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作家戴维·赫伯特·劳伦斯(通称D·H·劳伦斯1885年-1930年)的小说作品主题几乎都是性与爱情,从处女作《白孔雀》、自传体《儿子与情人》、代表作姐妹篇《虹》与《恋爱中的女人》,至晚期作品《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劳伦斯尝试不同角度去深入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男女间的爱情和婚姻,思考不幸是如何产生。
他的小说由于对性的直白描写,一直以来都被列为情色文学。
儿子与情人
然而若是“慕名”去阅读他的自传体式小说《儿子与情人》,可能会有些失望,因为在小说浩瀚的篇幅里,性的描写并没有多少段落,让读者阅读后也顿觉其中的,是关于整个莫雷尔家庭从创建到崩溃全过程漫长的叙述。
在《儿子与情人》这本小说中,劳伦斯用文字还原了莫雷尔家庭的生活日常,笔触极尽细腻,以他擅长的心理描写,生动再现这个特殊家庭的内在冲突,男主角保罗父母间婚姻悲剧在保罗身上的延续。
可以说《儿子与情人》小说主人公保罗几乎就是劳伦斯自己。
保罗的特殊原生家庭
一如劳伦斯自身,小说主人公保罗的父亲莫瑞尔是位普通的矿工,母亲莫瑞尔太太则出身于中产阶级,受过良好教育当过老师。
1 身份悬殊的结合带来不可调和的矛盾
莫瑞尔夫妇两人在一次舞会上结识,几乎算是说一见钟情,婚后也渡过了一段甜蜜、幸福的时光。
第二年圣诞节他们结了婚;婚后三个月里,她万分幸福;婚后六个月里,她十分幸福。 ——《儿子与情人》(“她”莫瑞尔太太新婚的欣喜)
只是在短暂的激情消退过后,来自不同家庭或者可以说是不同阶层的矛盾很快浮出水面。他们出身不同,性格不合,迥异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决定了他们共同生活中无限的矛盾。
他们开始了无休止的争吵,而争吵只是双方的渲泄,根本的矛盾不会因此改变,反而愈演愈烈,丈夫后来甚至动起手来,愤怒时竟然将怀有身孕的妻子关在门外。
父亲莫瑞尔选择酗酒麻木自己的神经,而母亲莫瑞尔太太逐渐将生活的重心转到儿女身上,她开始对孩子们实行“报复性教育”,一方面我们可以理解为她是为了基于孩子们的前程,她努力不让孩子步父亲的后尘,让他们的未来尽可能远离矿井,另一方面则完完全全是以孩子为武器对付她痛恨的丈夫,她让孩子们像她厌恶丈夫一样痛恨他们的父亲。
夫妇俩的应对本质上都是同样在逃避,都是在选择一种饮鸩止渴的方式短时平衡冲突。
家庭接下来的发展,父亲在孤立中,精神逐渐崩溃、枯竭。同时母亲在长子威廉逝世后,对次子保罗的精神依赖愈加强烈,伴着保罗的一天天长大,逐渐超出了母亲与儿子之间的情感。
他怎么也没想到,她为他获得成功而有的喜悦远不及她为他即将离家而产生的悲伤。随着他离家的日子临近,她也心如死灰。她是何等地爱他!不仅如此,她也曾对他抱有何等的希望。 ——《儿子与情人》(其中“他”为保罗,“她”为保罗母亲)
2 父母间关系的失衡造成母子关系的异化
保罗的母亲莫瑞尔太太在与丈夫常年的矛盾中,渐渐寻找到一种“创新”的应对方式,将肉体的结合与精神追求完全分离,肉体上她遵从自己曾经冲动带来的婚姻,那也是她无法改变的即成事实,于是她强制把自己的精神抽离出来,在精神上儿子保罗才是她的爱情。
在这段关系的转换中,莫瑞尔太太获得了平衡,她将灵与肉分离得很“完美”,伦理上她依然是夫妇中的妻子,孩子的母亲,精神上她抛弃无法改变的无法容忍的粗俗的矿工莫瑞尔,选择保罗为寄托,一心将保罗培养成她理想的伴侣,首要的就是要远离矿井。
同时情感上她还能够通过让孩子们(包括儿子保罗——她的精神爱人)去对付那个肉体上的丈夫,来不断验证自己从不曾靠近丈夫庸俗的精神。
可保罗在长大,他慢慢地会有更丰富的角色,他步入青春期,他有了他的爱情。
人们说:朋友之间恋人之间的爱都是不断靠得更近,而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残忍痛苦地让孩子们长大离开。在莫瑞尔太太,这种痛苦是加倍的。
莫瑞尔太太直白反对保罗的第一任精神伴侣米丽安,在米丽安到保罗家作客时毫无掩饰地表现敌意,在意识到保罗可能会离开的危险后,莫瑞尔太太完全放弃她母亲的角色,在针对米丽安的嘲讽,以及对保罗传达她不喜欢米丽安时,她完全就是个恋爱中的小女友在对男友耍性子的样子。
3 无法完整去爱的保罗
在母亲的反对下,保罗很快疏远了米丽安。与普通父母对子女恋情的反对不同,保罗意识到他爱上米丽安是对母亲的背弃,而母亲则对他表白:
我从来没有过爱情。
这让保罗无比歉疚,因为不可否认的,他是在母亲的爱中成长的,不论母亲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他受到的爱是真切的。我阅读时一度为那段灯下描写动容,孩子在灯下画画,母亲陪伴一旁,生活平静、安宁。只有他们母子俩的画面,的的确确是如此的美好。
