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提到瑞典,大家第一印象是其奉行中立政策,那么外部武力入侵就是第一要务,作为一个富裕的欧洲小国,瑞典维持着一支数量不多但战力精悍的皇家海军,而其中的绝对主力就是本文的主角——“维斯比”级隐身护卫舰(也有称之为巡逻艇)。2000年9月,“维斯比”级隐身护卫舰首舰“维斯比”号下水,至今已经近20年了,在当年,该级舰以科幻的外型引起很多关注,它是当时世界舰艇隐身技术的集大成者,后世出现的所有隐身战舰,或多或少都参考了它的设计特点,称之为“隐身战舰的先驱”并不为过。本文将详细给大家介绍该级舰,尤其是在隐身设计上、模块化上的鲜明特点。
“维斯比”级5号舰“卡尔斯塔德”号美照
(评价该级舰,请以20年前的技术水平和眼光去看)
“维斯比”级隐身护卫舰基本参数
满载排水量:620吨
长:72米
宽:10.4米
动力系统:4台TF50A燃气轮机;2台MTU 16V N90柴油机;2套卡梅瓦125型喷水推进装置。
最高航速:35节
武器配置:1门博福斯57mm隐身舰炮;8部萨博RBS 15 MKⅡ反舰导弹发射装置;4部400mm鱼雷发射管;1架阿古斯塔A109M反潜直升机。
“维斯比”级装备的57mm隐身舰炮
鲜明的隐身设计
在西方种种海盗传说中,海盗“鬼船”神出鬼没,经常出其不意地出现在世界各大海域。“维斯比”级的隐身性能,可与海盗“鬼船”相提并论。
现代战舰隐身技术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雷达隐身技术、红外隐身技术、磁场隐身技术等。在上述这些方面,“维斯比”级可以说做到了极致。其采取各种先进措施,减少舰艇雷达散射截面积,降低红外辐射、舰艇噪音和可见光信号,消除舰体磁场和电子设备的电磁辐射。
该级舰整体呈光滑的流线型结构,舰体各部位均由不规则的倾斜多面体组成,各个相交的棱角均采用平滑过渡。这种设计使其雷达隐身性能卓越。经测试,瑞典军方宣称,其首舰“维斯比”号的雷达反射截面积比1艘渔船还小(虽然“维斯比”级比一艘渔船也没大多少),在平静的海面上,该舰能被探测到的距离为22千米。在有风浪的海面上,此距离减为13千米。如果再采用雷达干扰技术,该舰被探测到的距离,还将缩小1倍。
“维斯比”号反舰导弹发射器舱盖打开的情景。
除了平顺圆滑的锥形塔台中有1门博福斯57mm隐身火炮外,“维斯比”级的甲板上几乎看不到任何多余设施。各种天线和电子设备都被封装在塔台内部,烟雾及热排气管输出段也都设计在接近水面的部位以减少热辐射。同时,“维斯比”级使用了玻璃纤维强化树脂材料为主要建造材料,具有重量轻、韧性与耐冲击能力出色、维护成本低、电磁信号低等优点,为新型隐身材料在军舰上的应用,开辟了道路。
近二十年来来,战舰隐身技术在许多方面有了新发展,特别是在舰艇的外形设计方面。目前,隐身战舰通常在整体外形、上层建筑形状、局部结构形式、甲板及舷外突出物形状等方面进行优化设计,避免出现边缘、棱角、尖端等垂直相交面,从而有效降低雷达波反射的截面积。
“维斯比”级干净整洁的外型,隐身性能出众
不仅在雷达隐身方面,目前各国在红外隐身、声隐身、磁场隐身等方面都在进行积极探索。先说舰艇隐身材料,其正朝着纳米化、复合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新材料不仅要“薄、宽、轻、强”,还要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性和可维护性。
一些新概念隐身技术的出现,为未来全隐身舰艇设计提供了新思路。比如,等离子体隐身技术,其原理是:利用等离子发生器等装置在舰体表面形成一个等离子气体包膜,当雷达波碰到等离子体包膜时会被吸收或者折射,从而大大减小雷达回波的能量;还有仿生技术,也是近年来隐身技术研究的新方向。例如,研究人员发现,海鸥与燕八哥形体大小相近,但海鸥的雷达发射截面比燕八哥的大数百倍。通过研究这类现象,技术开发人员正探索新的隐身技术。而引领隐身潮流并使之成为舰艇“标配”的,正是“维斯比”级。
“海影”号隐身试验舰就是参考了仿生技术
模块化主导多功能
模块化造船思想,并不是“维斯比”级首创,但它却是将模块化应用于小型隐身舰艇的突出代表。按照传统的舰船建造程序,首先要根据作战要求确定性能指标,以此决定武器装备,再确定舰艇设计。舰体和作战系统之间是一种递进的因果关系,如同建造大楼,先根据用途确定其设计方案。这意味着一艘新战舰的研制时间会需要很多年。按照这种思路建造的舰艇,只能安装固定的作战装备。若需要更换装备以适应多种任务,就必须重新设计舰体,改装成本十分高昂
建造中的“维斯比”级5号舰
