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一聊晚清时期的京剧老生“三鼎甲”之一的孙菊仙。
老生前辈艺人孙菊仙 孙菊仙,天津人(1841年-1931年),京剧老生前辈艺人。原名濂,号宝臣,又名学年,外号:孙一啰、老乡亲。他与谭鑫培、汪桂芬都是京剧鼻祖程长庚的徒弟,三人中,孙的年纪最大但却活得最久。
这位孙先生并不是科班出身,是票友下海,他早年行武,由于酷爱皮黄,30多岁以后就直接下海唱了戏。身上不行,缺乏幼功,念白也不好听,唯有唱功了得。他唱老生学程长庚,嗓音高亢嘹亮,唱法上也很高明,继承了大老板的许多好玩意儿,并且还有发展。他的唱,淳朴苍劲,朴实无华,但却耐人寻味,他学大老板极有心得,气息运用尤其精妙,他的唱吞放自如,多是以气行腔,即有继承,又有发展,被当时的人们称作“孙派”。
京剧鼻祖程长庚 然而这位老先生,也有他的缺点,缺点之一,就是唱念喜欢偷工减料,遇到他不太高兴的时候,会省略很多唱词,大段的唱腔,他能几分钟就完事。
人们也知道他这个习惯,所以,有时候,想听他唱还得用激将法,据说当时那个复辟的辫帅张勋,就来了这么一手,有一次堂会,老孙头开始就不太卖力气,张勋就把老孙叫下来,然后,当着众人的面把他挖苦了一番,结果,孙老头又羞又恼,还不能发作,于是憋着一口气,重新登台以后,唱念满宫满调,做表也极其卖力气,居然精彩纷呈,底下人暗暗给张勋挑大拇指,张辫帅也得意洋洋。
辫帅张勋 孙老在全盛时期,做事往往不知道收敛,从而也引起过许多麻烦。旧《申报》1882年9月16日,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文章题目是《优伶相妒》原文如下:
名优孙菊仙由沪回都,在前门外打磨厂演唱。该园观剧之人一时骤集,车马盈户外,孙亦自鸣得意。而福寿堂所演,乃嵩祝成班。管领该班者为奄人庞姓。庞见孙声价顿高,遂重孙而轻视诸脚色,思欲裁减数人。内有著名武旦一阵风者,心颇不平,于七月十八日午后到园寻衅,向庞姓争闹,辱骂不已,继以老拳。台上正演《一捧雪》,孙方描摹穆(莫)成忠义,忽闻后台喧闹,戏遂中止。观剧者各自惊疑,旋又见诸伶一拥上台,将台帘台幔一齐扯碎,人声鼎沸,观剧者俱败兴散去。次日该园乃闭门未演云。
被砸的戏台 看内容不难发现,这件由于艺人之间的妒忌引起的打斗事件,和这位孙先生是有关系的。
先说的是孙菊仙从上海返回北京以后,声望更加旺盛,在前门外打磨厂唱戏,竟然造成盛满盈门,人潮涌动的局面,这家伙,这上海去了一趟真够本,不但钱挣到手了,而且,身上镀的金,闪闪放光!
文章写道,老孙头得意洋洋,飘的不行!
人不知道收敛,往往会出头的椽子先烂,别人会妒忌啊,结果又因为班主庞太监的偏心眼,引起其他伶人的不满,继而引起争斗,随即两方面大打出手,发生了打架斗殴事件,把戏台也砸了戏也给搅合的唱不下去了。
当时京剧老生,虽然说是三足鼎立,但谭鑫培声望日隆。艺术上孙菊仙对谭大王也是颇不服气,常有微词,他就时常对人说:“老谭有什么了不起,不过是投机取巧,你们有好嗓子的何必去学他!”,但多数时候,别人也只是笑笑,不和他争辩。因为那时候,学谭鑫培唱腔的几乎成了风气,老谭的威望如日中天,孙菊仙心里不忿也无可奈何。
京剧前辈谭鑫培、王瑶卿演《汾河湾》 有些票友知道他的心思,为了让他在台上卖力气,就故意在他面前,夸老谭的玩意儿好,别人不行。有一次票友聚会,有人又这样说,其实是激他,知道老头性子比较散漫但很骄傲,非这样,不能听到好腔,结果老孙听见,立刻像抽了大烟一样,那天特别卖力气,众人私下高兴,皆大欢喜。
到了老年,孙菊仙这种散漫的性格越来越厉害,竟然发展到“无组织无纪律”的地步,有一次演《李陵碑》,他唱着唱着觉得不过瘾,于是摘了胡子,站在台上慷慨激昂地发表了一通演说,说的唾沫星子横飞,台底下知道这老头又来劲了,也不嗔怪,笑嘻嘻地听他白话,他讲完居然有人带头鼓掌叫好,老头很得意,带上胡子,示意场面继续,他接着唱。
京剧《李陵碑》 孙老头很长寿,活了90高龄,最后一次登台据说岁数已经很大了,上了台也大大咧咧的,胡琴和他的唱也不合套,胡琴拉胡琴的,他唱他的,估计是他耳朵聋了的原因吧,人们在台下也只是笑笑,对他这种自由散漫的行为早就习惯了,都很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