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区人口是衡量城市规模的最主要依据
在我国各类发布的城市人口数据中,按照统计范围不同,有三个不同数据。
城区人口:这里我们先引用下“城区”的概念,城区是指在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区、市政府驻地的实际建设连接到的居民委员会所辖区域和其他区域,也就是我们常讲的与“农村"对应的一个概念,也就是说在已经设区的行政区里的农村地区是不算城区的。城区人口也就是生活居住在城区的常住人口。衡量一个城市规模大小,城区人口应该是最准确的一个指标。但这个数据在我们能查阅到的政府公布各种公开资料中不易获得,目前只有住建部每年出版的《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对全国各类城市城区人口进行公布。
市区人口:是指城市行政区域内,只包括已经划为“区”的行政区内的人口,下辖县(市、旗)不在统计范围内,与城区人口相比,市区人口包含了一部分城区还没有城市化的农业人口。
市域人口:这个是我们在各级统计局发布的统计公报常见的数据,是指整个行政区域内的所有人口,包括下辖区、县(市、旗)的所有人口。
这三个数据的大小进行比较,市域人口>市区人口>城区人口。但由于不同城市城市化水平进度不一,有些城市城镇化率比较底,还存在着大量的农业人口,其城区人口与市域人口差距很大,即使比如北京都还有一定数量的农业人口,这种局面是我国大多城市存在的实情。
但也有些城市已经完全实现了城市化,三个数据是同样大小,根据排名帝统计数据在全国范围内682个城市,也仅有深圳、上海及东莞三市辖区所有人口实现了按城区人口对待,不过,在可预见的将来我国大多数城市城镇化率逐渐提高,城区人口和市区人口会走向一致。
我国城市规模分类
2014年10月29日国务院以国发〔2014〕51号印发《国务院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对原有城市规模划分标准进行了调整,明确了新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以城区常住人口为统计口径,将城市划分为五类七档。
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的城市为小城市,其中20万以上50万以下的城市为Ⅰ型小城市,20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小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上100万以下的城市为中等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大城市,其中3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Ⅰ型大城市,100万以上300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城市为特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以上包括本数,以下不包括本数)
人口超500万超特大城市是我国培育都市圈的核心力量
按照2019年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提供数据显示,我国有15个城市城区人口超过500万,其中5个城市超过1000万,成为超大城市。与2018年年鉴数据相比,天津人口超过1000甩,成为第5个超大城市。西安和青岛达到500万了,成为特大城市。
根据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数据,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县级市城区人口超过100万,最接近100万的县级市是义乌市,城区人口为93.43万,排全部城市里103位。
中国经济进入新阶段,大都市圈对区域经济的引领带动作用日益凸显。在去年发布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里,明确指出,城区人口超过500万的城市都要布局培育都市圈,成为都市圈的核心城市。
都市圈与城市群不同,在一个大的城市群里面,中心城市往往不止一个,而是有两到三个,而都市圈则是由一个中心龙头城市引领周边地区发展,产业之间存在很强的互补性。在很大程度上,都市圈可以看作是中心大都市区域范围的扩大。中心大都市区由于土地、人工成本高,因此制造环节纷纷外移,而周边地区的地价比较便宜,是地价洼地,尤其是近几年随着高铁、城际轨道、市域铁路的建设,周边地区与中心大都市之间的交通变得十分便捷,与大都市连为一体。
数据说明:数据来源于2019年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数据截至时间为2018年未,数据暂不包括港澳台地区。