模块化设计正好解决这些问题。它是将舰体视为一个标准化平台,将舰载装备划分为若干系统,把功能相关的系统做成一个功能模块。舰体如同计算机,而不同的功能模块则如同各种应用程序,用户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在计算机上运行不同的程序软件。舰体和作战系统能同时平行建造,甚至还可以先建造舰体,再设计武器,最后同时安装。这样不仅大大缩短了建造周期、降低了成本,还可随时更新武器装备,在相同的舰艇平台上,根据作战需要灵活配备不同的武器。德国著名的MEKO系列护卫舰,就是采用模块化开放式体系结构建造大中型舰艇的经典实例。
“维斯比”级舰炮开火,射速很快
采用模块化设计的舰体平台能够灵活更新其功能模块,好处不言而喻。不过,由于不少武器设备模块尺寸较大,并不适合小型舰艇。丹麦的SF300型“飞鱼”多用途艇,就受尺寸所限。为保证小小的“维斯比”级具有反潜、反舰、防空等多样化作战功能,其在设计之初就将舰体平台也变为“模块”,成功地将模块化思想由“大舰”转到“小舰”,开创了在小型隐身舰艇上综合应用模块化的先河。“维斯比”级出现后,世界各造舰强国纷纷开始尝试以模块化建造隐身潜艇。比如:美国的DDG2000“朱姆沃尔特”驱逐舰。从这种意义上讲,“维斯比”级启发了世界隐身舰艇的建造思路。
智能化与高性能结合
美国海军认为,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近海作战增多,小型多用途舰艇或将大行其道。他们认为,新的小型舰艇,航速将是现有舰船的2-3倍,更具机动性和隐蔽性。同时,由于不少国家防务经费减少,大型水面舰艇的建造数量纷纷削减,功能多样的轻型护卫舰因此成为首选。它们不仅适合近海防御,远洋攻击能力也十分可观。依此观点,“维斯比”级走在了时代前面。
美国的濒海战斗舰就是近海作战思想的产物
为了在“维斯比”级的有限空间内集成更多的功能模块,瑞典设计人员非常重视武器系统和操作控制系统的智能化。“维斯比”级采用先进的CI系统,其核心是由萨伯技术公司生产的9LVCETRS作战管理系统。该系统是一种实时、模块化的开放式系统。其作战信息平台上设了12个多功能操作台,采用商用Windows NT操作系统,不仅节省了人员的训练时间,还为未来软件、技术升级和新武器配置预留了空间。“维斯比”级装备的 CEROS 200雷达和光学火控系统,也被整合到此战斗管理系统中。这不仅能节省空间,缩短武器操控的反应能力,还能减少人员编制(维斯比级舰员仅有43人),从而增大舰员的活动空间,提高生活质量,同时减少舰艇的维护费用。
“维斯比”级护卫舰结构图
除了智能化程度高以外,高速机动灵活也是“维斯比”级的突出特点。该级舰最大航速可达35节。为兼顾机动性和经济性,维斯比级采用柴一燃交替动力装置,高速航行时使用4台TF50A型燃气轮机,低速巡航时则使用2台MTU 16V N90型柴油机。其推进系统并未使用螺旋桨,而是新颖的喷水系统。这既大大提高了机动性,又能减少高速航行时的油耗。
高速航行的“维斯比”级
“维斯比”级装备瑞典生产的8枚RBS 15 MkⅡ型反舰导弹。该弹最大射程150千米,飞行速度0.8马赫,可掠海飞行。此外,维斯比级舰上留有安装中程舰对空导弹的空间。该级舰装备的1门57mm博福斯隐身舰炮,能发射可编程的“智能”炮弹,射速高达220发/分。还装备4具400毫米鱼雷管和2座6联装127毫米反潜火箭发射装置,武器配置完全能满足近海防务的需要。
TP45型鱼雷发射瞬间
瑕不掩瑜
当然,世上没有完美的武器。诞生在近二十年前的“维斯比”级,纵然还属精锐武备,但仍有瑕疵。近年来,随着雷达探测技术的进步和空中预警机功能的发展,采用传统隐身外形的“维斯比”级的隐身效果有所降低。另外,该舰吨位小且无机库,只能搭载轻型直升机,且直升机停留在甲板上时,战舰整体隐身效果几乎荡然无存。
“维斯比”侧后视角,没有机库,毕竟它的排水量只有640吨
同时,该级舰应用诸多当时的高新技术,性能并不稳定。其经历的系统测试较多,影响了服役时间。首舰服役后的近二十年间,区区640吨的“维斯比”级,只建造了5艘(第6艘舰被取消)。3号舰“哈诺桑德”号于2004年下水,2006年才交付瑞典海军。第5艘“卡尔斯塔德”号更是是2007年才交付。
另外,该级舰的多用途性,在使用中也不明显。其首批舰主要用于近海扫雷、反潜,第2批舰则主要用于反舰。理论上舰艇功能可随时转换,但由于作战任务很少,功能几乎被“锁死”,并未经常“变身”。
不过,瑕不掩瑜。毋庸置疑的是,“维斯比”已成为模块化隐身舰艇的里程碑。后来各国发展的隐身战舰都或多或少的参照了该级舰,呈现出如下的发展方向:
第一,采用多种隐身技术逐步实现全隐身化。
第二,通过模块化设计实现多功能化,造价低廉,性价比高。
第三,采取混合动力,设计最大航速基本都在30节以上。
第四,通过智能化系统,充分发挥隐身,灵活、速度快的特征。
“维斯比”引领了隐形战舰的发展潮流
而这些发展方向,都是由二十年前的“维斯比”级隐身护卫舰所引领世界潮流!
举报/反馈

冬雨AK

3.4万获赞 1106粉丝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