保罗在母亲的爱中学会了爱,如果母亲愿放他长大离开,他依然是有能力去过上那个年纪的男孩应有的生活。但是他得知母亲的拒绝,他于是不再能放下母亲,不会背弃母亲精神上的爱情。一如前文引用到的,他怎么也没有想到。
他怎么也没想到,她为他获得成功而有的喜悦远不及她为他即将离家而产生的悲伤。
在母亲爱的捆绑下,母亲身上灵与肉的分离,传递到了保罗身上。他后来接近有夫之妇克拉拉,他们之间完全用肉体交流,克拉拉也一样灵与肉分离,他们两在某种层面上达到了对等的平衡。
劳伦斯的自我救赎
劳伦斯与保罗有着同样特殊的原生家庭,与保罗不同的是,劳伦斯是家中第四子,他的敏感也许反应出,在劳伦斯真实的家庭生活中,承受的矛盾或许比小说中的保罗所遭遇到的更复杂而激烈。
或许像大多数矛盾原生家庭成长的孩子一样,不幸的一生治愈童年,但或许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说是原生家庭的复杂矛盾刺激了劳伦斯对家庭关系的深刻分析,从而造就了他一生创作。
1 在《白孔雀》假想如果父母当初没有结合
小说《白孔雀》成书在《儿子与情人》之前,《白孔雀》也讲了一个中产家庭出生的女性的爱情故事,同时也有矿工的角色。
女主人公莱蒂美丽而富于教养,她与没有社会地位的佃农的儿子乔治相爱,但最后为了门当户对,莱蒂选择嫁给了煤老板家的少爷莱斯利。
而原本他粗犷健美,朝气蓬勃极富生命力的乔治在失恋后,一蹶不振,最后娶了表妹梅格,婚后沉沦陷入虚无。也许如果《儿子与情人》中的莫瑞尔太太一样,劳伦斯的母亲也一味以为是冲动没有顾及阶级不相配,也许是劳伦斯从小总是听着母亲对于父亲穷苦的嫌弃,劳伦斯便尝试在《白孔雀》中为母亲重新设计人生,如果她嫁给经济上与之对等的人,或者说他父亲不是个穷苦矿工,而是个有钱的矿工……事实证明少爷莱斯利只关心权欲和矿山管理,她一样没有得到她想象中可望不可及的精神追求。
所以当劳伦斯开始平静地细致的刻画《儿子与情人》中的人物角色时,他已经看清了父母对于矛盾肤浅的判断。
2 认清时代下的阶级固化
在现如今的读者看来,会有些不解作者对呈现的悲剧色彩,因为我们生在一个阶级淡化的年代,我们无法理解有什么是人类最伟大的爱所无法攻克的。
在劳伦斯生活的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时代背景的英国,一部分迅速发家的资产阶级对于贫者的剥削与排斥,经济能力造成的人以群分,无异于上个世纪美国白人对黑人的近乎殖民的压迫。
一如见识过前些年奥巴马当选总统人们,读起成书上世纪的《杀死一只知更鸟》简直难以想象,那样的年代黑人见到白人的本能只有逃开。
劳伦斯通过漫长的小说篇幅来探索,在那个时代背景下阶级固化才是造成跨阶级结合导致家庭悲剧的原凶。
正是他看清了这一点,在母亲对父亲的指责中成长的劳伦斯,才能够依然描绘出父亲所属的贫穷者美好纯真的一面。在父母互相谴责中成长的孩子,通常对被谴责方都是持绝对的否定看法并抱以以偏概全的抵制。
他在《白孔雀》中写乔治是农民,没有受过太多的教养,却在心智上比受到过诸多教育的莱斯利更敏锐,他接近自然,情感丰富,依赖直觉,也常常能够做出迅速反应。对西里尔讲的关于叔本华的学说,关于生命和性的理论,都有种仿佛天生的领悟力,甚至对不少艰深的文学问题也深有感悟。
3 冲突人生的升华之路
面对原生家庭压制,认清真相,永远只是一个起点,事实并不因为被认识而被改变,矛盾的表面之下,通常确实存在着矛盾的本质。
或许一如弗洛伊德因苦于自身对继母特殊的情感,促使自己对俄狄浦斯情节深入更深入的研究,劳伦斯也在原生家庭影响下不断深入的思考灵与肉分离的问题。
在劳伦斯的笔下,似乎精神才是那个总被束缚且难以控制的,性反而可以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中产生超越生物本能之外的作用,它成为劳伦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探索的载体。
同样关注性的弗洛伊德在心理动力学中提出了,意识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当本我代表的本能欲望与超我代表的社会道德约束之间产生矛盾时,就形成内心的冲突,为协调两者的,自我就需要采用防御机提进行防御,他列举了许多不成熟的防御机制比如否认、退行、投射、反向形成……而最理想的防御是升华。
升华指将内心破坏性冲突的力量转向创造如同原生家庭带给劳伦斯的宿命一般的冲突,成了他一生创作动力,他在冲突之中剖析自我、剖析父母、剖析家庭,乃至社会。
总得来说劳伦斯的创作还是属于现实主义创作,对于自然风光描绘与人物刻画都体现极致写实的手法,他半数以上的作品都因为性描写被禁过,也反应他所描绘的那个时代会有的严厉。若因为担心被认为“不正经”错过阅读他的书,还是有点可惜的。
End
举报/反馈

天棠口阅读

224获赞 44粉丝
阅读——看见更大的世界。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