是大禹故里,据我市大禹文化研究者李德书介绍,在湔江上游支流青片河和白草河两岸生活着的羌族,史称“白草羌”。“白草”这个名称宋代开始使用,就是今平武县西南部和北川都坝河流域、湔江中游,以及苏宝河流域的部分地区。
到了明代,白草羌演变为白草番地,所指范围扩大到湔江上游青片河、白草河流域。《明史·四川土司传》有关白草羌这样描述:“东路生羌,白草最强,又与松潘黄毛鞑相通。白草者,唐吐蕃赞普遗种,部族素强,恃其险阻,往往剽夺为患。”
据《明史》《石泉县志》《薛氏宗谱》等文献中记载:从宣德初年(1426)年至嘉庆二十五年(1546)发生骚乱达十八次之多。在1543年开始的“白草番乱”长达三年,蜀中名将何卿(时任松潘都督指挥史)于1546年12月在今小坝走马岭大败白草羌,彻底控制白草河上游地区,此后白草羌归由土司制度管辖。到明代中期18寨已发展到28寨,1652年清军入主石泉,半个世纪后,土司制度被罢黜,28寨也改称“石泉番寨”,到清代中期发展为59寨。奔腾不息湔江水,孜孜不倦地流淌,见证了历史岁月中大山深处的战火烽烟……
5·12”大地震
唐家山堵湔江成堰塞湖
唐家山堰塞湖全景(资料图)
“5·12”地震前,北川漩坪苦竹坝电站的湔江水幽碧如玉。2008年“5·12”地震,让北川老县城上游约5公里处的唐家山山体滑坡形成了堰塞湖。当时,唐家山这座1000多米高的巍巍大山,从山顶开始崩裂,山体被削去一半,巨石与泥沙像瀑布一样狂泄而下落入湔江河道后,形成一座长800多米、宽600多米、体积约为2037万立方米的堆积坝体,堵塞奔流而下的湔江河道形成堰塞湖。淹没了北川曲山镇和漩坪乡、禹里乡10余个行政村,最高蓄水位743.10米,库容量达3亿立方米,严重威胁着下游江油、绵阳城区一百多万人口的生命财产安全。
2008年5月14日,武警水电部队指挥部火速从广西、江西、湖北等8个省区抽调水文、地质、爆破、测量等工种的46名专家和1000多名官兵以及150多台(套)大型施工机械设备向北川地震灾区集结。5月16日起,相关部门开始连续组织了六次对唐家山堰塞湖的勘探,专家云集,研究北川县唐家山堰塞体处置方案。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国家水利部组织紧急抢险,唐家山堰塞湖于2008年6月10日成功泄洪。
2008年5月,漩坪场被唐家山堰塞湖淹没(2009年4月拍摄)
地震后,禹里乡、漩坪乡、曲山镇共有1.5万余人安置在唐家山堰塞湖周边及下游河道沿线。北川耗时数年凿穿悬崖修建的公路被唐家山堰塞湖完全淹没。北川交通部门及时开通航运,在唐家山堰塞湖坝体右岸,以及漩坪、禹里等处设置码头,解决关内群众出行和重建建材运输的难题。直到2016年,北川漩坪乡椿芽渡改桥项目完工,北川才结束了渡口乘船的历史。
2009年6月以来,唐家山堰塞湖先后实施了一系列地灾治理工程项目,有效处置了一系列险情。10余年来,至今已完成了北川老县城周边多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实施完成了几十座拦沙坝、散流坝、谷坊坝,修建了数公里长的导流堤、防护墙、排洪沟。完成了唐家山堰塞湖泄流槽淤积体整治、泄洪洞工程、北川禹里乡治城防洪堤工程、北川老县城防洪堤、泄洪洞等多处水利工程。对北川老县城3.65公里河道进行了疏浚处理,共计清运砂石300万余方。经过治理,唐家山堰塞湖目前水位高程为698m,常年库容量约2000万m3。目前正在进行堰塞湖综合开发利用的工作。
从篾索桥到跨湖大桥
湔江告别溜索时代
1910年8月12日 北川漩坪索桥上的男子
北川境内水系发达,溪流密布,形成了以湔江为干流的树枝状水系,百姓出行曾经历过漫长的索桥甚至“溜索”时代。
据北川文史专家赵兴武介绍,漩坪场设于清乾隆元年的1736年,位于绵茂干道上,距上游的北川古县城禹里和下游的北川老县城曲山场,都是约20里。漩坪场镇附近人口较多,湔江对面的白坭乡乃至部分都坝乡民,都选择在这里赶场,当年很热闹。
1910年8月12日 漩坪乡索桥
1935年4月中旬,红四方面军为策应中央红军北上,从江油向北川方向进军,国民党军队遭红军先遣队重创后逃向漩坪,过桥后烧毁了漩坪篾索桥。红军到达漩坪对岸后沿湔江左岸直趋禹里。5月2日,红军在当地群众的支援下,用木门、木板扎成简易木筏,渡过湔江。很快,红军部队占领了漩坪场,组织当地民工迅速修复了篾索桥,后续大部队从漩坪渡过湔江,顺大路向禹里方向进军。1962年,漩坪篾索桥被钢丝绳桥取代,1984年,钢丝绳桥又被公路桥取代。
位于唐家山堰塞湖下端的临时码头(2009年12月拍摄)。
2008年5月12日大地震后,漩坪场被唐家山堰塞湖淹没。2018年9月1日,北川曲山镇楼房坪村唐家山堰塞湖跨湖大桥工程完成,自此,北川告别索桥时代。大桥建成后,缩短周边漩坪乡、白坭乡、曲山镇的3万余名山区群众的出行时间,到北川新县城最多可节约两个小时。
修建中的跨湖大桥
据北川交通运输局职工宋国梁介绍,自2015年起,北川先后实施了湔江河上的坝底乡小岭村桥、都坝乡油坊村桥、墩上乡金山村桥、曲山镇的小楠村桥、云里村桥、治新村桥等9座“溜索改桥”项目工程,桥梁立项总长840.4米,引道总长48公里,解决了10余个乡镇、10多万群众出行难问题,同步带动山区产业发展、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绵阳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田明霞
举报/反馈

今日速讯

12.9万获赞 2.2万粉丝
捕捉社会热点,传递精彩信息。
本地资讯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