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浮生六记》,我认识了可爱、可怜又可叹的陈芸。可爱,是因为她恪守妇道之余,有着孩子般的天真;可怜,是因为她颠簸的婚后生活和坎坷的人生际遇;可叹,是因为她与丈夫中途分离的遗憾令人唏嘘不已。
二十三年的婚姻,弹指一挥间,匆匆了结。陈芸既没有等到女儿青君出嫁的那天,也没有看到儿子逢森长大成人。最令人感慨的,莫过于夫妇俩迫于无奈于五更时分奔走他乡的凄惨场面。青君啜泣不止,逢森失声痛哭:“噫,我母不归矣!”不曾想竟一语成谶,此次离别却是儿女与母亲的天人永别!
婚姻里,沈复是深情的。回煞那天,他顾不得“回煞犯煞,不利生人”的劝告,坐在一切复归原样的卧房里,等待妻子魂魄的归来。乡人叹服沈复的胆量,其实不过是他自己所说的痴情而已。
因为痴情,所以才不管不顾。此情此景使我想起了明代文学家归有光在《项脊轩志》末尾写的一句话:“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每每读来,不禁潸然落泪。
一样的深情,一样的物是人非,念念不忘。“自古多情空余恨,此恨绵绵无绝期”,放在此处,再适合不过。
“其生若浮,其死若休”
何为“浮生”?按照《庄子》的解读,虚空不定,任意漂浮的人生为“浮生”。一旦漂浮不再,回归静止不动的状态,便是浮生的终结和死亡的降临。因此,生命在于运动,确乎有它存在的道理。
然而,李白又说:“浮生若梦”。梦,虚无缥缈,亦真亦幻,短促而回味无穷。梦幻灭之时,便是浮生结束之时。梦与醒间,只一念之隔;生与死间,也只一念之差。如梦的浮生短暂如斯,得到的欢乐又有多少呢?“诗酒趁年华”是苏轼跨越时空对李白的回答:既然浮生如梦,就应该趁年华尚在,及时行乐啊!
其实,苏轼是认同“浮生若梦”这一说法的。“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不就是“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另一种阐释吗?在东坡“事如春梦了无痕”的感召下,才有了沈复的《浮生六记》。
关于“浮生”,季羡林先生也有独到的见解:“‘浮生’,不只是说生命的短促,更是指着生命不系于任何庞然重物。生命处于自在自为的状态。自由的渺小,渺小的自由,却昭示了生命本质上的尊严。”
它像极了沈复笔下的“浮生”。沈复与芸相知相守的二十三年,虽日日为衣食奔波,但他并没有流连于尘世的浮华,为财富所羁绊。
寄寓在萧爽楼的那段日子,读书人的贫寒未能搅扰夫妇二人有滋有味的生活。沈复呼朋引伴在家中品诗论画,煮酒烹茶。芸则拔钗沽酒,为热闹的聚会尽绵薄之力。油菜花开时,大家经芸的精心策划,既饱览了春日美景,又吃到了温酒热茶,及至酩酊大醉,杯盘狼藉。游人羡慕不已,他们却乐在其中,神往陶然。
沈复和芸寄居在萧爽楼一年半的时光,虽清贫,但却有应对清贫的方法。饮食起居上的“就事论事”便是其中一例。沈复似乎并不热衷于功名利禄。他曾和友人顾金鉴去寻访隐居之地;在绩溪做幕僚时因为不满于官场的污秽而决心改行另谋生计;父亲稼夫公逝世后,他也没有与弟弟启堂争夺家产,而是两手空空地赶去吊唁,又两手空空地辞别离开。
财富对于沈复,或许只是养家糊口、维持生活的凭靠。富贵,固然好;贫穷,他也有应付贫穷的活法。沈复用实际行动向我们展现了生命不为重物所累的自在自为。
“浮生”只因一个“浮”字,使生命短暂而急促,不得不匆匆地来,又匆匆地去。沈复与芸,纵然缱绻情深,琴瑟和鸣,终未能白头偕老,牵手走完一生。芸的中途离去,不但是她浮生的终结,也是沈复梦醒的开始。几年后,石琢堂赠沈复一小妾,沈复得以再度重温春梦,“从此扰扰攘攘,又不知梦醒何时耳。”
沈复的“浮生”,虽没有史诗般的轰轰烈烈,英雄般的海誓山盟,帝王将相般的惊心动魄,却有着其甜如蜜的相濡以沫,甘于清贫的苦中作乐,小桥流水的平淡无波。芸的离世,使他平静的水面忽而泛起一圈涟漪。可是,待涟漪散去,与河水融为一体,沈复的人生又一次似浮萍那般,随着流水,飘向未知的远方。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浮生六记》作为自传体散文,创作于1808年,当时沈复46岁,距芸逝世已5年之遥。
时间能冲淡一切,使曾经深刻的事情变得不再那么深刻,而是教你以淡然的心态面对它。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以前因为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就和朋友或是吵架,或是冷战,或是解除朋友关系,另觅“新欢”。但是,过段时间或者若干年后再次审视这段插曲,会觉得难以理解,为什么当时那样做,真不至于,如果换一种解决方式就好了。
此时,你是以旁观者的身份看待往事的。它与自己已无任何利害关系,所以能够离开当事人的位子冷静、理性地给予分析与评判。
再如,还记得高中的那些年吗?每天课时不断,习题不断,考试不断。数学课之后是语文课,语文课之后是英语课,英语课之后的体育课又被英语老师占了去。想单独钻研一门功课的时间都没有。周考过后是月考,月考过后是期中、期末考,临近高考之际是各种模拟考。
高中生涯可用一个“惨”字形容。那种水深火热的感觉,经历过的人才深有体会。然而,上了大学或参加工作后,再来回味曾经的高中,是不是满满的充实感,甚至有些怀念了呢?网上有一句“最好的大学在高三学生的眼中,最美好的高三在大学生的眼中”便是对此完美的诠释。
这种“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用美学家朱光潜的话说是“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作为一个观赏者,自然难以体会尝受者的酸甜苦辣。
艺术的创作,亦是如此。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与实际人生有着一定的距离。尽管艺术受艺术家主观情感的制约,但是在进行艺术创作时,艺术家须摆脱主观的束缚,从客观角度审度和创造艺术,也就是艺术要与实际生活保持相当的距离。
《浮生六记》虽是一部自传体散文,沈复在创作时,却是退出主观的席位,以客观的观赏者角色来追忆和叙述往昔岁月的悲欢离合的。依据朱光潜先生的看法,画面给人以形相的直觉,是美感的经验。沈复与芸在萧爽楼时的谈笑风生和诗酒花茶,是自在自为的生活,诗意的生活,也是画面感强的生活。一幅幅往昔生活的画面经由沈复的艺术创造而付诸笔端,跃然纸上。因此,沈复的《浮生六记》有着艺术的美感,是艺术美的创造。
所谓“距离产生美”,艺术创作需要与实际生活保持距离,才能呈现出艺术之美。沈复的《浮生六记》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具体再现,也是经由“事如春梦了无痕”的启发,未免辜彼苍之厚而流于笔尖的传世佳作,从中我们既认识了贤妻良母兼可爱女子的芸,也了解了沈复的“浮生”。
举报/反馈

文字的二三事

7602获赞 5751粉丝
零落的随想,零碎的片段,零星的文字二三事
星问答计划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