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人们眼里,四大发明是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不过在广东人眼中,或许「粥、粉、面、饭」,才是四大发明。广东人钟爱的竹升面、云吞面、伊面和鱼面等,无不具有本地特色,河粉、濑粉、陈村粉等粉类主食,也常常出现在老广的日常餐桌上。
竹升面
《舌尖上的中国》在第一部中也介绍过竹升面,认为它是南派传统面食的代表之一。 竹升面早在民国时期就流行于广州一带。和一般的面条制作不同,竹升面在和面后,取大毛竹,一端固定,人坐在竹子另一端,上下弹跳,利用人体自身重力反复挤压面团。这样用竹竿压出的面皮,薄薄的、很紧实,没有加碱,也能得到爽脆、弹牙、筋道的面条。这种制作工艺独特的面条,被称为“竹竿面”。广东人认为“竿”的发音不雅,而改成寓意吉利的“升”,竹升面由此得名。
炒牛河
炒牛河是广东地区的特色传统美食之一,由芽菜、河粉、牛肉等材料制作而成。在广东,早餐、午餐、晚餐、宵夜都可以吃干炒牛河。这其中一个重要的食材是河粉,它又被称为沙河粉,源自广州沙河镇。河粉的通常做法是放汤,或炒制。
炒牛河讲镬气,油多会腻,油少会焦,河粉要色味均匀,豉油太多会味太重,豉油不够味又太淡,牛肉要六成熟,原汁就会留在牛肉里面,再起镬多煮两成,就会香、滑、 爽口,当牛河上桌时,一夹起来不能有多余的油和豉油留在碟上,那样才够干身,不会腻口。
伊面
伊面全称为“伊府面”,是老广们从小吃到大的传统味道之一。相传从前有个名叫伊秉绶的文人,他经常招呼朋友来自己家吟诗作对,中途会招待客人吃饭。在一次做面的时候,厨师不慎把面掉进了沸腾的油锅里。因为柴火比较慢,再重新做菜来不及,厨师便把面条用高汤煮透后上桌招待客人,没想到却赢得了大家的交口称赞,还将这种炸过的面称为“伊府面”,寓意是在伊秉绶府上吃到的面。时至今日,大家在吃的时候为了方便,也经常简称它为“伊面”。
伊面口感软绵滑溜,有一点韧性,但又容易被咬断,和鸡蛋面爽滑的口感略有些区别。鸡蛋和面粉的香气十分浓郁,加上煮得入味的牛腩和炸酱,不知不觉,一碟捞面就全部下肚!
陈村粉
陈村粉是一道传统名菜,薄爽软滑、素净清新,每个吃过正宗陈村粉的人,大概都会被这独特口感所吸引。大约在清末民初,顺德陈村人黄但创制出一种特色米粉,声名鹊起,当地人称之“粉旦(但)”。此后,因这种米粉出自陈村镇,大家以“陈村粉”名之。
经不断创新,陈村粉的烹制方法已由传统的几种,激增至近七十种,而且风味各异。蒸着吃糯、炒着吃爽、滚着吃韧,其中,以凉拌粉、捞粉、蒸粉最佳。而在陈村粉众多的吃法中,牛腩陈村粉最为经典。
鱼面
这一碗是来自美食之乡顺德的鱼面。顺德人吃鱼的花样繁多,光是一条鲮鱼就有一百多种吃法,而顺德鱼面,就是顺德人巧思的体现:鲮鱼肉手打起胶,撒入面粉,揉成面团,鱼肉就变成了鱼面。鱼面配上鱼骨熬制成的汤,撒上一点胡椒粉,吃起来爽而柔韧、清甜鲜美。
濑粉
提起荔枝湾一带的美食,老广们势必如数家珍。西关手工濑粉,当然也是一张响当当的名片。相传旧时广州物质缺乏,于是广州人把隔夜饭风干或晒干,打磨成米粉撞成稠度适中粉浆,用漏勺把米浆“濑”进沸腾水煮,这就是西关濑粉的雏形。
西关濑粉没有米粉那样汤面分离的清清楚楚,也没有疙瘩汤那样只有糊没有面,很像北方的浆面。但是西关濑粉口感层次更丰富,濑粉更粗壮,尝起来更Q更顺滑。现在物质没有以前匮乏,汤底就更加讲究,用猪骨、猪油渣、猪油、花生、冬菇、叉烧来做汤底,汤底鲜香浓郁。
粿条
有句话叫“潮汕人的命,是粿条给的” 。当你为吃什么困惑时,粿条汤就是你的首选之一。粿条不等于河粉,很多人会混淆粿条和河粉,粿条相对比较透明,厚度宽度都有所不同。吃起来不易断,而且口感更加爽滑,呲溜呲溜一口就滑进肚子里了。配料满满的猪杂汤粿条,里面有瘦肉、猪血、猪肝、粉肠、猪心等,一碗下肚,比饭还顶饱。
布拉肠粉
广式布拉肠,是将调好的米浆放在布上蒸熟成粉皮,再把猪肉牛肉等馅料放在粉皮上,包裹成猪肠状,故名布拉肠(粉),肠粉上淋上酱油佐食,也有的地方人们会加入芝麻酱,花生酱甚至辣椒酱等酱料。所以粉皮的厚薄和馅料的新鲜嫩滑是决定一道布拉肠粉好吃与否的关键。晶莹剔透的肠粉皮下卷满了肉馅,广式肠粉的特点就是均匀平铺,让你每一口都能吃到粉和肉。
猪肠粉
猪肠粉来源于广东,是老西关的一道传统小吃、蒸制的方法与河粉类似,用粘米粉和木薯粉制成的粉浆在竹窝上倒上薄薄的一层,入锅蒸熟成薄粉皮,再将粉皮卷成长条形。形似猪肠而得名“猪肠粉”,也有人称之为“卷粉”。
相比于配料多变的肠粉,猪肠粉就显得质朴许多,但它白如雪,薄如纸,以特别滑嫩的口感著称。猪肠粉味道虽寡淡,但搭配上不同风味的酱汁,可有千变万化的魅力。最经典的吃法是加上混酱,混哪些酱?常见的有花生酱、番茄酱、黄芥末酱,不同酱汁交融在一起,带来丰富的味觉体验。
每一种食物都值得用心对待,我是秋刀鱼,喜欢今天的文章可以帮忙点赞或者分享,如果您有不同的看法,欢迎在文章底部评论处发表您的观点,关注我了解更多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