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世界,世界看你,宏观看世界。你知道吗?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在贵州境内都有哪些建筑颇具少数民族特色呢?这里的建筑形式多样,而且大都属于我国古代建筑遗产。
水族木楼,水族居住的房屋多是松杉木建造,用瓦片或杉木皮覆盖,这种住房建筑属于古代百越人的“干栏”式构造,是我国古代建筑遗产的一部分。
木楼为穿斗式结构,在柱与柱之间用穿枋组成网络。特别是上层屋架柱脚扣枋为鱼尾式的斗角衔接,是水族木工在干栏建筑中最出色的创造。柱脚扣枋的这种鱼尾式“斗角”结构,牢牢固定每根柱子的方位。顶上再用檩子卡住各排柱头和瓜头,各部衔接处都是齿榫铆紧,使建筑物整体性强,十分稳固。下层的抵柱和横梁与上层排架必须对应,俗称“柱顶柱”,这使木材抗压的性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木楼多用本地出产的松木和杉木圆木搭建骨架,重檐歇山式的屋顶,斗拱飞檐,覆以青瓦。墙壁和楼板,则用松木板抑或杉木板依次镶接而成,内外都不上漆,或只上点清漆,保留着木材的原色。
仡佬“干栏”,仡佬族是贵州高原上最为古老的一个民族,有人认为它是“古夜郎”的后裔。仡佬族大多住在山区。民谚说:“高山苗,水仲家,仡佬住在岩旮旯。”
仡佬族先民的民居形式,以“干栏”为特色。1949年以前,贫苦的仡佬族有住岩洞的,有在树上搭棚巢居的,还有用小树树编成三角形的“千脚棚”,以及把“千脚棚”架在矮小土墙上的“塌塌房”。
一般仡佬族的住房,有木结构的“穿斗房”,有石结构的石板房,还有茅草房。穿斗房以木作梁架,厚木板装镶作壁。石板房用石筑墙体,薄石板盖屋顶。茅草房多以板筑泥墙,屋顶盖茅草;也有的木构架梁柱,用竹编为骨,外面涂泥做墙,屋顶盖茅草为房。
彝族的“土掌房”,多为平房,不过也有建成两层甚至三层的。它与藏式石楼有些相似,房屋厚实,房顶筑成平台作为晒场使用。不同的是,土掌房多建于斜坡上。
土掌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朝。为适应云南一带的气候和山地特点,彝族先民便在这里以泥土为墙、木头为顶,再在屋顶铺上柴草、松针等,建成了土掌房。这样的房屋冬暖夏凉,且有着良好的隔热和防火性能。
苗族吊脚楼,苗族大多居住在高寒山区,山高坡陡,开挖地基极不容易,加上天气阴雨多变,潮湿多雾,砖屋底层地气很重,不宜起居。因而,苗族历来依山傍水,构筑一种通风性能好的干爽的木楼,叫“吊脚楼”苗族的吊脚楼通常建造在斜坡上,分两层或三层。最上层很矮,只放粮食不住人。楼下堆放杂物或作牲口圈。两层者则不盖顶层。一般以竹编糊泥作墙,以草盖顶。现多以改为瓦顶。
贵州安顺布依族石板房,在贵州安顺地区境内,布依族典型的村寨之内,当地人因地制宜,开山取石,用石材建造居住房屋。
他们在石材开采之后,把石材运到建房的地点堆积,待机筑房。当地石山特别多,他们采取石块、石片等材料来筑房,用石板件来做柱子、横梁,用石块与石片细致地砌成墙壁。用石材来做窗台、大小台阶、大小过梁等等。
布依族与石头有密切的关联,家家都离不开石头,也可以说是与石头结缘的民族,从房到墙垣,从桌椅到用具,都以石头为主要材料。
贵州侗族风雨桥,贵州侗族风雨桥又称花桥,是侗族建筑中最具特色的民间建筑之一,它与侗族大歌、鼓楼并称为“侗家三宝”。 风雨桥是方便行人过往歇脚,也是侗族人迎宾送客、聊天娱乐的重要场所。
侗家人说:“鼓楼通天,花桥接地”。仔细看看一个个侗寨的整体布局,你会发现,他们的寨子就是一条“龙”,是鼓楼和风雨桥,把小小的侗寨与大千世界与宇宙万物接通,联为一体的。这就是侗家人心中“龙”的意象。关注我,带你看遍全世界。
举报/反馈

宏观看世界

984获赞 107粉丝
人生处处是风景,只要肯发现。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