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2年创刊的《启蒙画报》是近代北京的第一份画报。作为一份关注儿童教育及命运的报刊,《启蒙画报》以其“教材”性质的定位,拥有数量众多的儿童读者,其对于晚清“蒙学”的倡导,童智的启迪以及新儿童形象的塑造,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何为“启蒙”?康德认为“启蒙”就是人脱离加诸于自身的不成熟,而不成熟便是指不经别人引导就无法运用自己理智的状态,所以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
不同于18世纪以反对宗教神权思想、崇尚“理性主义”为追求的欧洲启蒙浪潮,晚清“启蒙运动”首要目标则是基于救亡图存的现实考量,表现出知识分子对塑造“新国民”的迫切愿望,整体上依附于近代中国民族国家构建的实践历程,是一场大范围的文化、思想和社会运动。
在晚清各色“变法”主张中,办报是一项重要内容。通民隐、传新知、启民智、开风气是晚清报刊所发挥的社会作用。
1902年6月,彭翼仲于北京创办《启蒙画报》,以识字不多的“孺童”为主要读者群体,采用图像叙事的手段,直观生动地为儿童传递知识,兼具启蒙与娱乐双重功用。
《启蒙画报》是近代北京最早的画报,彭翼仲任主笔,精益求精,自办印字机器印刷,同仁皆感慨叹其“所谓童蒙求我教育改良诚非虚语也”。
在晚清特定的时空中,将“启蒙”理解为“国民常识”的普及更为得体。《启蒙画报》作为一种面向儿童的准教材,参酌中西课程,除了“修身“之外,其主要内容则是以“格致、地舆、算数、动植“诸学为主的科学常识,历史掌故、奇闻轶事则居其次。
《启蒙画报》提倡“寓教于乐“,反对“困溺诗书“,娱乐与学问相勾连,将枯燥无味的学习,转变成其乐无穷的游戏。从游戏中获取的学问,使儿童更易牢记、理解这些新的现代知识和科学理念。《启蒙画报》试图将“国民常识“播植于儿童群体,勾勒出以塑造“中国新儿童“为目标的晚清蒙学思潮的实践轨迹。
*节选自宋永林《北京近代第一份画报-《启蒙画报》探微
中泰德信是一家秉持“挖掘和保持人类记忆"为宗旨的档案管理公司,为客户提供全方位、一站式的档案服务。
举报/反馈

中泰德信

57获赞 15粉丝
档案信息整体方案解决商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